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关于合拍片的话题,几乎在每一场论坛都有涉及,在各国电影业交流不断加深和金融危机的双重因素下,合拍的潮流将会一直持续。放眼亚洲,中、日、韩、印度的合拍策略各不相同,他们获利的模式也体现出了各自电影业发展的特点和困境。
印度电影:宝莱坞借助好莱坞向前发展
2009年年头,一部《贫民窟的百万富翁》问鼎奥斯卡的最佳影片,一时间,关于印度电影和印度电影的海外投资成为一个话题。
印度宝莱坞的电影产业在2006年的时候,一度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准,超高的票房反而致使之后印度电影人及商业分析家对宝莱坞的电影投资开始谨慎,当时宝莱坞的商业杂志“Film Information”的编辑就表示那样的高度是很难超越的。所以寻求海外资金,降低风险成为印度电影的一种发展方式。
2008年,一部《爱人》(saawariya)以其华丽的歌舞效果和优美的爱情故事颇得欧美观众青睐,这是一部典型的好莱坞和宝莱坞合作的印度歌舞片,其资金主要是索尼公司和一些好莱坞的制片公司,启用的却是印度的一线导演Sanjay Leela Bhansali。这样的影片的推出显示出好莱坞制片公司对印度电影业的投入力度,他们不仅投印度电影,并且在印度建立影视拍摄基地等。华纳兄弟公司在2008年与印度老牌制作人Ramesh Sippy达成协议,共同制作印度影片;迪斯尼也与Yash Raj电影制片公司达成协议;派拉蒙公司提出了Viacom-18计划,与印度电视新闻广播公司TV18建立合作关系等等,这样促进合拍片的计划协议在印度层出不穷。
之前,印度电影的融资总是与黑社会、洗钱等词汇联系在一起,其来路形形色色。但是现在印度官方对于电影政策的开放甚至对于合拍片的扶持,确实帮助了电影产业内的操作更为规范,甚至普通大众也可以通过证券参与到电影的投资中来,合拍不仅帮助印度厘清了电影产业的资金源头,也帮助着一批接受欧美文化长大的印度青年进入影院,根据资料显示,合作制片带来更多的投资会使印度电影产业规模在未来十年中每三年翻一番。
中日韩合拍:文化交流推动全面合作
和印度的寻求西方合作有区别的是,东亚国家日本和韩国更重视的是亚洲地区的合作,因为合拍的不仅仅是一种资金上的融合,更是一种文化层面的融合,印度的官方用语就是英语,因其历史原因,与欧美文化有着亲近性,而东亚地区,尤其是中、日、韩三国,在文化上有着近缘性,所以可以合作的共同题材很多。事实上,近年,中、日、韩在电影合作制片上也确实有着不小的成绩,相对较近的《荡寇》,之前有着大片气质的《墨攻》、《三国之见龙卸甲》,偏文艺一些的《凤凰》、《西干道》,甚至还有动画影片《银色头发的阿基德》等,中日韩之间的合作范围相当之广。这三国也出台了不少政策,以推动合拍,比如在中国,合拍片片方在中国市场获得的票房,只需要缴纳10%的外国企业所得税,而不是中国政府规定的20%。日本、韩国和中国一样,合拍的电影享受国产片待遇,在韩国,合拍片更有资格申请政府提供的电影资助金。
一系列政策的促推除了有着宣传本国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考虑外,同时在全球化的趋势下,保留本文化风格的文化杂糅也成为合拍片的一个特点。比如评论一直对《三国之见龙卸甲》中的文化融合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把中国经典传统文化题材用了一种韩国影视剧通俗化、消费化和时尚化的方式,以日本漫画的风格来处理。
利益:与中国合拍 低风险得高回报
除了文化层面的考虑外,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利益的促使:目前我国和日韩的合拍,一般投资额均分,或者日韩投资占多数,比如《墨攻》,境内的投资方为华谊兄弟影业投资有限公司,在近7000万的投资中占了25%,骄阳电影(香港)有限公司占了不到18%,而日本的康姆斯道克有限公司和韩国宝蓝娱乐公司以2800万和1200万的投资占到了近60%的投资。《凤凰》和《三国之见龙卸甲》也是这样的状况,《凤凰》的投资中,境内唯一的出品公司天津电影制片厂占投资20%,香港新华传媒集团占到30%,而日本新浪潮有限公司一家占到了50%,《三国之见龙卸甲》中境内的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和保利博纳电影发行有限公司占了总投资的10%,而香港天翔制作有限公司和韩国泰元娱乐有限公司却分别占到了40%和50%。
日本、韩国愿意为与中国合拍的影片投入较大份额的资金,很大的一个原因是中国电影市场在不断扩大,银幕数量和观影人次持续增长,中国观众对日韩演员的认可度也较高,所以与中国合拍,拥有中国国产片的优惠政策,同时可以把韩国的一些比较成熟,但对韩国观众来说已经开始接受饱和的类型移植到中国,这在中国取得不错的收益是具有一定保障的,另一方面,韩国因为本土市场近年下滑,中国影片在韩国的票房成绩却很不错,比如《满城尽带黄金甲》占到了韩国市场6.0%的份额,刘烨这样的中国演员在日韩也具有一定得知名度,所以与中国合拍一定程度上也刺激到了他们本国的票房,这样合拍的方式显然是日韩的投资人们以较低的风险取得了两地甚至更多区域的市场。
合拍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与实践,已经不再是什么特别的拍摄方式,如何更加顺其自然地发展,并且是合作方的利益都取得最大化,还是一个不断在磨合中的课题。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