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独家:细数华语电影投资模式 玩大片必先圈钱

2009年06月17日07:50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搜狐娱乐 作者:王洋

  当好莱坞电影业的头号“说客”,也就是美国电影协会主席丹-格里克曼现身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当业内“大鳄”上影集团、华谊兄弟、光线影业凑在一起,脚跟脚地公布自己庞大的发行拍摄计划,用《风声》、《锦衣卫》、《夜行侠陈真》这些明星云集的大制作与影迷眉目传情时,我们知道,中国电影业绝对是出了“大事件”。而这个“大事件”就是,由电影票房的逐渐激增引发的“钱热”,或者说是“融资热”,在一片热闹景象背后,是大小玩家都在找钱,找外援。

  当然,大家都了解,王小帅导演是听不得钱这个字的,直率可爱的马俪文导演也在电视节目里放言“永远不要谈票房”。但事实是,电影业是一门产业,而且是现金终结者,在好莱坞,大片的制作成本比发射卫星贵得多,在中国,电影的成本虽然还没有高到这个地步,但最近几年也水涨船高,已经到了过1000万美元,根本就不敢自称大片的阶段。

  单单是每年拍一两部高成本高影片,上面提到的几家国内大电影公司也断然不会钱袋干瘪,但问题是,在票房每年以30%的增幅狂飙突进的年代,不拼尽全力跑马圈地就有掉队的危险,因此保证有两位数的影片在拍摄的各个阶段,每年公映三四部大片就成了保底任务。如此一来,这个电影业“军备竞赛”游戏就变得代价异常高昂,即便是华纳兄弟这样的民营豪强,也不得不融资再融资,不仅电影公司要融资,具体到影片,融资也是头等大事。政府也在不断鼓励包括风险投资、银行贷款等多种资金形式进入电影业。放眼电影的几大融资形式,从独家投资型到风险分担,再到如今流行的贷款投资和风投,可以看出,多元化的投资模式已成主流。

  独家投资模式

  一般来说,对稳赚不赔的影片,制片商是不会允许肥水流到外人的田里的,像中影投资《梅兰芳》和《疯狂的赛车》。在这种情况下,制片商会独家投资,就算是资金吃紧,制片商也只会到金融市场上寻求支持,像光线影业通过得到北京银行的贷款授信得到了资金,华谊兄弟则多次以私募的形式扩充实力。

  但这种独家常常是相对的,比如华谊兄弟就从《天下无贼》开始,与香港寰亚合作,据王中军披露,《集结号》是华谊兄弟出资80%,香港寰亚出资20%,后者得到了该片除日本、韩国以外亚洲区域的发行权。对华谊兄弟来说,引进寰亚这个投资伙伴,非常合算,因为在省掉了二成成本的同时,他们付出的只是自己不熟悉的市场的权益。2006年香港骄阳电影公司投资拍摄《墨攻》时也是这样,骄阳享有内地和香港的投资收益,而韩国的归韩国投资商,日本的归日本投资商。

  独家投资型还有两个变种,第一个是曲线迂回型,比如哥伦比亚电影公司要进军内地市场,可是人生地不熟,就需要引进合作伙伴,这样,《功夫》里也就有了华谊兄弟5%的份额。另外一种是“求名”型,要求入伙的公司只出少部分资金,对于盈利他们没有要求,甚至也不要求监督拍摄过程,他们只要成为出品方之一,以表明对于电影业的热爱之情,或者积累一点资历。在某些情况下,出资方是想搭电影这班快车扬名的企业或地方政府。

  风险分担模式

  有的中高成本影片,不但不敢说稳赚不赔,甚至都不能保证收回成本,拍起来风险太高,所以主投资人要拉几个合伙人进来,以降低压力。比如星美传媒投资《南京,南京》,除了题材,还面临更大的困难,也就是影片有可能无法上映。最初陆川在还没有通过立项的时候就已经建组了,当时的投资人只有星美一家。星美传媒虽然不断追加投资,但也有些心虚,于是到处找其他的投资人。而直到立项之后,再融资才得以实现,这部制作成本为8000万的影片才最终完成。

  有的电影公司,虽然乐于拍摄高成本影片,却尽力避免独家投资,据《新周刊》报道,星美传媒的规矩是投资电影所占比例不超过50%,这并非是因为这家公司财务不足,而是因为它知道自己还欠缺足够的“软实力”,不能够独立操作一部高成本影片,于是就要引进合作伙伴,尽力消灭可怕的风险。

  在一些情况下,需要分担风险是因为,影片投资过大,需要的明星太多,一家公司的确难以承担,协调好拍摄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比如吴宇森的《赤壁》,总投资是8000万美元,这在华语电影界,可是个高得恐怖的数字,而影片片长五个小时,并分成了上下集,更增加了许多未知的风险,也就是说,一旦上部没有打响,下部也就没戏了,因此投资人也就变得敏感起来。最终,该片在中影、橙天和张家振的狮子山三大投资商之外,还引进了一堆小投资商。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海外投资商,片尾字幕也就出现了这样的奇景,挂着出品人、制片人头衔的人数量奇多。

  贷款投资模式

  前面提到光线影业得到银行的支持,实际上,单部影片也能从银行融资,像新画面和香港安乐拍摄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就得到了渣打银行的贷款,在得到这些贷款之后,再通过预售影片的海外各国版权,该片庞大的制作费也就有了着落。

  在贷款融资方面,华谊兄弟是内地公司第一个“吃螃蟹的”。前几年华谊投拍的大片,王中军是“用自己的人品”换取了单片贷款,票房成功后,在银行的信誉度不断提高,华谊兄弟今年投资的《风声》、《追影》、《狄仁杰》更是一次性获得“打包贷款”,“银行不管你怎么用这笔钱,只要按时还就行”。有了华谊兄弟的经验,许多电影公司也用版权抵押的方式获得资金。然而对中小成本的影片来说,“华谊模式”只是“看上去很美”。 这种方式需要导演和主演有着极高的盈利能力,也就是说,他们的名字就是硬通货。当然,这也不是新招,李安和他的制片伙伴江志强早就把这一招用得滚瓜烂熟。今后,随着越来越多的明星自组公司,自己担任制片人,银行会越来越多地为电影业输血,前提是,风险评估体制一定要完善,毕竟不能总拿“人品”去贷款。

  还有一种算不上主流的融资方式,可以称之为玩票投资型。投资人并不是电影业内人士,而是突然之间,对电影业发生兴趣,像台湾首富郭台铭,就打算拍100部电影,他投资的第一部影片《白银帝国》成本就高达1500万美元。虽然并非主流,但在中国电影业的狂飙突进时代,电影还是会吸引来很多郭台铭这样的投资人的,对电影业来说,谁能说这不是美事一件?

  
(责任编辑:Michelle)
[我来说两句]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昵称: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