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是谁
《帝国毁灭》是一部新片,刚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但你不可能指望它会获得最佳男主角提名——你愿意看到一干人等向希特勒鼓掌欢呼吗?那人手里还挥舞着小金人。
希特勒是个格外敏感的题材,人们在电影里常看到他,但绝对看不到正常的他。银幕上的希特勒,不是《大独裁者》中的妄想狂,就是《王中王》里的乱伦者,要不就是《解放》中歇斯底里的疯子。这似乎已成了电影界不成文的规矩:千万别拿希特勒当人。
2003年,美国拍过一部三集的电视电影,名叫《希特勒:恶魔的诞生》。这部电影描述希特勒在德国政坛的发迹史,但开头很奇怪,希特勒的童年时光像预告片一样短促而潦草,被一笔带过。整部片子有四个小时长,为什么就不舍得多几个镜头?
导演在访谈中说出了顾虑:童年的希特勒不好表现,反映他幼小喜欢绘画吧,画家就不干了。说他从小跟姐姐生活在一起吧,那些失去父母的人也不干了,这不是侮辱我们孤儿是魔鬼吗?
瞧,这小胡子实在是人人躲之惟恐不及的万人嫌。
在这种情况下,德国人斥巨资拍摄本片,反映希特勒和他的第三帝国灭亡前最后十二天的事情,绝对是一件很冒险的事。果然,影片一公映,马上就有人站出来,说导演是同情纳粹的立场。
希区柯克的传记作家约翰·泰勒提出了一种叫“罪孽转移法”的理论:通常的情况下,同情一个人,是因为他无辜;但从希区柯克的作品看来,同情一个人,是因为他有罪。希区柯克的电影就造成了这种效果:反面人物一旦成为故事的主角,人们会怜悯他,甚至希望他能逃脱制裁。
《帝国毁灭》中的希特勒是个身患帕金森症的老人,面容枯槁,身形佝偻,他对女性温文有礼,对下属咆哮不已却对下属的下属和蔼慈祥,他拒绝了撤离的要求,誓与城市共存亡。当他面无人色地与妻子一起自杀时,真的很容易涌起一丝怜悯,尽管你知道他是个魔鬼。还有片中那些勇猛善战、不惜用自杀来表达对第三帝国忠诚的德国军人,他们是很优秀的——这几乎是你惟一的感觉。
但我还是按捺住了对希特勒及其殉葬者的同情,因为片中那个叫威廉·蒙克的军官与戈培尔的对话让我的心肠不可能不硬起来。戈培尔发动平民来保卫柏林,蒙克劝阻戈培尔不要让老百姓当炮灰,戈培尔仍振振有辞地说:“最后的胜利将属于他们,并表现出无畏的精神和信念。”
“他们的死毫无意义。”
“我不同情他们,我再重复一遍,我不同情他们。这是他们自己选择的。我们没有强迫人民,是他们选择了我们。现在是他们要为自己的选择而牺牲的时候了。”戈培尔说。
这样的帝国,活该毁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