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娱乐频道 > 电影 Movie > 电影评论

综艺报:两岸电影合作 谋求深度互动新引擎

来源:《综艺报》 作者:马巍 宁珈
2009年11月30日17:05

  2009年,大陆与台湾在电影方面的合作面临着新的契机。尤其是进入下半年以来,两岸关于电影方面的交流活动格外频繁。对于未来两岸合作的前景,双方既有默契又有各自的期待。

  合作趋热

  近来,大陆与台湾电影人频频亲密接触。6月份,中国电影海基会和“台湾两岸交流委员会”在北京举办了首届台湾电影展,侯孝贤、李行等台湾电影界各时期的代表人物纷纷亮相。10月底,台北也举办了两岸合拍电影座谈会暨两岸电影展。几乎与此同时,在北京举办的第四届华语青年影像论坛上,台湾方面更是派出了规模空前的代表团与会,由30多位当地导演、制片人组成的奢华阵容引起极大关注。

  大陆与台湾电影界合作的进展无疑与目前两岸的大环境有关,尤其是相互交流的需求与经济合作的愿景——对于内需严重不足的台湾电影而言,海峡对面日渐蓬勃的电影市场对其吸引力不言自明。之前在电视剧领域,两岸的合拍政策已大为放开。去年底,国家广电总局推出了影视产业的惠台措施,两岸合拍的电视剧从2009年开始享受与大陆电视剧同等的待遇。对此台湾方面也给予了积极回应。9月份,台湾相关部门发布了《大陆地区主创人员及技术人员来台参与合拍电视戏剧节目处理原则》,放宽了大陆剧组人员赴台拍摄等方面的限制,为两岸电视剧合拍的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障碍。

  不过相比电视剧,电影面临的局面要更复杂。就大陆而言,两岸之间的电影合拍目前仍需遵循现有的《中外合作制片电影片的管理规定》。至于台湾的情况,据台湾导演朱延平介绍,当地的管理部门对于本地区与海外合拍并无规则限定,但对于与大陆之间的合拍设有专门管理条例。不过两岸各自的规定,在具体条款上多有相似之处。比如对演员的限制,两岸的管理部门均要求本地演员的比例不得少于1/3,这其实给制片方留有相当大的运作空间。加之2004年内地与香港CEPA协议生效后,一些两岸的合拍影片往往也选择借道香港。今年刚刚在大陆上映的《白银帝国》,这部投资主要来自台湾的合拍片就是通过在香港注册的晶品影业公司进行运作的。

  另一方面,虽然两岸的合拍业务近来取得了一些进展,不过从长远考虑,一个顺畅的合作对接平台无疑是必需的。目前大陆和台湾电影人都在积极呼吁两岸能够签署合拍协议,就规则达成一致,为更深入的合作创造条件。不过由于种种原因,之前内地与香港签署的CEPA协议难以直接移植。此外,台湾电影界似乎也希望未来两岸的合拍协议能够顾及当地电影业自身的一些特点。目前两岸业界对即将正式启动协商的ECFA(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寄予厚望,虽然后者的具体内容尚未公开,但台湾方面对其前景普遍持乐观态度。

  尽管在政策层面,两岸电影直接合作的管道尚未完全畅通,但合作的热情已经呈现出高涨之势。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总经理张恂表示,前几年两岸合拍影片大概每年都有2至5部,但今年截至10月底,正式立项的两岸合拍影片已达到了9部之多。此外,就两岸电影业之间的互动而言,相比之前台湾影人大多通过个人身份参与大陆的各类活动,近来台湾电影界多是以集体形象出现。大陆的相关部门对于两地合拍也持积极支持的态度。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童刚日前在会见台湾代表团时表示,两岸电影的交流“不能落在水果和蔬菜的后面”。目前很多台湾电影项目也都在积极申请合拍立项,其中包括一些主题相对本地化的影片。据悉,《海角七号》导演魏德胜的新作、讲述台湾原住民抗日故事的《赛德克巴莱》正在尝试合拍立项。

  合作之道

  近年来内地与香港合拍影片的发展,成效、影响均有目共睹。通过合作,两地电影界充分实现了资源互补与互惠互利。不过就大陆与台湾而言,未来两岸电影合作的进展对于台湾电影业的重要性似乎更为突出——前者广阔的市场能为后者提供难得的发展空间。因为好莱坞对影院终端的把持已使台湾本地的华语片市场变得极度狭小。

  在前两年的两岸电影合作中,台湾方面更多是通过投资的方式参与。随着大陆电影市场的迅猛发展,台湾片商对于投资合拍片的热情逐渐高涨。近几年台湾本地的主要电影投资公司中环娱乐就先后投资了《天堂口》《赤壁》(在线观看)等几部大片。最近,一些曾经因为经济环境而一度退出的大制片商也重新回归,尤其是华语合拍影片的操盘手们。如长宏公司近年来携手老搭档朱延平先后投拍了《大灌篮》和《刺陵》。而另一位台湾的老牌片商、曾投资过王家卫《东邪西毒》的蔡松林最近也再度出山,其执掌的学者国际多媒体股份有限公司刚刚投资了王晶的《大内密探灵灵狗》和《未来战警》两部新片。

