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乐乐 来源:文汇报
《最后一吻》和《再吻我一次》虽是姐妹片,却前后相隔10年。这十年间,导演穆奇诺跑去了好莱坞。看完《再吻我一次》,很多影评人说导演穆奇诺向好莱坞的“投诚”可以原谅。他们中有不少人曾经指责这个意大利人只会追逐金钱换来的廉价欢乐,只会向大西洋彼岸的观众播撒公式化的爱。继2001年处女作《最后一吻》光耀圣丹斯,捧得观众大奖后,续集《再吻我一次》也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左右逢源,最终将金爵最佳影片的奖杯收入囊中。
“再吻一次”的制作团队,是十年前第一部作品“最后一吻”的原班人马。导演穆奇诺用体验式的洞察,捕捉到了21世纪意大利中产阶级的集体忧愁,也为《最后一吻》的开放式结局做了一个了断。主人公卡洛和他的朋友们,或已结婚,或已离异,家庭和工作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混乱。在对真爱的追寻中,他们渐渐加强了彼此间的联系,或发展新的关系,或重燃旧日激情。而前作中,8位主人公都是30岁左右的青年,对生活对爱情充满着梦想与憧憬;续集里,主人公们已年届四十,始终考虑在生命中什么最重要。
这种变化颇有几分乱中有序的哲学。物理学“混沌理论”中有这样的词条:简单的原因可以产生复杂的结果,知道这些规律不等于能够预言未来的行为。“混乱”被导演移植进人和人的交往之中,尽管很多人从中看到中年危机的前奏,却也能读出积极的一面:剧中人在建设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在逃避。哪怕要维持一场长久的爱情并不容易,在当今个人主义与消费主义横行的社会中,为了幸福必须付出更多,必须做出许多的牺牲与妥协。
在穆奇诺的电影里,主人公往往有种典型的性格,一个人执拗地去寻找一种不可能的完善,寻找失落天堂,男男女女们挣扎着摸索通往“乌托邦”的路。穆奇诺还试着去变成一个深沉、诗意的心理观察者。他探究出这个社会有了更多的矛盾,感情的汹涌、不稳定的焦虑,这,都出于对平凡幸福的渴望。由此,爱情之吻被象征性地频繁借用。向“爱”而生的意大利人,习惯了挥霍荷尔蒙。从火星四溅的诀别,到起誓永远不离不弃,前后矛盾却都信誓旦旦,相隔可能不用花一天时间。变故多多的情感,对全球观众而言,或许都是个挑战。此外,如果看了《最后一吻》,主人公的命运和结局会像藤蔓般纠缠观众,再来看这部续作,部分疑问会有更明晰的答案。导演的独立性并没有被美国的商业大片同质得走样,岁月的侵蚀也只是点到为止。没有了好莱坞,看不见美国的明星脸,或许他的吻,感觉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