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喜》这个电影又怪又有趣。往常见的大义上说,男主角的确是为革命理想而甘愿自我牺牲的烈士,没人知道广州和平解放的美好大结局,也包含着他付出了一切的代价。但是,孙周导演显然没兴致把《秋喜》拍得这么“平庸”,于是影片成了一个十分经典的心理学案例,即:两个极端自我厌恶的人,借助跟自己极端相似的对方之手来自我毁灭。
江一燕、郭晓冬、孙淳 |
不仅如此,处长和科长,二位自我厌恶的根源是一致的:处长作为旧王朝失势前癫狂地进行最后挣扎的代表,徒劳地想用尸骨来捍卫已经崩塌的信仰,杀人如麻的过程中自知早已不再纯洁;科长是新中国派遣的卧底,生活在谎言里惶惶不可终日,甚至无辜可爱的女佣都能因为无心赤脚而击溃他千疮百孔的脆弱心理防线,当唯一一个能证明其真实身份并非谎言而是一项地下党任务的线人死去,他明白自己活着也跟死了没有分别。说白点,处长在杀戮中丧失了本真,科长在欺瞒里迷失了自我,可叹二者恰恰是各自体制内最忠实的命令执行者、最虔诚的教义信徒。……然而讽刺的是,没了他们,两个系统照转不误。
于是《秋喜》就不再是一部什么简单粗暴的谍战大片了,而是上升到人性高度的立场鲜明的反战文艺片。从兼爱、非攻的角度看,我相信处长在加入国民党时也跟科长一样,是个纯洁的三民好人,可结果却是在驶向谬误的激流险滩的过程中,自己也成了迷航者的一员。这个论调对照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新中国建立史,显然非常小资,在三四十年前或许还要被批判——但看过《周渔的火车》我们都知道,孙周导演本来就是一个浪漫主义色彩浓烈鲜艳的电影人,而在今天这个大好的和平年代,有他这样从人性角度出发反思战争的人出现,本来就是一种我们的文化、我们的电影进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的标志。
那么,回归《秋喜》这部电影本身。最震撼的当然莫过于影片对红色的屏蔽与渲染,这是自《灵异村》以来,我在彩色电影里第二次看到三原色之一的红,被如此特殊对待。首先说,红色在电影代表着纯洁、美好、崭新以及爱,而解放前的广州城,是一片苍茫的蓝绿——不必说蓝天碧水,不必说青石白墙,也不必说办公室阴暗的打光,连前半段那场郊外屠杀戏都是只闻枪声、不见鲜血,映入眼帘的反而是一片绿油油的原野。
红色的使用非常节制,一旦现身却又霸道地占据银幕:秋喜初露尖尖角,一身红装;秋喜胡闹地要科长快活的“表白”,院子里第一朵花雨后绽开。自此,船上的小商贩运送的一簇簇捧花、院子里满墙盛开的鲜花,都跟秋喜和科长纠葛渐深的节拍押得严丝合缝。接下来秋喜的血、象征新世界的红旗;结尾,红装的秋喜与红色的新中国融合在科长亦真亦幻的视线里。……最终,纯洁、无辜、稚嫩的秋喜,同纯洁、崭新、鲜嫩的新中国彻底融合,无论这个人还是这个政权,都是科长誓要竭力保护、竭力捍卫的。所以,《秋喜》就是60年前解放的广州,《秋喜》等于在隐喻新中国。
视觉的震撼讲完,我也该扣题了:“两个极端自我厌恶的人,借助跟自己极端相似的对方之手来自我毁灭”。科长和处长,就跟《血色黑金》里丹尼尔·戴-刘易斯的角色和保罗·达诺的角色你来我往剑拔弩张一样,因为他们根本是同一个角色,即在战争中做过与人性本善和自我本真相违背的各种事情的所有人,也就是对和平的爱与反战思潮本身。
从《秋喜》的视觉体系中,也不难窥见两位主角的自我厌恶。十恶不赦的处长,弥留之际偏偏一袭无辜的白衣,是伪善,也是渴望救赎、怀念纯洁吧?对真实身份跳进珠江也洗不清的科长,在“不再纯洁”地误杀了仅存的“美好”之后,穿着与之前分析过的红色基本背道而驰的青蓝色西服,同样是在《秋喜》的色彩世界里一种非常强烈的自我否定。处长的心理状态与《血色黑金》里戴-刘易斯杀了达诺之后说的“I'm Finished”一样,恨不得要终结的根本是他极端厌恶的自我;科长的迷失与自我怀疑,见于两版《无间道》的梁朝伟(在线看影视作品)和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用他这个密探自己的话说:“我最恨的就是密探!”
偏偏《秋喜》又把这样一出冰冷无情的悲剧,拍得细腻柔美到无以复加,对比之下产生的撕扯感,简直是今年中国银幕上之最,比《拉贝日记》里纳粹党旗庇护着无数中国难民度过轰炸劫难的一幕还要难以言喻。所以说《秋喜》让我耳目一新,因为他是如此浪漫又如此别扭、如此婉约又如此残忍、如此纯洁又如此哀怨……。难能可贵的是《秋喜》把这份矫情从头贯彻到尾,甚至在结尾升华出一种戏剧化的荒诞,正因为有他这样的电影,有妙玉、有王佳芝、有《革命之路》的埃普瑞尔,人性才如此苍白浅薄又如此复杂莫测。
最后不能免俗地评论一下表演。孙淳和江一燕太牛:一个用缜密而细巧的技术流演技,把角色从白纸黑字雕琢成活生生的人,圆熟的程度叹为观止;一个用没有技巧的技巧、毫不用力的力道,赋予可怜可爱的秋喜以灵魂。郭晓冬则属于运气好,面对孙淳洗练娴熟的手腕而战战兢兢不知所措的心理状态,恰巧跟科长作为卧底在处长面前的心虚别无二致,于是也顺利找对感觉。至于秦海璐,片中角色对她而言不过是小菜一碟,没必要多说。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