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洞天:拍电影的第四条路 不要为找投资拍片
张会军:接着刚才同学的问题让郑洞天老师开始。
郑洞天:这是第四届,很荣幸我参加了三届,我记得前面第一、第二的时候,我们大部分力量都在劝导青年导演怎么跟老板合作,怎么放下架子搞艺术,不要只当艺术家,要为市场。这届我这次发言要反着说,因为我发现了一个现象,自从《疯狂石头》以后,中国的青年导演就比较有能力的青年导演,全部三年来都在拍《疯狂》的续集,我对这个现象很困惑,我问了其中的某一些人,我说为什么?比如说明天(张有新)会带着《隋朝》来,我就纳闷了,你拍完了《爱情牙齿》全世界转了一圈也得了点奖不一定赔吧,为什么也走《疯狂》系列,变成《十全九美》系列,那些导演跟我讲老板只看《疯狂》系列的剧本。因为现在电影局备案是1500字,跟老板备案可能也差不多这个数,当然老板比电影局听的更明白一些,如果不是黄渤主演就不投资,近年来最忙的就是黄渤,电影院三部频率有一部就是黄渤。我也喜欢《疯狂石头》,但是宁浩不会永远拍《疯狂石头》,什么意思?就是某一种审美趣味不是说谁都可以一干就干得上手的,但是我们这个市场有一种非理性的,我叫做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的行为,就是原始积累期的所有的行销心态就是昨天什么转,买股票一样,就是昨天哪支股票涨第二天就买,昨天涨停板今天就是跌停板。但是所有股民就不信这个,他觉得我根据什么买呢?我们电影市场我们的老板们也差不多,院线这样做于是投资人也跟着这样做,于是三年大概可以列出20多部《疯狂》系列,现在所有北京电影院几乎都是八个厅,里面五个厅大片,青年导演有天地了,差不多占2—3个厅,但是只要能进去的都是疯狂系列。现在是《倔强萝卜》,可能下面是《倔强》系列,我当然不能怪,因为只有这样老板才会给钱,所以我很奇怪,今天不像前三届第一天是老板们全来,我这次准备是跟老板们讲这些话的,因为我发现中国老板成长比我们导演快,我要加一把油让他们更快的理性的和青年导演构成同样的正面的推动力,使中国电影市场走向有序。我个人有一个看法,就是产业化政策带来中国电影市场的繁荣。今年在2009和2010年的交接可能到临界点,这个说法跟所有业界同行或者媒体不一样,就是大家都在预言今年超过60亿,而且三年过100亿等等,我从下面看,很多迹象产业化政策带来的推动,所有的优势我们都基本享受完了,比如说你们不太知道的一个例子,这是所有官方场合媒体都这么说的,我们从前年开始一天增加一块荧幕,这是世界电影史没有经历过的,这个速度当然只有中国能做的,中国就是一个世界真的是这样,就是说文革前俱乐部式、工人文化宫式的两千人的大屋子以后,中国人基本没有电影院,所以底数很低,去年年底大概不到五千块,是从六七百块荧幕开始的,我相信六七百块荧幕大概连台湾都不如,经过十年左右大概是4800块,但是今年上半年出现了一个现象,因为到今天为止,像我西三旗的那个厅明天开张,都是三年前开始规划投资盖的,而今年上半年中国发行放映协会发出一个黄色警告,全国所有大中城市电影院修建遇到一个瓶颈,比如说我们盖在商场里的影院,这个优势是我们一天一块荧幕连续三到五年的原因,今年上半年开始所有房地产老板把无偿请进电影院,或者我买了一个楼盘楼盘里要盖一个大商场,给所有商场税是多少、地价是多少,电影院一直是优惠,而去年年底今年年初全国房地产商突然涨价,变成商场的两至三倍,于是今年上半年开始所有电影院新建多厅影院的初建就停止了,也许我们还能在一两年内看到电影院数的增长,因为这个增长是有两三年的建设周期,再往下增长一万块估计没有戏,因为他发现电影院是这个商场里最赚钱的地,干嘛不多收钱。这就是原始积累期,我们学资本主义永远学资本主义最落后的阶段。这是一个迹象。
