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娱乐 > 电影 Movie > 多元和细分,国产类型片之路

国产类型片之路 ④那些年代,那些曾经流行的类型

来源:搜狐娱乐 作者:Magasa
2010年10月26日16:38
[提要]历史是一面镜子,电影史也是如此,对比着看一看好莱坞和中国的类型片的兴衰更迭历程,是一件既有点意义又有点意思的事。[我来说两句]

  好莱坞:社会、政治和技术

  好莱坞电影有三大法宝,连贯性剪辑系统、明星制,和类型片。类型片是对电影观众口味细化分类,投其所好,而每种类型都形成固定的规范。观众入场前除了知道导演、主演的名字,一般都会首先了解这是个什么类型的影片。类型化可能是一切文化消费品的共同特征,小说、音乐、漫画都有类型,电影并不特殊。在好莱坞的历史上,出现过多达数百种不同大小类型,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类型占主导地位。无声电影时期,最主要的类型有史诗片、西部片和喜剧片。特别是基石(Keystone)公司出品的由查理•卓别林主演的动作喜剧系列,成熟地利用电影视觉语言,至炉火纯青之境。史诗片是那个年代的史诗“大片”,D.W.格里菲斯的《一个国家的诞生》和《党同伐异》,气势恢弘,结构严谨,被认为是叙事电影的第一个高峰。当时距离美国“边疆的关闭”(The Closing of the Frontier)不久,民众对西部拓荒记忆犹新,西部片作为对“不远的历史”的呈现,成为银幕上的常客。

  20年代末有声时代来临,好莱坞为了最大限度利用声音的新鲜劲,从百老汇大力延揽人才,制作大规模的豪华歌舞片,所以30年代美国电影银幕上一片载歌载舞,特别是巴斯比•伯克利担任舞蹈指导的《第四十二街》《华清春暖》和《淘金女郎》系列。喜剧片是永不衰落的类型,只是默片动作喜剧巨星没有办法再延续曾经的风光,而被弗兰克•卡普拉的神经喜剧、刘别谦的微妙笔触,和带着强烈无政府主义风格的马克斯兄弟取而代之。禁酒令颁布后,偷运私酒的有组织犯罪在大都会中滋生蔓延,这个原因部分造成了以华纳公司为主力的黑帮片制作兴起,《疤脸煞星》《小恺撒》《人民公敌》是其中佼佼者,但因为海斯审查法典在1934年付诸实施,严厉限制银幕暴力,这种打打杀杀的风潮暂时被抑制下来。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在大制片厂中居于二流地位的环球公司另辟蹊径,制作了大量恐怖片,如《德古拉》《科学怪人》《木乃伊》《隐身人》《伦敦狼人》等等,为好莱坞恐怖电影的发展奠定了根基。而十年前大肆泛滥的西部片在30年代沦为B级片的类型,在《关山飞渡》前几乎没有力作问世。

  进入40年代后,因为显而易见的原因,战争片成为好莱坞的一种主要类型,如《约克军曹》《忠勇之家》《卡萨布兰卡》《百战将军》,为鼓舞全民对敌士气起了正面的作用。其他主要类型在新的十年继续发展,神经喜剧伴随大萧条阴影在民众心中逐渐消散也告别了银幕,走红一时的是普雷斯顿•斯特奇斯的《苏利文的旅行》《淑女伊芙》《摩根和的奇迹》。西部片再次成为重要类型,约翰•福特与约翰•韦恩开始固定搭档,他们一起拍了《要塞风云》《三教父》《黄巾骑兵队》等片,并将合作延续到60年代。惊悚片也是40年代较为重要的一种类型,来自英国的希区柯克不知疲倦地探讨阴谋与罪恶的故事。但这个十年最引人注意的现象是黑色电影于无意识中诞生。当时没有导演存心去拍一部黑色电影,但这种融合了德国表现主义视觉风格、法国诗意现实主义和通俗犯罪小说的新片种在40年代初不约而同地涌现,一直延续到50年代末,至今仍有热爱它的影迷导演企图在银幕上复现那个幽暗、无情、强硬的世界。

