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娱乐 > 电视 > 《借枪》 > 新闻动态

林黎胜回应高潮戏质疑:这是部反类型的类型剧

来源:新京报
2011年03月17日04:31
编剧林黎胜
编剧林黎胜

    新京报3月17日讯 (记者 勾伊娜)《借枪》如此收尾,观众的反应两极分化,有的大呼“泄气给力”,有的痛斥“胡编乱造”。面对质疑甚至谩骂,编剧林黎胜直言“没野心俘虏所有观众”。他指责部分观众被虚荣的民族精神冲昏了头脑,并强调《借枪》是一部纯粹的、有点反类型的谍战剧。

   质疑一:公开明杀,胡编乱造

   看到如此“疯狂”的结局,部分观众直接指责该剧胡编乱造,完全脱离史实:“如果随便一个小人物就可以找日本军官单挑的话,中国人这么多,一对一找东条英机和日本首相单挑的话,那抗日战争就好打得多了。历史中如果真有此事,日军早就屠城了!此外,武士道精神不等于愚蠢,想不通日本人为什么送个人让他打死?”

   大胆假设中寻求真实

   ■ 林黎胜回应

   我觉得一部分观众要纠正自己的历史观,不是忠实于自己对历史的认知,而是要进入剧中的历史环境和语境里,这样才会理解它。如果用《潜伏》(高清在线观看)的观点来看《借枪》,这是非常荒谬的。在改编前,我查了许多资料,包括当时天津的情况、还有抗日锄奸团、京津塘点线工作委员会、国民党方面的民先组织等等,慢慢建构起1939年天津法租界的世界,确立我要讲的故事,来说明历史曾经是、也有可能是如此荒诞的。当时的情况是,日本侵略军占领天津后,英、法租界形成了一个孤岛。在英法面前,日本还是个小弟弟,所以在英法租界里日军的势力也没有那么强大,他们是不敢明目张胆地抓人的。天津电话局职工的“抗交”活动,就是在孤岛里与日伪统治者周旋时间很长的一场斗争。电话三、四局坐落在英、意租界,日军不能武力接管,裴艳玲窃听电话也是完全成立的。龙一说过,《借枪》的人物和故事都是虚构的,但是在这个大的假定性中,我们追求细节的真,来降低这种假定性。

   质疑二:巧合太多

   也有观众质疑、巧合太多,编剧“解套”解得并不精彩。当熊阔海接到加藤电话得知妻女在加藤手中时,为什么不利用媒体将此消息公之于众?

   我们尽力了

   ■ 林黎胜回应

   这个我没法辩解,结尾需要做到一个高点,主创被逼得要用“无巧不成书”来解决问题,虽然有破绽,但我们尽力了。至于为什么不打电话告诉杨小菊妻女的下落,我认为打过去是没有用的,加藤可以不承认;另一个角度看也是熊阔海示弱了,不能无能到乞求敌人开恩吧!他们(日本人)没有任何怜悯心的,这已经不是逻辑问题,而是人物性格决定的。

   质疑三:悲壮消解,荒诞加重

   暗杀演变成了一场公开挑战行为,电台对狙击进行了全程现场直播,巴尔扎克公寓外人山人海,场面如电视真人秀一般。熊阔海的粉丝甚至将电话打进公寓大胆表白,双方粉丝都围着各自的“偶像”尖叫。最后连赌场也加入到了这场较量中来,并通过广播下注开赔率。有网友直言:“这些情节减损了该剧的民族主义的悲壮和肃穆色彩,加重了该剧荒诞性。”“从《借枪》身上看到了《武林外传》的影子。”

   历史本身就是这么荒诞

   ■ 林黎胜回应

   小说里写得更大胆,还有观众买票入场、买座席位来观看这场暗杀的情节,但在做剧本时都拿掉了。最早就敲定了小说中明杀的高潮部分不能超过五集,否则观众会看烦了。对于一个作品的结尾来说,如果导演设计得很平,那就太没劲了!最后就是要让所有人都被逼上梁山,包括看家!倘若重新来做结尾,我仍认为我们的创作思路是对的。你说加藤能不知道杨小菊的存在吗?但加藤允许他存在,就是为了利用他,双方互知底细还能并存,就是为了彼此利用。这种情况历史上是很多的。历史本身就是这么荒诞,我们不是搞无厘头荒诞,而是从骨子里荒诞。在前面,我们把这种荒诞遮了起来,埋得很深,但到后面就都砸开了。

