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灵魂的原乡
二战期间各国军队的形象确是各有个性:纳粹德军像运转精良的机器,苏联军队则是沉静而坚硬的顽石,日军是残忍嗜杀的野兽,英军像高傲帅气的公鸡,至于高卢鸡法国人,实在是不堪一击却又嬉皮笑脸的二流子,在这方面他们跟意大利军队最是相像。
最喜欢的是美军,他们像一块带有人情味儿的锃亮金属,该吊儿郎当时就正经不起来,该打仗时就焕发出勇猛又智慧的混蛋劲儿。威廉·曼彻斯特说,日本佬“看上去虽然窝囊,打起仗来却绝非等闲”,在浩瀚的太平洋上,美国大兵击毙精锐日军120万,包括南京大屠杀的元凶第六、第十六师团。有战争迷说,太平洋战争波澜壮阔,但只有美、日才有资格打。
我对美军的喜欢,至少有一半是着落在巴顿身上的——那个暴戾的军神,集狠、嘎、痞、倔、横于一身的老头。关于他的书不计其数,我最喜欢的一本纯粹出于对书名的欣赏:《狗娘养的巴顿》。狗娘养的,试想一下,还有谁配得上这个包含崇高敬意的亲切称呼?
但多数人首先熟知的是乔治·斯科特演的那个银幕上的巴顿。大约20年前,《巴顿将军》在央视播出,“以后你的孙子问你,爷爷,战争发生的时候你在干什么?难道你要说,哦,孩子,我那会儿在加利福尼亚掏粪?!”片首巴顿的这番演讲,看得我们血脉贲张。于是在风起云涌的上个世纪80年代,我们自觉地加入到时代洪流中——谁愿意让自己的一生只是在掏粪呢?
若干年后重温此片,却是另一处细节打动了我。非洲战场的间隙,巴顿和布雷德利来到一处古战场遗址,迦太基人曾在这里浴血战斗。巴顿抒发了思古之幽情后,对布雷德利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你知道吗?那群战士里有我,我和他们在一起。”
一个人穷尽一生,不过是在寻找自己灵魂上的原乡,然后是少小离家老大归。那片碧血黄沙的古战场,是巴顿老头的精神故乡。
巴顿在影片中也诅咒了战争,对于他这种战争狂人来说,这显得有些讽刺,但确是事实。他痛恨的是飞机、大炮、坦克摧毁血肉之躯的现代战争,向往的是冷兵器时代的杀伐征战。不禁想到,如果巴顿在世,让他来指挥完全一边倒的伊拉克战争,老头恐怕早就撂挑子骂娘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