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今年,是华语电影杀入戛纳影展主竞赛单元的50周年纪念——1959年,中国台湾地区导演田琛曾以《荡妇与圣女》首次角逐金棕榈大奖。尽管当届评审团主席马塞尔-阿奇拉德(法国剧作家)对此片并未表现出浓厚兴趣,但不得不承认,从60年代李翰祥三度冲击金棕榈开始,华语电影逐渐成了这场全球电影盛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迄今为止,华语作品共37次冲击金棕榈,获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导演、男女演员、评审团大奖、评审团特别奖、影评人费比西奖等10个门类的奖项,在一种关注单元、影评人周单元、导演双周单元、短片单元等其他竞赛门类中亦有所斩获。从1997年巩俐成为首位华人评委以来,共有11位华语影人入座评委席。虽然从绝对数量上说,华语势力的戛纳收获不及柏林和威尼斯,但这些被戛纳垂青的作品,多为华语片影史上不可多得的杰作。 [我来说两句] |
前传:
华语电影《荡妇与圣女》1959年首度亮相戛纳影展时,主竞赛单元依旧被欧美片垄断,华语片所受关注度极其微弱,但李翰祥60年代初期连推三部竞赛单元电影,却成了一段如今广被忽略却成就惊人的历史——1960年的《倩女幽魂》(Enchanting Shadow)、1962年的《杨贵妃》(The Magnificent Concubine)以及1963年的《武则天》(Empress Wu),在极大程度上发出了华语片自己的声音。尤其是《杨贵妃》,此片凭借出色的美术效果和摄影风格,获得了当届影展的技术成就大奖,这也是华语影人在戛纳影展获得的首座奖杯。
1975年,胡金铨携《侠女》在戛纳海滩艳惊国际,获得了那尊被视作带有里程碑意义的技术成就大奖。尽管这一奖励并非华语片史上的第一次,但其获得的连篇佳评以及对后来武侠片蜚声国际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内地影人的电影作品首次登陆戛纳,是改革开放的第二年——1979年,谢铁骊执导的《早春二月》在展映单元放映,获得了不俗的反响。随后,大量中国电影涌入戛纳视线——《哪吒闹海》、《苦恼人的笑》、《戴手铐的旅客》先后被列入特别展映单元,而中国电影的经典杰作《马路天使》、《三毛流浪记》和《大闹天宫》,则被戛纳组委会特别开设了中国电影展映单元进行放映,《大闹天宫》由此震撼国际。
内地电影第一次加入主竞赛单元角逐,并不是我们熟知的陈凯歌1987年出品的《孩子王》,早在四年以前,由岑范执导,严顺开领衔主演的《阿Q正传》就参与了金棕榈的角逐;而《孩子王》的入侵,则开启了中国第五代导演的集体上位和华语军团的全面爆发。
(责任编辑:逃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