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小帅已往执导的《冬春的日子》、《扁担姑娘》、《二弟》、《十七岁的单车》、《青红》,来看,他着力表现那份近似残酷的青春。在故事层面有着导演亲历的体验和局限。从中不难解读到“抗争”“不安”“无奈”等等。
拿我自己来说,看过《十七岁单车》后,认为王小帅是国内最具“作家电影”特质的导演,之后的《青红》却让我对自己的这一认定,产生了较大的怀疑,甚至感觉《青红》在故事与气质上都是不完整的,是个半成品。
07年夏天,读过《左右》的剧本(不知是不是定稿的那个版本),为他的人物设置与戏剧冲突设计,啧啧称赞。今天看完《左右》首映,有了些新的认识。
《左右》把观众带入了一个多阶层,多重复杂的大青年(快入中年)的世界:一对离婚多年的夫妻,有了各自的重组家庭,但为了拯救女方抚养的那个患白血病的孩子,女方决定与前夫再生一个孩子。两对夫妻,面临着种种抉择与挣扎......
这个故事很“国际”,正常的去讲述,相信东西方观众都不会误读,应该有相当的商业性,至少具备相当的“煽情”基础。
无论从镜头语言的运用、影片的叙事节奏、人物塑造等方面,王小帅处理很文艺,不客气的讲是处理的有些单调,吸引人的情节、镜头较少。
如果按角色要求,刘葳葳出演的母亲不需要更多的变化,用含泪坚定的目光表现母爱的执着算是合理。那体现左右为难的父亲(张嘉译),他在两次咖啡厅与刘的交流和多次射精后的反应,就实在是差强人意了,缺乏丰富的动作和立体的塑造手段。
白血儿的继父,在一定程度上是承载影片着“我们相信真爱”主旨的核心人物,他让观众相信人类可以真爱能战胜病魔、战胜成人内心的地位、角色、身份等社会属性,让爱更纯粹更理想,是个理想人物,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寄托了导演、观众的理想。但为演员成泰燊设计的一次次笑容、礼貌的给妻子空间(下楼买烟)却给我留下做作刻意的感觉。
无疑,在无私的亲情挑战自私的爱情,挽救生命挑战伦理极限的故事里,四个成人付出了大于性命的代价,而这种付出是超越意识层面的,值得探讨发掘的东西太多了。用视听语言去阐释这些确实有着难以估计的困难,王小帅这次挑战性尝试,我个人是佩服他的勇气的,问题在于是个好故事,却没能讲精彩,站在观众的角度上,还不够“好看”。
依靠题材和故事的张力,柏林的最佳编剧银熊奖,实至名归。这是华语电影在国际A电影节赢得的第一个编剧单项最高荣誉。我为王小帅,为《左右》鼓掌的同时,在想:如果说解决了讲怎样的故事和怎样讲故事的情况下,把故事讲的吸引人,就是对影人提出的更高要求了。
在柏林时间15日最后一部主竞赛单元参赛片《沙囊》放映结束后,第58届柏林电影节也于当地时间16日(北京时间17日凌晨)落下帷幕.以成都故事为原型的王小帅的《左...
08-02-17 10: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