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内瓦公约的保护伞
什么类型的电影最好看?有朋友的观点是,所有的监狱电影都好看。
的确,类似《肖申克的救赎》等口碑相传的佳片,都是发生在监狱里,一切虚名身份物质装扮都没了,只剩下赤裸裸的精神力量相较,只有不灭的希望和信念在支撑,这很容易打动人。
另一方面,现实中的人生,貌似自由,其实莫不是被判了终身监禁。所谓漂泊沧桑,不过是从一个牢房转到另一个牢房而已,人所做的种种努力,也不过是冲出心灵的炼狱、证明自己生命的尊严而已,所以那些监狱片很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桂河大桥》就符合以上种种,所以,没有人不喜欢它。尼克森上校率领的战俘兄弟,和战俘营营长斋藤大佐之间展开的种种对峙,有着强大的感染人的力量。
第一次看《桂河大桥》时,我通过该片,知道了日内瓦公约可以成为战俘为自己争取权益的保护伞。而“第三帝国丛书”里也曾经提到抵挡盟军诺曼底登陆的德军第21装甲师,说他们作战英勇,同时也由于枪杀战俘而臭名昭著,书中有这么一句:“这显然违反了包括德国人在内的全世界军人都应该遵守的战场规则”。
以后看到南京大屠杀中种种令人发指的惨状,想到这条所谓的战争规则,想到《桂河大桥》中也算讲道理的斋藤大佐,对日本鬼子的愤恨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原来那些规则并不适用于中国军人,乃至平民百姓。
不说那些愤恨,我只想说说其中的悲哀——但这并不意味着因此就可以开脱日本鬼子的罪恶,就可以为他们的兽行找到什么理由。
南京沦陷后,大量中国士兵扔掉武器、脱掉军装逃跑,成为西方和日本人的笑谈。据说会战前国民政府已有共识:南京保卫战在战略上完全没有必要。但唐生智却慷慨激昂地表示,南京不仅是首都,且是国父之陵所在,他愿意与南京共存亡。
于是,唐生智被任命为南京城防司令,并销毁一切船只,断绝了南京军民的所有退路,但仗刚打三天,南京并未失守,他就向各路守军发出撤退命令,乘坐为自己保留的最后一条小汽艇逃走了,连有组织的撤退也不安排一下。
笔者想问:那些信誓旦旦保家卫国的军人,当他们脱下军服,抢走老百姓的衣服,结果又和父老乡亲一起被日本兵杀害的时候,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想起田汉的那首诗——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
还要用手指着我们的骨头说:
“看,这是奴隶!”
(作者:老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