搜狐网站
搜狐娱乐 > 娱评 > 大腕专栏

杜庆春:垄断资源的电影老炮在伤害体制

来源:搜狐娱乐 作者:杜庆春
2010年06月09日09:35

  【新闻眼】

  发哥挟带《谍海风云》再战江湖了,依然英雄本色;周星驰(在线看影视作品)要拍《喜剧之王2》,公司还上市了,这个1962年出生的男人迎来了第二春;生于1946年的吴宇森秘密打造的《飞虎群英》早已勾起了众人兴趣,生于1954年的黄建新在近两年的大片中如鱼得水,比黄建新小一岁的杜琪峰则在《生活与生存》等片中再拾男女之事;还有越老越顽童的刘镇伟,以及正在和《一代宗师》激战正酣的王家卫,连同要拍样板戏《智取威虎山》的成龙……

  他们年岁上老了,他们的创作却在爆发。一群电影老炮,集体迎来了春天。是他们永远坚挺坚韧吗,还是电影界的青黄不接逼得他们再次出手?无论已经过气还是永远经典,谁都不会忽略他们的存在!

  

  

  以前台湾有一部电影叫《老莫的第二个春天》,“老炮的春天”这个词大概是讲第二春的,有朋友说,“老炮们的春天来了!一干电影界老炮,在看上去蒸蒸日上的产业环境里发飙再战。

  周星驰(1962)复拍《喜剧之王》等,还推出新颖的“星星奇遇记”等;吴宇森(1946)在《飞虎群英》中玩得挺high;王家卫版的叶问终于在拍得不亦乐乎了;刘镇伟创作不断,越老越年轻;黄建新(1954)经历了80年代的辉煌后,近两年拍大片上了瘾;徐克的《通天帝国》和《英雄三国》抓人眼球;杜琪峰(1955)《单身男女》《生活与生存》再拾男女之事”,这个消息其实背后有着非常复杂的意味。

  首先,这些人其实还是壮年,所以他们拍片是很正常的事情,不是作为新人拍处女作,而只不过是继续拍片的生涯,那就更正常了。而且上述导演大多也还属于基本没有被深秋寒冬给冻僵过,一直都活力四射着,都春光得意着。在华语电影中,导演的创作生命周期一般本来就比较短促,到了60以后能在一线担纲主力的就越来越少了,这个现象其实反而不正常。商业导演做到70岁,艺术大师80高龄之后,老酒越酿越醇厚,在世界影坛比比皆是。华语导演创作周期过短的原因是另外一个话题的事情,这里不多说了。

  现在,仿佛大家突然发现这帮老人几乎成为一线电影的绝对主力,占有的比例有些过重。其实这不过最为明显的佐证了,华语电影随着大陆市场的崛起,而凸显的人才储备不足、人才储备断代的问题。总而言之,市场高速的成长,和人才的低速换血之间的落差;对已经高度成熟的导演与对商业电影的纯粹香港经验的高度依赖和内地高速成长中日益凸显的内地新兴观众群、内地的在地议题之间的落差。这两个落差形成了中国电影目前的虽然非常繁荣,但是却大多脱离集体现实的宣泄需求,电影内容过于飘忽、逃脱。这一点和中国电视剧相比较而言,显得尤为不足。中国内地电视剧在1990年开始步入大众文化生产的生态,已经积累出一套表述机制,可以将集体精神状况和市场选择协调到相对比较恰当的位置。现在一些电视剧选题反哺给电影就说明了这个问题,比如反特脉络下出现的谍战热,其实就是一个典型。

  中国电影在1990年代中期跌落低谷,大量的年轻导演完全丧失拍摄电影的机会,这些人大多改行或者进入电视剧创作领域。而十五年后的今天,这些人其实应该是绝对主力的人群,但是却在面对商业电影的时候犹如新人。而相对香港电影的商业经验和类型经验的脉络从来没有断裂过,在香港电影产业整体衰弱的时刻,在中国内地市场火爆的今日,除去最前面所说的那些香港导演,更多的香港成熟影人(各个技术行当的)像被翻箱底一样,吸引进入大陆的影视制作市场,一些闲置的老储备发挥了新作用。《画皮》的陈嘉上也许是一个非常突出的例子,这些导演的“第二春”为中国电影的市场化经验的养成起到了客观上的“传帮带”的作用,虽然,在现实中目前大陆影人也许觉得香港的势力过于强大,自己内心有点憋屈,但是不得不承认我们还是需要消化香港经验的。香港经验除去制片和营销上的市场化,还有一点就是类型叙事的传统,一旦香港经验消化完成以及中国内地电影市场上的类型组合开发更为丰富和成熟的时候,中国电影市场才是一个健康的、良性的生态。

  可见,在中国几乎彻底耽误掉了目前40-45岁这个年龄段的人才成长,那么现在如何可以为高速增长的电影市场培养新血,这就是目前最为重要的课题。所有的影视企业都知道最后的竞争是人的竞争,但是很多企业肯定将人的竞争理解为人脉的竞争,这样理解当然更现实。而所有的影视企业都知道投资影视带有极大的风险,风险管控除去成本的控制之外,就是抓住有形的东西,而成熟的定型的明星的演员以及明星化品牌化的导演是最为可靠的赌博筹码,所以老炮们变成垄断性资源,这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是,我们现在非常担心的事情是资源垄断后,在市场细分还没有出现的情形下,小投资的而且能够进院线接受市场摔打的电影还有多大的比重?这个比重是否会逐步有所提高,直到一个合理的比例?这些电影是否可以成为年轻导演实践出真知、实战出英雄的场所?这些数字如果有一些良好的表现,才是中国电影未来20年的是否长期繁荣的根本。

  独立电影、电影节电影、体制外电影成为一些中国大陆导演的出头路径,而且几乎是没有没有家世背景的年轻人的最可靠的选择?这不但伤害了“独立”的词汇,也伤害了这些年轻人的人格养成。现在,我们看到从广告圈转过来的导演也出现了。但是我们每年投资巨大的电视电影这类渠道,因为缺乏有效的评价和激励系统,却依然没有发挥培养年轻优质人才的功能,而商业公司也还没有建立自己的独立的电影人才选拔机制,很难像电影工业更为成熟的地区一样,新人成长的速度和数量都得到有效的保障。其实,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老炮其实在自己站在一线的时刻,更多的时候应该去成为新人的孵化器,更多去监制和制片的一些新的电影。在这里,目前最有心的反复还是香港导演。看杜琪峰的新片是了解和消化香港经验,我们跟踪杜琪峰的“监制”工作,也许是香港经验作为产业文化遗产的非常宝贵的一部分吧。

  

  杜庆春(编剧 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

  搜狐娱乐评论频道特约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孙吉顺)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