再说一个迹象,似乎跟这个无关,中国第一大导演,今年将要在贺岁期拿出的这部影片,居然是花美金买的20年前的剧本,这件事情在一般看来无所谓,从观众来讲我是看小沈阳去的,跟这个剧本去的无关,但是我们更多的是在文化的立场上来看待工业的人,这是非常重要的标志,你能想象侯孝贤有一天从柯恩兄弟那儿买一个剧本吗,当然现在台湾没有那么大的市场,我们知道好莱坞买韩国剧本、买无间道时是五百万美金,张导演可能不会花那么多钱,但是这件事情作为文化现象是非常重要的现象,那么这个现象代表什么,就是娱乐致死的文化趋势在中国电影优势也快用尽了,我是说优势可能这个时代还要延续一代时间。就是还是以高搞笑微笑,拍的不是像现实老百姓的那种,我认为这种辅导青年导演的时间不会太长,何况你们现在是和大片竞争,你们要混多少年才能拍上大片,现在混的最高的也就是宁浩吧,《无人区》三千万。如果你们混到八千万、一亿时候你们就不是青年导演了,就是另外一个体制中人,你也可能说不用找剧本买一个美国剧本,因为老板可以给你出这么多钱。
第三个说的是最现实的,今年一个贺岁档我粗略算一下大概30几部电影,我们今年贺岁档要提前到,因为往年可以从圣诞开始算,我们去年提前到12月初大概算到了80几天,今年的圣诞档在院线老板那儿已经118天,但是这118天面临两大悬疑,我不希望明天媒体都给我渲染出去,我说的都不好听。第一这30多部电影扎堆挤进去,里面一亿以上投资的有八部,一亿投资是什么概念?大陆的都知道乘3,就是3亿票房才能保本,因为大部分贺岁片是出不了国的,要全部在国内市场回收,那么等于这八个一亿就是24亿票房,何况还有20几部中小型影片,何况还有《阿凡达》,还不止,我相信由于WTO今年中国败诉,所以贺岁春节档不会只进一部美国电影,那么你们拍的这些《疯狂》系列还挤得进去吗?国庆节这个档期已经给我们非常大的教训,发行界的一些朋友跟我讲,《建国大业》一枝独秀其他电影全军覆没,这个现象在前几年没有过,为什么?就要因为所有人都没有估计,《建国大业》是9月14号演,到31号是将近三周时间,任何一部国产影片,就连《非诚勿扰》创了有史以来最高纪录也没有这么长时间,于是把八月底9月初或者10月以后演的片子,全部由老板拼命鼓动院线挤在国庆八天,谁也没有想到国庆节到了每天榜单的记录《建国大业》人们第一名,结果只有《风声》侥幸达到预期,现在的两亿多,但是也比原来决定达到预期的时间延长了,其他影片全军覆没。像《麦田》投资大概6500万,全国回收400多万,现在可能到了700多万,首映式时和平导演给我打电话,去了就见到于东,我说你怎么来了,他说那一天三个首映式。其实《麦田》在八月就可以演,做完了,非要抢国庆八天,这个教训现在没有人提,现在在所有宣传大好形势的舆论媒体没有提国庆的滑铁卢,可能还有非电影本身的原因,难道贺岁还要重复这个吗?我说的可能不是我们这些做导演的需要了解的这么详细,我也同意不要做片子时老想着得奖和多少票房,想这些你就砸了。就像徐老师回答作者,我说你的回答不是教授的回答,电影学院的老师怎么能说作者论要灭亡,那咱还办这个学校干嘛,作者论不可以灭亡,只是每个人当不当作者是另外一件事。我们在课堂上讲什么,艺术精神是什么?当然还是作者论,只是作者论在不同年代有不同的生存方式。我现在说的是我原来想今天我的题目就是不要为找投资而拍电影,这句话很荒诞,当然找到投资才拍电影,但是现在很多青年导演的做法,当他拍完这部电影你问他为什么拍电影?他会说当然为了投资,那不就是为了找投资拍电影。现在中国青年导演三条出路,一条是找投资拍《疯狂》系列,可以拿到400万以上,命好拿到1000万,等于台湾的2000万—5000万,这种人现在大概有15—20位,因为他们确实有一些作品表达出他们的能力,但是我告诉你宁浩第三部已经往回转。所有人认为《橙色》不如石头,我跟他讨论的时候,我说为什么?因为《石头》和观众有关系,《赛车》和观众没有关系,我们这个详细讨论在当代电影发表,什么叫做有关系什么叫做没有关系?最好的解答就是侯孝贤导演上午说的,拍电影要先感动你自己,所有拍的东西不管最后以什么面目呈现,这个故事里的人感动不感动你。而且这句话我听侯孝贤导演说了很久。我在台湾听说《海角七号》和侯孝贤已经分道扬镳,我看完了回来,我跟焦雄屏老师说,我怎么觉得还跟侯孝贤有关系,就是底层的老百姓啊,我把这句话说完了,侯孝贤导演就说了,就是要先感动自己,所以今天听了特别高兴。文化这个东西是最终战胜一切,如果我们在娱乐致死的表面现象,这个大趋势面前我们完全不顾电影自身的文化倾向,就是这个倾向当中我可以说的很多,我刚才说的一类是这种。
