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6月15日,第十二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第二场官方论坛拉开序幕,题目是“孵化软实力:金融创新与电影成长”,相对于前一天王小帅、陆川等几位导演的争论引发的话题,本场论坛由于专业性过强、话题过“硬”,显得较为严肃。但在这场“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的论坛上,来自好莱坞、内地、香港的电影投资人、影业公司老板、金融行业人士,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分析电影市场与金融融资之间的种种厉害关系,从实用性上来讲,这场“老板们”的博奕对中国电影市场更具实用性。
小于30%:中国电影的回报率达不到风投标准?
昨天的论坛上,电影行业的“风险投资”是被提到较多的话题。美国国际数据集团董事长帕特里克-麦戈文认为,“风险投资对电影的支持力度还不够”。中国电影经历了计划式单一投资阶段、过度时期“无序扎钱”的混乱时代,到了今天,逐渐引入国际流行的“风险投资模式”。但事实是,麦戈文在中国的投资公司过去几年更多地把钱放进搜狐、携程这样获取回报更容易的庞大的“沟通社区”里,对电影的投资则谨慎得多,更多中国电影无法通过获取风险投资启动。原因很简单:电影的赢利是一个相当难操控的过程,如果看不到赚钱的前景,风投凭什么把钱扔进来?麦戈尔把35%--40%的回报率作为投资的底限,华谊兄弟的王中军立刻回应,“电影行业做不到这么高的回报,虽然个别的一部戏可能有更高的回报,但只是个例,像我们去年的《非诚勿扰》回报率肯定是很高,要是按正常的企业行为基本是不可能的。”香港安乐影片有限公司执行总裁江志强也十分同意,称亚洲的电影投资风险是很大的,“除非你投几十部影片可能会有这么高的回报”。两位电影老板发表的意见,听起来让人觉得电影是一个相当不挣钱的行当,随后王中军又补充道:“其实电影业没那么惨”。
中国市场缺乏评估体系
风险投资的犹豫不决,还牵扯到另外一个问题:如何监管风险投资在电影运作过程中的流动。主持人王冉身为易凯资本有限公司的总裁,认为中国还没有成形的担保和监理公司是阻碍更多投资进入的屏障,“中国如果有十亿美元投电影的话,并不是有钱就能投电影,现在由于没有专业的担保和监理机构,最后只能靠靠谱的制片人,我们把原来在产业链上由机构完成的事情变成个人信誉的事情,这对中国电影是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虽然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好莱坞电影获取风险投资的数量在急剧下降,但无论是大成本还是小制作,好莱坞都有一套相当完善的评估投资体系,许多专业的监理公司从电影立项初期就开始“建模”,严密估算电影的市场前景。
投资方需要的市场,是明确的资金监管流程和可以接受的回报,融资方急需的,是资金尽快流入,运作电影项目。也许,“透明机制”是让双方互信的根本。
合法市场:投资方与融资方面临无奈
昨天的论坛上,美国电影协会主席格里克曼的两句话特别令人印象深刻:1、“我说话速度这么快,是因为中国电影票房实在太好了”;2、“一个合法的市场相当重要”。中国电影票房的激增让太多人看到了商机,但种种硬件环境的不成熟,令投资者不敢盲目进入。中国电影市场好归好,但本应该赚得更多。格里克曼说:“过去每年180亿的损失都是来自于盗版的,其中30亿的损失来自于中国。”王中军做了个现场调查,问有多少看过《非诚勿扰》的,大约百分之九十的人举手,但从《非诚勿扰》的三亿多的票房来看,只有一千多万人进了影院,其他人都是通过非法途径观看的。而主持人王冉再次“提醒”大家:中国、加拿大、墨西哥等五个国家是被美国列入“盗版大国”的,版权问题直到现在,都无法有一个理想的解决方案,就连Loeb&Loeb LLP的资深律师萨尔兹曼也无奈地表示,美国努力了多年,也无法控制盗版的猖獗,“因为《金刚狼》的提前被盗,电影公司至少损失了两三千万美金”。王中军苦笑着说:“网络游戏都比电影规范,我们的知识产权只能通过道德来约束。”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