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两年前的今天(洛杉矶时间2007年6月29日,北京时间2007年6月30日),台湾著名导演杨德昌因结肠癌在美国家中去世,享年59岁。作为台湾新电影的旗手,他以独到的敏锐视角见证了一个热血澎湃的时代,用镜头犀利客观记录的台北众生和都市人心理的微妙变化,他的离世也符号般的为一个时代画上句点。
时隔两年,我们已经开始接受“人间已无杨德昌”的这个现实,但因为他,因为“台湾电影宣言”,我们更加的关注台湾的电影。纪念旧人的同时,我们对台湾新生的势力也一直有所期待。因为同样的文化包袱,相似的对世界的感知,我们更希望新一代的导演可以更好,有更独立的意识,突破围城,拓开新的纪元。
[我来说两句] |
|
人间已无杨德昌 他留下的不只是8部作品
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多 |
台湾新电影新在何处?这个新字就把它跟上世纪70年代胡李白(胡金铨、李行、白景瑞)作品区分开来,新电影的出现也终结了琼瑶片的商业风潮。主导新电影的力量多是一些没执导过电影作品的年轻人,他们的集中爆发促成了两部集锦式影片的出现,分别是《光阴的故事》和《儿子的大玩偶》。一般来说,我们把前者视为拉开了台湾新电影的序幕,后者则是新电影开始的标志。 |
|
1982年《光阴的故事》拉开了台湾新电影的序幕(吴念真侯孝贤杨德昌陈国富詹宏志) |
《光阴的故事》分为四段,四个导演分别是陶德辰、杨德昌、柯一正和张毅。《儿子的大玩偶》有三段,导演阵容由侯孝贤、曾壮祥和万仁组成。这七个人自然成为了台湾新电影的代表导演,其中杨德昌跟侯孝贤凭借出色的个人魅力成为了新电影的领军人物。他们的作品相映成趣,杨德昌表现台北的城市生活,侯孝贤执迷城市外的乡土情怀。相比以往的台湾电影,他们排除了政策的影响,表现身边周围的普通人,追求写实,自觉地找到了属于个人的表现手法和美学风格。 |
由詹宏志起草,发表于1987年1月24日《文星杂志》和《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台湾电影宣言”也是不得不提到的一笔重色。随着票房上的失败,舆论界对台湾新电影支持的热情也逐渐冷却了,壁垒分明的意识形态之争,已使舆论界最初一致拥护台湾新电影的立场严重分裂。1986年11月6日(杨德昌的生日),在台北第二区济南路69号屋(屋主正是杨德昌本人),杨德昌、侯孝贤、陈国富、赖声川、吴念真、焦雄屏等54名台湾青年电影人签订了“台湾电影宣言”。
宣言中亦有电影论述斗争的味道,需视为之前“新旧影评”之争的延续。
新电影除了锐气和新意,一帮人的活动带有团体性,就相当于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在蔡明亮看来那是一个封闭到有些排外的圈子,外人都很难进去。换话说,新电影不是几个孤立的导演名字,而是一群人的共同合作相互砥砺,其中不少中影内部、报纸媒体以及文学剧场圈的人也投身其中。 |
|
2000年杨德昌的《一一》(A One
And A Two)获得第53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
严格意义上的新电影运动前后不过持续了几年,时间很短。1985年《青梅竹马》的票房失利意味着新电影作为一场电影运动已经失败,1987年《台湾电影宣言》的发表宣布了它的寿终正寝,宣言是个开始,但也等同结束。不过新电影让一批台湾导演走向了国际,步入殿堂。1989年《悲情城市》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是新电影得到的一次重要肯定,2000年《一一》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只是一份迟到的证明,两位导演分别借此达到了巅峰状态。
如果台湾电影以十年为期限,80年代是属于台湾新电影,背后就是杨德昌和侯孝贤等一批人还有小野、吴念真。90年代是所谓的新新电影和第二次浪潮,代表人物换成了更加偏执的蔡明亮、回台湾拍戏李安和陈国富,再小一辈的就是林正盛和张作骥。过了2000年,台湾电影完全走入低谷,基本上也没什么好说的。一直到杨德昌导演在2007年病逝,2008年《海角七号》掀起票房狂潮,台湾电影才重新引起话题关注。 |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