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点评:行云流水的中国线描伴着酱油色的古典油画,汇成了精致的烈酒
陈恒辉率领的爱丽丝剧团又一次亮相戏剧节,去年他们以《卡夫卡的七个箱子》惊艳首都,其认真的态度,考究的舞台让不少大陆戏剧人深感汗颜。自然而然,《卡夫卡的七个箱子》也一度成了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
蜂巢剧场上演,剧本是布莱希特的,但我个人认为,《第三帝国的恐惧和苦难》并不是布莱希特最好的剧本,甚至只是一个很一般的剧本,当然,也不太为大众熟知。二十四段独立的故事片段,放置在同一空间,来展现纳粹时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那些支离破碎的记忆。这样的戏剧,很难迎合当代观众的口味,冗长且繁琐,距离当下生活太过于遥远,倘若不是研究戏剧的人,或者军品控,是很难坚持坐下来把两个半小时的戏剧看完的,演出期间陆陆续续地有人离场便是个很好的说明。
但无论怎样,这也影响不了这台戏的质量。爱丽丝剧团在香港一直是在继承戏剧传统,中规中矩,有着很好的口碑。演出一开始,灯光亮起,四面纳粹的大旗映入眼帘,整台舞美和服化道显得极为考究,颜色犹如微缩版的《外套》,酱油色的古典主义调调儿,由此可见,创作者必是懂美学之人。
二十四场戏,在衔接上导演做足了功夫,但仍不免有重复,我素来认为好的戏剧应是“意外”,好的表演则是“质感”。这样的戏剧,对于观众的素质其实是一种考验。陈恒辉在场次之间的把控行云流水,但具体的细节上或多或少还是有了TVB的影子,让人多少想起些香港的电视剧,尤其是那一段在家中的戏,冗长的令人打瞌睡。
尽管布莱希特的这个剧本是在控诉纳粹,但我却认为放在今天的当下天朝,倒还真有些异曲同工之妙。这更是一段荒诞的文明演变。政治是映射出来的,无论是你想到文革,还是浮夸风,但都是你想到的,和创作无关。艺术和政治之间有着微妙的关系,这不仅仅是鲁迅所言的“政治先行,文艺后变”那么简单。我倒是认为“艺术有时会借用政治的形式,但绝没有政治的目的。但政治对于艺术而言,却是灵感源泉的支流,有着文化普及的责任。”
香港人来北京又一次给我们上了一课,我总在琢磨,差距在哪里?是意识吗?未必。依我看,更是态度吧。好的东西是一点点磨出来的,并不是才华的灵光一现。好事多磨,好戏更是如此,一点点细扣,一点点推敲,出来的才会是精致的东西。
整台戏有着行云流水般中国线描的质感,再加上营造出的酱油色古典绘画意境,香港人把布莱希特的控诉呈现出了一杯精致的烈酒,酒入愁肠,即使不肝肠寸断,也必定是回味无穷。
文末,想起来个小插曲,走出剧场时,偶遇一知名编剧朋友,我问她感觉戏如何?她回答说险些睡着。我调侃到:“也是,谁叫布老师这戏不是讲爱情的呢?”
还好布莱希特是布老师,要是讲起爱情来,说不准还是“不老实”呢。
特约评论员:戏剧拉灯(李亦燃) 剧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