   还有一些观众不能接受一个地下党四处借钱买情报,我认为这些观众被虚荣的民族精神冲昏了头脑,偏真实一些就受不了,有点突破就不愿意。我们通过把“钱”放大的方式,从另一个层面表达对烈士的一种态度。传统的谍战迷质疑,“《借枪》怎么能这样?”我要反问下,“怎么就不能这样?”放宽心什么都可以。抗日英雄,有的是严肃正经老谋深算的,有的也是油腔滑调深藏不露的,我在创作时还在想,如果冯巩(在线看影视作品)葛优(在线看影视作品)抗日会怎样?就像杨小菊所说,“最不像间谍的才是间谍,这才是最高明的潜伏。”我不敢说《借枪》更真实,但它反映了另一种真实。它不是生活剧,也不是荒诞剧,从头到尾,它都是一部纯粹的谍战剧,是有点反类型的类型剧。以自己的个性与同类题材区分开来,这一点《借枪》做到了。

   【角色性格】

“妻女诀别”的一场戏让熊阔海崩溃,也让同为父亲的张嘉译难以接受
“妻女诀别”的一场戏让熊阔海崩溃,也让同为父亲的张嘉译难以接受

   张嘉译(饰熊阔海)

   拍完“妻女诀别”缓不过来

   熊阔海 天津法租界的中共地下情报员,学过相声。有着坚定的信仰,开展工作因缺钱而屡屡受阻,自称被钱逼得“不要脸了”。

   接拍初衷

   《潜伏》我非常喜欢,它达到了一个高度。导演再拍戏,还是龙一的小说,对每个演员都有很大的吸引力。去年在上海偶遇姜伟,随便聊了聊,觉得挺合适。其实导演选演员,不像大家想的那样,可能单凭一种感觉就定了。我跟导演说能不能把小说和剧本一起给我,看完小说后我再看剧本,一口气读完。小说人物感觉很好,但它撑不起30集。我就想要怎么写才能编成一个30集的电视剧?编剧林黎胜给了我惊喜,他把人物搞活了,但最初想要表达的东西还都在。

   油嘴滑舌

   熊阔海面对不同的人(妻子、兄弟、房东、上级、下级)有不同的状态,就好像我是在演五个人。这是一种尝试,和导演沟通后,他也认可这种状态是成立的,我就照着五个人演,但又不完全是另一个人,他们之间会有联系,可能会产生意外的效果,我很享受这其中的过程。但到现在为止,我也还是有点蒙,很希望观众能接受。

   其实,以前我也演过很多油滑的角色,但我演这类角色,给人的感觉油滑是够了但却不鸡贼,还是有憨的一面,脱不出我这形象。戏中有一场和杨小菊的对手戏,姜伟跟我说你再放开点,再使点坏,再赖一点,我说没问题!其实我身上也有油滑的一面,每个人的生活都是多面的。我碰到同学了,油嘴滑舌聊天骂人,都有。

   诀别一刻

   印象最深的是和妻子生离死别的那场戏,我看剧本时就不知道该怎样演,太苦了。妻女在不知情的状态下因你牵扯进来,你却要决定她们是活还是死。我和导演商量时就说,我从来没演过这样的戏,但我认为熊阔海一定得崩溃!他有着坚定的信仰,可以舍弃自己的生命,但面对妻子孩子时,相信没有人会不动容。每个人都有脆弱的一面,这一刻就是让所有人看到熊阔海最崩溃、最柔软的一面。那时候心态都要跟着角色走,要不带不出那样的情感。拍完那场戏我很累,人缓不过来,头疼。现在我一想这事都觉得挺残酷,有了孩子后感触更深。

   走路散漫

   身边人看完《借枪》都很喜欢,也有人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理解不了熊阔海的状态,有的说他走路怎么那么难看。至于走路姿势,我是想让这个人散一点,不要那么一板一眼,不要太正。熊阔海生活压力那么大,要搁现在多难啊!很多时候他都是靠精神力量在支撑,才能在逆境中保持乐观态度。

   我本身走路就有那么一点散,在其他戏中可能会刻意注意些,尽量收一收。但在《借枪》里我放开了,不去管它,爱走什么样就走什么样,所以有的观众感觉夸张了点,但确实不是我有意夸张,我放开走就这样,这和我的腰病没多大关系。

   口述:张嘉译

罗海琼
罗海琼

    罗海琼(饰裴艳玲)