  不过,对于台湾片商积极投资合拍片,目前也有一些质疑的声音。在很多香港电影人看来,当年正是由于台商大举投资港片让香港电影出现了大量泡沫,也为上世纪90年代末香港电影市场的严重下滑埋下了祸根。对此,身为台湾导演协会会长和金马奖主席的著名台湾导演侯孝贤表示,当前两岸合拍的方向应该是探索新的电影模式;但从片商纯投资的角度而言,相比创新,跟风无疑是更为保险的选择。当年曾跟随台湾资金赴港拍片的朱延平也表示,台湾片商的大举投资确实对香港电影产生过一些负面影响,但在他看来,目前大陆市场有其鲜明特色。首先市场规模更大,发展速度更快。此外,“以前我有时一年要拍8部影片,但现在合作的都是大片,一部影片往往需要两年的时间”——这一市场的产业发展特点也与之前的香港大不相同。

  另一方面,从大陆的角度而言,其实相比资金,电影业更需要具有成熟商业电影经验的专业人才,比如导演、编剧等创作人才,以及专业制片人等经营人才。不过在这方面,台湾的资源并无明显优势。

  以创作人才为例,朱延平几乎是目前惟一一位能在大陆执导较大投资规模商业电影的台湾导演,但能与他相媲美并具有一定品牌效应和经验的商业导演实在太少。著名华人导演李安的弟弟、台湾电影制片人李岗近几年一直在主推扶持青年导演的“雷公”计划。在他看来,相比制作和行销,台湾电影进入大陆最困难的还是内容。因为“在大型纯商业电影方面,台湾的基础还远远不够,但拍小型的东西又很难进入大陆主流电影市场”。

  除了内容创作,两岸电影业截然不同的产业特点也会引起资源对接上的困难。大陆的发展方向是好莱坞式的工业化,但以独立制作为主,多年小本经营的台湾电影难以满足其对精工细作的要求。朱延平表示,台湾电影的多年委靡已使得当地的电影产业在专业能力方面远远落后,难以胜任技术难度较高的商业影片制作。朱延平刚刚完成的商业大片《刺陵》,后期和特效工作都是在香港完成的。

  着眼新人

  虽然缺少成熟的商业电影人才,但台湾在电影新人的培育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事实上,扶植新人一直是台湾电影的特色。单就拥有一至两部长片经验的年轻导演数量而言,台湾在整个华语地区均称得上突出。目前在促进两岸合作的过程中,台湾方面所看重的一点也是希望能借助大陆市场,为本地的电影新人创造更多实践机会。侯孝贤表示此次来京,台湾的有关人士将专门与大陆电影频道的负责人见面,希望通过合作搭建一个扶持新人的平台,通过整合大陆的电影频道与台湾当局的电影辅导金等业内资源,为青年导演创造更多的拍片机会。

  华语电影的长远发展,新人的培养无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不过,当前来自台湾的新人导演能否适应内地市场的需求还要打一个问号。毕竟即便是拥有成熟商业经验的香港电影人,也是花费了数年的时间才逐渐适应内地的管理规则与市场特点。对于最近十多年来都以艺术性内向型发展的台湾电影来说,其创作者面临的转型难度无疑要高得多。此前,出自台湾青年导演之手的商业电影在大陆上映时成绩大多不理想。无论是几年前的《天堂口》,还是刚刚上映的《窈窕绅士》等片,在市场上都是草草收兵。

  对此,侯孝贤表示,台湾的电影新人面对市场确实比较生疏,“很多人至今连《海角七号》是怎么在台湾成功的都没弄清楚”。曾担任《赤壁》等合拍片制片人的叶如芬也表示,“很多台湾导演认为自己做的是商业电影。但大家一看片子发现其实还是文艺片”。此外,很多台湾导演虽不乏多元化的创意,但其文化视野仍旧较局促。

  对于台湾的青年导演而言,大陆市场更为陌生,也更为广大和复杂。对于未来更深入的合作,侯孝贤坦言台湾的电影人目前最需要的还是学习。同样,在叶如芬看来,现在台湾的年轻导演需要的正是新的刺激,“挫折会使他们视野更开阔。在大陆工作,他们能慢慢摸索出这里的文化背景与工作习惯,其能力也可以经过磨练而得到提升”。台湾电影新人近年来确实表现出了某种学习的态度。近两年,不少台湾电影人积极参与上海电影节创投会等一些大陆的电影活动。2009年青年影像论坛举办的“北京计划”融资会也有多个来自台湾的电影项目。

  另一方面,侯孝贤和朱延平等资深台湾电影人均认为,相比香港,台湾电影也有自身的独特优势。比如相比创作环境更趋自由的香港,两岸的电影管理体系与环境存在很多相似之处。台湾的电影人对于政治也更为敏感,因此会更容易适应大陆的电影管理机制。朱延平表示,自己2006年左右才来到大陆拍片,但两部电影都相当顺利,与相关管理部门的沟通也很良性。此外,相比粤语文化浓厚的地域性,两岸在文化、语言方面的共通性也更强,这些都是未来两岸发展合作的积极因素。

  

责任编辑:CL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