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上空的鹰
如今不是欣赏悲剧的年代了。请问,谁还有心情重温《辛德勒的名单》呢?那简直是个体力活儿。说说那些跟二战有关的喜剧片吧。人都是缺什么补什么,法国人在战场上一败涂地,一股邪火没处发泄,就在电影里玩命讽刺德国人,比如《虎口脱险》。在笑声中打击了敌人,获得了尊严。
而我更喜欢的是《伦敦上空的鹰》。其实这不是一部喜剧,但片中马利根中尉的那段表演,却还是将人逗得笑弯了腰:一帮英军在伦敦街头追捕一个法国兵,将其赶到一间小屋子里。马利根一个人冲了进去,然后银幕上就是紧闭的门,和搏斗的声音。
门开处,法国人整整衣服骄傲地走了出来,可怜的马利根被打得乱七八糟地躺在地上。英国人是有足够底气开自己玩笑的,要换成法国人,就该是所向无敌的贝尔蒙多把别人揍倒在地了。
这实在是个很奇怪的现象,英国人和德国人是对头,但片中传达出的却是对德国间谍的欣赏。《兄弟连》也是这样,美国佬跟英国人、法国人、荷兰人、苏联人并肩作战,但他们最喜欢、最尊敬的却是德国军人。战争有道义上的敌我之分,但也有实力上的等级之别。也许美国人和英国人,对德意志敌人的好感甚至超过了盟友。
这股自以为是的劲头尽管让人讨厌,却是个不争的事实。英军在敦刻尔克被德国人赶到海里,所以他们对德国人又敬又怕;战后日本对美国佬俯首贴耳,恐怕也跟美国人吃掉了他们的大部分精锐部队有关;至于横扫千里的德军,尽管是邪恶的不义之师,却仍是许多战争迷的心中偶像。
因为畏缩与忍让,人家骄气日盛。要想赢得尊敬,除了道义上站稳脚跟,更要有将敌人彻底打服打怕的实力。这世界靠嘴巴来讲道理,但也需要拳头来执行道理。那些参加了反日游行的同胞,想必他们的看法都是一样的吧?要致力国家中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