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娱乐频道 > 戏剧 drama > 深度评论

江淮晨报:莫让庐剧等“非遗”困惑中迷失

来源:江淮晨报
2009年12月28日11:15

  庐剧,旧称“倒七戏”,是安徽省地方戏主要剧种之一。清末以来,流行于安徽省境内的淮河以南、长江以北地区,并逐渐形成了3个流派。2006年5月20日,庐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有史料传:清光绪22年(1896年),李鸿章以大清国宰相身份出访欧美。在德国,德皇威廉二世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国宴。在宴会上,德皇要求各国使节唱本国国歌。当时,大清国尚无国歌,中堂大人灵机一动,当场演唱了一曲家乡合肥流行的“倒七戏” 代替国歌, 蒙混过关。可见庐剧在当时的流行。

  但是,100多年后的今天,庐剧,这个曾被李中堂唱出国门且已列入国家“非遗”名单的地方名剧,似乎走入了空前的困境。74岁的李光林的六年际遇,仿佛幻化出庐剧四顾茫然的落寞背影。从这个背影里,我们分明又看到了更多“非遗”的生存状态,让人忍不住喟然长叹。

  有关资料显示,至2008年底,我省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7项。其中,第一批19项,第二批23项,第一批扩展5项。涵盖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等9个类别,黄梅戏、花鼓灯、庐剧等均名列其中。但据了解,目前,除了黄梅戏因为受到扶持较多、传承状态较好外,其他地域性非常强的小戏种多数处境堪忧,主要表现为经费严重不足、人才青黄不接等。想想看,在省会合肥,昔日满街传唱的庐剧,现在竟沦落到“排练的地方都是临时租借的,时常走马灯似地换”,其他小戏种,其他“非遗”的命运何遑多言?

  于是,我们不得不问,既然这些流传了百年乃至千年、数千年的“非遗”已进入省级甚或国家级保护名单,其状态怎么还是危如累卵,其命运怎么还是险象环生?从大的时代背景说,市场经济的大潮卷走了很多人淡定、优雅的文化心态,拜金主义的观念甚嚣尘上,使得“现代”驱逐了“传统”,“功利”隔绝了“文化”,没有了“粉丝”、听不到喝彩的传统戏剧,就像看不见灯塔的小舟随波逐流,无所归依。其实,这已不仅仅是传统戏剧面临的问题,而是所有“非遗”和所有传统文化不得不面对的共同困惑。

  从具体操作层面看,每一项“非遗”也面对着“破”与“立”的艰难选择,这首先要求观念和体制的创新。近年来,在北京、江苏、河南等地,围绕“非遗”尤其是传统戏剧的传承、发展问题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效果非常明显。像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总导演之一张绍刚为京剧《草船借箭》进行的舞美创新就大获成功,把很多年轻人“喊”回了剧院。日前河南登封少林寺与香港有关方面合组公司之举,也被很多网民和业内人士视为一种有益的尝试。此外,有些“非遗”传承人特别是地方小戏演出团体因地制宜,“看菜吃饭”,也为自己打拼出一番新天地。

  当然,从“非遗”的现状和有些地方的成功做法来看,政府的扶持是必不可少的。这种扶持,不仅仅是停留在将某种传统文化列入“非遗”名单就了事,或仅仅将其作为一种旅游噱头偶然提及,而是应该有政策倾斜,对“非遗”项目进行必要的资金、场地、人才扶持。

  从某种意义上说,扶持了“非遗”,就是在与我们的先人进行文化接力,以确保作为千百年文化结晶的“非遗”永远薪火相传。(评论员 金舟)

  

责任编辑:炊烟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