   尿裤子的戏是我要求加的

   【角色性格】

   裴艳玲 英租界电话局接线员,熊阔海的房东。爱财,常用无辜的眼神来掩饰内心的狡诈,但也有积极热血的一面。

   为她而变

   第一次会面后,姜伟给了我七集剧本让我先看,我看完第一感觉——太好了!尽管前面裴艳玲的戏不多,但剧本对这个人物整体把握非常到位。在看剧本的十几天内,我去健身房坚持锻炼,目的就是要抓住这个角色。不论我能否与导演合作,我都要让他看到我是一个有信念和追求的演员。第二次见导演,我整个人的精神气儿就往上提了,因为之前太松弛。

   我把我对裴艳玲的理解和想法告诉了他:裴艳玲与以往令人同情的女一号不同,她锋利尖锐、有小辣椒的感觉;她贪财但也有可爱的一面,鲜活真实;她的状态一直处于变化中,非常丰富。

   选择牺牲

   在拍摄日兵审讯接线员那场戏时,我向导演要求让裴艳玲吓得尿裤子。第一个接线员哭着跑出来,第二个还是哭着跑出来,那么到了裴艳玲,她要怎么哭才能表现这种恐惧呢?尿裤子!这比哭更有力量,导演也认可我的想法。试想这样一个女孩子到最后都能站出来直面日本宪兵愿意去牺牲,可见熊阔海对她影响有多大。

   贪念与爱

   很多人问我熊阔海最后爱上裴艳玲了吗?嗯,我觉得他心里肯定有动荡的东西,毕竟他是个男人。他的内心是接受她的,不然不会那么信任她。裴艳玲把女人的魅力展现得多丰富,但熊阔海面对她时却纹丝不乱。在他心里,国家民族信念是第一的,个人情感与前者相比要弱很多。

   裴艳玲对钱的痴迷,我也理解,她不仅贪财而且还会打理。虽然生活艰辛,但内心还有对真善美的追求,值得男人尊重。

   口述:罗海琼

在李乃文眼中杨小菊是做作的,但这也正是人物性格中的一面
在李乃文眼中杨小菊是做作的,但这也正是人物性格中的一面

   李乃文(饰杨小菊)

   说他“有点装”那很正常

   【角色性格】

   杨小菊 军统天津站特别行动队队长,掩护身份是天津金城银行经理。贪财好色,抗日赚钱两不耽误。

   阴差阳错

   最早剧组通过朋友推荐找到我,希望我演张嘉译的上级领导于挺。我那时还没看剧本,就犹豫了一下,结果第二天电话打过去片方告诉我“有人演了”。现在看幸亏我没演于挺,王劲松把握得很到位,我要演肯定没他好。杨小菊原本找的是我同学王千源演,当时他在戏上下不来,结果朋友推荐又找到我,阴差阳错啊!

   比他靠谱

   我比杨小菊靠谱。我花了很多时间去理解他:革命、挣钱两不耽误,好色。他把所有的都挂在脸上,他不认为这是毛病,反而是优点,但效果适得其反:他坠入了自认为的爱河,可怎么也斗不过熊阔海,却想不出问题在哪儿。导演要求我诠释这个角色时要器宇轩昂、大义凛然,我遵从他的想法。杨小菊有点做作,别人看着别扭,但他自己感觉很自然。

   结尾争议

   观众觉得杨小菊有点装,这很正常,如果不喜欢这一点,那说明我处理得还不到位。拍摄时我就跟导演说兜着点我,要不我容易演飞了。最后杨小菊上前线,我一开始也怀疑,但在所有事情的推动下,观众是能接受的,这也是导演特意安排的战争中男人的姿态:男人去前线,女人和孩子幸存下来。

   口述:李乃文

颜丙燕饰演的周书真虽没有翠平的精彩,却是熊阔海精神的后盾
颜丙燕饰演的周书真虽没有翠平的精彩,却是熊阔海精神的后盾

    颜丙燕(饰周书真)

   周书真眼里熊阔海也是孩子

   【角色性格】

   周书真 熊阔海之妻,曾是大鼓艺人。贤妻良母,深明大义。

   和翠平比

   仅从角色看,周书真确实没有翠平过瘾,剧本写得很平淡,我就一直在想我怎么演才有意思,才能不那么正常。当时导演希望周书真生活里也带着大鼓艺人的气息,动不动就拍桌子教训丈夫,但我的理解不是这样。那个年代,按照当时的社会环境,就算你唱大鼓再有名,也就是下九流。熊阔海与她青梅竹马,对她承诺:“你嫁给我,不用再出去吃开口饭了,我养你。”周书真再苦都会觉得幸福。回归家庭,周书真就彻底将大鼓艺人的特质全部摒弃,说唱段也仅是逗乐子。在外人面前,周书真要非常贤淑,这才会让熊阔海觉得特有面儿。这种前期有意地收敛,才会更突显后边出去唱大鼓的辛酸。

