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纳电影节是个海纳百川的地方,这不仅仅指它设置了那么多的展映单元,对电影的质量方向进行了分类,并且在每个单元里选入了各种不同题材类型的影片;还指对观影者的口味也没有任何限制,欢迎各种反应,拿每天更新的要媒影评人评分来说,同一部电影的评分差距甚大毫不稀奇,甚至几乎每部电影的评分都有这么大的差异。土耳其导演努里-比格-锡兰被称作是拿奖专业户,他一共只拍了五部电影,却收获了全球37个奖项和12个提名。本届电影节携新片《小亚细亚往事》到来,不知他能否继续打动评委。
影片描述了一个事件,一群警察带着凶手一起整夜寻找尸体,之后带回警局验尸。几乎没有任何波澜起伏,在漫长的途中刻画人物不同性格。警察、医生、法官、凶手,各有姿态和故事。由办案牵系到一起,一夜一日,展现出一群土耳其平民的琐碎人生。
如上所述,锡兰不是在讲故事,而是在描述事件。因此他对时空的追踪平静得有如一碗清水。影片前一小时全部在路上,且是没有任何进展的搜寻,观影者好似跟片中人时空同步,在一望无际的黑夜中只觉得烦闷难熬。后面找到尸体后情绪也似乎未见改变,直至回去验尸,一切按部就班,平淡无奇。
尽管黑暗中的搜寻片段屡屡让人提心吊胆,几次长镜的调度可圈可点,几个演员在特写中的演出也十分出色,不过本片总体而言有点力道不够。这种力道缺失首先在于影片的节奏过于缓慢,影片本身也略嫌冗长。157分钟的片长中,主次不太明确,且枝蔓模糊。若是重在着墨群像,前一个多小时的气氛戏,又未免点睛太少。其次人物塑造有些简单,与其说塑造,不如说介绍,几人平分秋色,没什么亮点。
也许导演观察到和善于表达的便是这样的人生。电影以最原始的姿态去接近事物,当然不失为一种表达方式。只是纯粹平铺直叙,简单还原,是否一定能够引起共鸣,以实见虚,以面窥全?导演选择表达方式,自然只能遵循内心,倒是非常作者电影,只是创作者与剧中人物的联系不够紧密。不管是否刻意为之,令人难免不质疑影片的涵盖和输出,美中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