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资料图片 |
这些年崛起的中国台湾新生代导演,似乎每一个都有一部血泪史,被称为“继《海角七号》之的又一台湾电影之光”的《艋舺》,其导演钮承泽也不例外。日前,《艋舺》导演钮承泽接受晨报记者专访,谈及自己一路走来的事业历程,还有与母亲、女友的曲折情感,所有的一切,似乎在他四十而不惑之时迎刃而解。
亲情:吃团圆饭,父亲眨眼拼出“让我死”
钮承泽生于1966年,9岁就开始接触表演。少年成名,他本该是父母百般呵护的宠儿,但柔弱的肩膀却过早地承担起家庭重担。
钮承泽11岁那年,父亲不幸罹患罕见的“运动神经元萎缩症”(俗称渐冻人),病了很长一段间,“父爱”这个词在钮承泽的字典里消失,取而代之的“艰辛”。可能是由于担子太沉,钮承泽和母亲之间的感情,在深不见底的医药费、难以为继的悲伤等中消磨,缺乏温暖气息。钮承泽介绍,自己和母亲看着父亲从手指麻痺、四肢瘫痪,到全身失去知觉,只剩下一双眼睛能动,最终死亡。过年时,家家户户放鞭炮,吃团圆饭,钮承泽和母亲却只能在父亲的病床前,看着父亲吃力眨眼拼出“让我死”,三个人一起流泪。
除了家庭重担,更让钮承泽难受的是母爱的缺失,悲伤和绝望只能宣泄在电影里。钮承泽一直渴望着母亲能给他一个拥抱,但母亲光视他为家庭的“支柱”,只会把弟弟抱在怀里。这种情绪在他日后的电影中持续表现,《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中,男主角拍片缺钱,回家对着母亲情绪失控:“你为什么要逼我去演戏?”
母子间的隔阂,直到钮承泽40多岁才有所化解,“我年轻时就搬离了家。三年前的某一天,我约了母亲见面,请她不要说话,我把自己对她的抱怨一股脑儿倾倒出来,她听了一直流眼泪。她坐进计程车返家时,突然转过身来紧紧拥抱我。那一剎那,我也哭了,实在很难形容那种感动。”年过四十,钮承泽得以解开“亲情结”,内心充满感激,“现在,我总会传一些肉麻的简讯,比如‘我有多么爱你’之类的字眼给她,母亲会回传‘我以你为荣’之类”。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