   看熊阔海

   在周书真的眼中,熊阔海什么时候都是个孩子,她就是带了俩孩子。这个人物的作用,就是要让熊阔海回到家里能够像孩子一样松弛,最后她用生命支撑了丈夫的意志。这是个看似很简单直白的角色,心里背负的东西却很强大复杂,也因此表现出额外的魅力。

   京韵大鼓

   拍《借枪》前我从没唱过京韵大鼓。尽管戏中只有两小段,导演还是特意从天津请来了韩梅老师教我,观众有懂的呀!唱段很快我就学会了,就是对口型,但打鼓可把我难坏了,它要求一只手打板,一只手打鼓,特别分裂。我就一手打板另一手做任何事,集中练了一个星期。拍完那场唱大鼓的戏,我就问老师怎么样,她说还挺像。后来我和导演一致要求她给我们来一段,听完之后我和导演都傻了,真的太好听了!说句得罪人的话,京韵大鼓比流行歌曲高雅多了。现在我出去做活动人家要是请我表演,我就唱段京韵大鼓,走哪唱哪,也算是为京韵大鼓的传播做点贡献。

   口述:颜丙燕

   张子健(饰安德森)

   安德森就是个丑角

   【角色性格】

   安德森 熊阔海的师弟,法租界工部局巡捕房华人警队队长。自作聪明的小人物,自私但也重情义。

   毛利小五郎

   有网友说安德森像毛利小五郎,我都不知道毛利小五郎是谁。后来还是制片人给我发了一短信,我才知道“哦,是《名侦探柯南》中的一个人物。”从外形上看,确实有点像。《借枪》的造型师从《甘十九妹》时就与我合作,也知道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所以在造型上也设计了下:留出两边的鬓角,贴上小胡子,头发故意烫了卷,营造出一种喜感。从人物性格上看,安德森也是个丑角。

   死得不冤

   很多人觉得安德森死得太冤!我认为这种死法有意思,也正是安德森的悲剧性所在。他自以为很聪明却办着不聪明的事:八面玲珑,但没升官还把工作丢了;好不容易喜欢个女孩还是日本人;明知是个圈套,但为了能帮兄弟熊阔海做点事最后把命都搭上了。

   安德森的自以为是是有道德底线的,这是他悲哀的一面。他想升官发财想往上爬,但他知道就算给洋人干活也决不当汉奸;他自私自利但该出手时也相当仗义,最后熊阔海刺杀加藤的手枪,还是安德森给他的,这个小人物的决定性作用就凸显出来了。

   《借枪》不写大英雄,全是小人物,而且每个小人物都很丰满,也都有交代,独立起来仍然精彩。

   天津腔儿

   剧情设置安德森是和熊阔海从小在一起学相声的哥们,而生活中我和张嘉译也是87届的同班同学,二十多年了大家都各自拍戏从来没合作过,在《借枪》中首次合作还演绎这样的人物关系,这是一件有意思的事。

   我是天津人,看到台词充满天津味儿和地域特色,我就兴奋,关于天津的回忆都在。拍的过程中我就强制自己不讲天津话,大家都说普通话嘛,下戏了我才说,过过嘴瘾。

   口述:张子健

   【众口说姜伟】

   张嘉译:他喜欢琢磨,每一环节都琢磨到了极致,不厌其烦地修改。我俩第一次见面是几年前在我老师家里,我老师也是他老师,我在老师家吃饭,他提了一兜大闸蟹,放下后匆匆就走了。

   罗海琼:他给我的印象是书卷气特浓,有文化。交谈中得知这是他继《潜伏》两年后才推出的戏,在当今社会他能这么做,令人尊敬。

   颜丙燕:之前拍《潜伏》时,姜伟曾找过我演翠平。后来《潜伏》火了,我跟他说“你还欠我一个翠平!”《借枪》筹备时,姜伟又找到我,让我演周书真。如今他还是欠我一个翠平!

   李乃文:姜伟和这个圈子不太沾边,很朴素、腼腆,是个老实巴交做学问的人,貌不惊人很低调。

   张子健:原先我以为《潜伏》的大导演,怎么也得跋扈点吧,但他一点都不武断,什么事都和大家商量。

  

    上搜狐微博 与明星对话

(责任编辑:衣云鹤)

新京报

691粉丝

关注

娱乐头条

258108粉丝

关注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