第二类是找官方要钱拍另外一种电影,这也是现在养活很多青年导演的一条路,这个官方不是电影局,是全国各省市都能拿得出这个钱,今年产量已经突破450部了,其中借着建国60周年大庆1/3更强是这类影片,我觉得这类影片也不亏心,但是还是要感动你,如果片子大上院线,如果片子小你上电影频道,但是大部分我看下来没有感动导演自己,就是为了拿政府给的钱。因为电影频道领导跟我讲,咱不是再三提出你们用定价方式杜绝劣质产品,就是完全拍的不对的,他说我们降到十万了,仍然有人说我不要钱,你只要给我演就行,因为电影频道一收购就盖中央电视台的戳,就可以向他当年骗钱的单位交差了,你要看这种电影就是半夜两点到凌晨五点。我相信大多数有为青年导演不想变为这类。
第三类就是音量模式,就是音量走的当年(张元)贾樟柯的模式。但是音量模式遇到一个什么问题?第一国际电影节的口味,已经不像当年对中国的仇视方式,说谁不跟政府合作就支持谁,这种国家很少了,因为中国经济发展了。为什么叫音量模式?我不是贬,我非常尊重,三万块钱拿一个福山大奖,这就出现了上午贾樟柯说的,你永远不和工业合作,那永远只能是拍家门口,那你是不是一个要为电影浓墨重彩的,如果你是这样你不可能永远走那个模式。
于是这三条路都未必光明,那么我们现在开的会我觉得有第四条路,当然不是说没有人走第四条,但是没有成气侯,这个气侯就是侯孝贤导演说的先感动自己出发,然后慢慢做到你拍的每一个故事都和当代老百姓有关,我个人认为,如果今年贺岁片大家两败俱伤,或者更多,人们会重新思考这个问题,什么样的电影可以真正走上正规,因为娱乐致死是有限度的,比如说搞笑还能怎么让我们笑,就是所有能让中国人笑的招都出完了,然后我们靠人,我们说赵本山还搭了一个小沈阳。这些都不是招,这都是重复,这种循环只是越来越恶性,越来越缩小。那么有一个招,今年在3D导演会我说,冯小刚为什么老能赢,有很多分析,但是我认为核心原因,就是他饲料电影不管怎么搞笑都和当时、当地,就是今天中国最普通老百姓所想的、所焦虑的、所关注的东西有关系,这点是大家都不太赞成的,以前觉得冯小刚不是出身卑微才和老百姓有关系,现在觉得不是的,他是自觉的,他是两部电影被枪毙以后,现在年轻的都不太记得了,《我是你爸爸》拍一半,然后《一场风花雪月的事》,说题目不好百拍了,这两部电影要都拍完了就是小资电影啊,他非常想当小资导演,当到文艺片的大师,然后才为人民服务,后来不让他拍,逼他走上为人民服务的路,但是他充分发挥了自己身上的素质,而且以此为经验,从此他在这上面下工夫,像这种东西,我说过多次,冯小刚到底为什么?一个《非诚勿扰》就3亿多票房,凭什么。我说起另外一个人,台湾的导演我建议加一个(陈国父)导演,请他讲讲他所了解的大陆市场,以及他怎么选择,他亲手策划三部电影,《集结号》是第一部,《非诚勿扰》创中国国产片最高记录,第三步《风声》,2.2亿,加起来创造35亿台币了,怎么回事?当然他在台湾那一代导演当中可能意识比别人早一点,就是又有文艺性又和市场结合,他最光辉的是到了大陆这三部电影。我看完《风声》跟他有一次深谈,谈完了我说你才是大陆台湾电影交流的先锋,国台办应该先发你一个勋章,而且他的经验很现实。我上次跟朱导演说,我说香港导演谁在北京买房子?香港导演说,你得问谁没在北京买房子。我说台湾导演谁在北京买房子,他说头一个,后来说(陈国父)比他早。我的建议,因为这次特别欢迎很多台湾新导演到大陆来发展,好象大陆这块蛋糕很大,很辉煌,我给你们说点未必的事儿,因为大陆导演们现在有一肚子苦水,这个苦水不怪谁,谁怪我们整个的秩序,我们建立产业化的年头太短,所以建立良性循环电影工业的机制还需要一段时间,那么在这段时间里尽可能每个人做的理性一点,不要听风就是雨,不要只看票房记录,都是有可能变的,比如最近的例子,说《变形金刚》票房很高,因为《变形金刚》陪伴两代人成长,于是说拍《阿凡达》,《阿凡达》陪伴三代人成长,一个礼拜演下来三千万,谁也没有想到,说怎么也得《变形金刚》的一半吧,就是没法预测,你说从小看《阿凡达》的观众出来都打99分、95分,满足了,但是就不去。很多问题我们在公开场合都没有人说,于是所有青年导演,中国这么大怎么都拍《疯狂》系列,我就觉得很奇怪。我说到这儿时间已经过了,我的意思是不要为找投资而拍电影。当然如果老板在,我们现在的老板比找钱的老板们对电影了解的更透彻,前年西安饭店有一个老板说了一句话,因为现在给青年导演投资的除了政府就是民营老板,民营有一个老板说,我想告诉青年导演一句话,不要只把我们看成钱。谢谢!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