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申芗《本事词》(卷上p37)载:
前蜀主王衍自制《甘州词》,亲与宫人唱之,有“可惜许,沦落在风尘”语,衍本意,谓神仙而在凡尘耳。后降中原,其宫人多沦落民间,始应其谶云。
以上说的,都于诗作中透出一生命运的穷达,或透露最终的不幸结局,而有的诗词,却成为生死的谶语。
一则很著名的的例子是崔曙。崔曙是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进士,今存诗不多,但他的《奉试明堂火珠》很有名,其中“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一联,当时非常出名,被看作是警句。偏巧他的女儿名星星,第二年崔曙死,星星便成了孤儿。《本事诗·徵咎》载有此事,说崔曙卒后,“人始悟其自谶也。”
此外,秦观的死,人以为与他的《好事近》词成谶,或说此词是池梦中作,曰: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飞云当面化龙蛇,夭娇转空碧。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
后来,从流放地雷州回,路经藤州,游光华寺,与人们说到这首梦中词,索水欲饮,水至,笑视之而卒。后人以为,这首词的收结句,为他结局的谶语。
这些例子,说的都是古人。但这种观念,直到近现代依然为人们深信。这里还可一提黄季刚(侃)先生的事。尽管黄老先生的学问雄称一代,但不肯赋之著述。大家都知道,他曾说过,著书要到年过五十之后。据说,到他过五十岁之年,他的老师章太炎先生赠他一联,曰:
韦编三绝今知命,黄绢初裁可著书。
联中用了两个典故,一是孔子读易,三次将周易的竹简的皮绳子翻断,说明读书之勤,用以说明黄先生的学问深厚。黄绢初裁,是蔡邕曹娥碑的评价,为“绝妙好辞”,意思是说,应该开始著了。这本来是老师对弟子的策励。可是不久,黄先生即于英年谢世。后来有人说,那老师的对联中,不巧含“绝命”二字,成为黄先生过知命之年(五十岁)即逝世的谶语。
由于以上这两种很特殊的现象,很引人注意,而于某些笔记杂谈中对为人道及。人们对此也深信不疑,因而于写诗作文时尽量写得富贵气浓一点。
奈穷措大无富贵生活的实际体验,只能凭自身的状况,作想当然的猜测。一则古代笑曰:某乡民进了一趟京,回去向同是乡村的朋友吹老牛,说:这回进京,什么都见识过了。连皇帝老倌也见到了。他左手拿个金元宝,右手拿个银元宝,行动人参不离口。”在这些人心目中,富贵也者,金银财宝耳。
他们要想写出一首富贵气浓厚的诗,只能是:“门前绿柳垂金锁,户后青山列锦屏。”还有什么“胫骨化为金玳瑁,眼睛变作碧琉璃。”受到识者的嘲笑。
真正写出富贵气象的,一些诗话词话常常举到白居易的一联诗,即:
笙歌归院落,灯火下褛台。
这一联语,不着任何金银珠宝字样,却显示了真正的富贵气象。此外,晏殊的“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联,苏轼的“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联,都是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