  1946年铁幕演说拉开冷战序幕,1948年美国最高法院判决派拉蒙等大片厂垄断成立,进入20世纪下半叶第一个十年的美国电影注定不会平静。因为电视的普及,电影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将观众重新拉回影院,所以好莱坞使出浑身解数,希望在银幕上展示电视荧屏无法带来的豪华奇观,于是3-D、宽银幕、立体声及各种彩色胶片技术被先后发明出来。相应地各种类型电影也要适应新的变化,这个时期最重要的类型是史诗巨片,因为好莱坞认为这是对抗电视的最好办法,于是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的英雄们纷纷在《宾虚》《斯巴达克斯》等片中复活。其他类型各自调整适应转型。有个在当时或许不太引人注目的趋势悄悄萌芽,随着冷战核威胁和太空大拓展成为显著命题,越来越多的科幻电影被制作出来。科幻片曾经被认为是恐怖片的附属类型,历史不能说短,但一直没有得到独立的看待,但《地球停转之日》《世界大战》《惑星历险》《魔星下凡》的面世真正使科幻片获得了独立的地位,为后来这一类型的大肆扩张建立了基础。

  随后的60年代,宽银幕史诗片余威仍在,西部片和歌舞片这两大传统类型进入回光返照的阶段,西部片老导演约翰•福特、霍华德•霍克斯生涯中最后的杰作诞生于这个时期,山姆•佩金帕的《日落黄沙》并不能阻止好莱坞这个最具原创性的类型的衰落;而《西区故事》《音乐之声》《奥利弗》等歌舞片轮番拿下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后,歌舞片也只剩下鲍勃•福斯在作最后的坚持。1968年有两件大事,《海斯法典》的废除标志着电影审查制度向分级制的转变,好莱坞身上的枷锁松弛了,暴力和色情这两头被关了几十年的猛兽即将出笼。《2001太空漫游》对电影特效的贡献在几十年后能得到更加公道的评价,与之相应的是它启动了科幻片的一轮迅猛发展。

  70年代是好莱坞的黄金时期,各种类型百花齐放。审查制度取消,《教父》《唐人街》带动黑帮犯罪片复活,恐怖片肆无忌惮地泼洒血浆,美军在南亚丛林的军事失败令战争片重新回潮,一个显著的现象是类型的嫁接与混杂变得越来越普遍,一部影片不再那么纯粹地遵循某种类型规则。《星球大战》打破历史票房纪录好几倍,从此大片时代来临,充斥着重度数码特效的科幻片、动作片成为80年代至今的主宰电影类型。

  中国:类型多元化的路上

  电影成为一种商品之后,被类型化是必然命运,不仅美国如此,中国也不例外。但中国电影的类型显然具备独特的民族文化特征。中国最早的电影类型是直接记录舞台表演的戏曲片,此外模仿卓别林、劳埃德的喜剧片也在20年代流行一时。又因为中国传统文艺强调文以载道和教育功能,社会问题剧也很流行,早期有郑正秋的《孤儿救祖记》《姊妹花》,后有左翼电影《女儿经》《神女》《渔光曲》《十字街头》等,高度关注女性解放、贫困失业、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

  但在忧心时事之外,中国电影也并放弃其娱乐功能,武侠电影作为中国电影的独特类型,从默片时期起就广受欢迎,《火烧红莲寺》在三年内拍了18部,1930年前后,武侠神怪片总数量超过200部,但1931年随着国民政府电检委员会一声令下,这一波剑仙神侠遭到查禁。

  基于同样可以理解的时局原因,30年代末出现了不少战争为主题的国防电影,史东山、应云卫、孙瑜等当时的大导演都为国民党控制的电影制片厂拍了很多鼓舞士气的抗战影片。

  抗战胜利后,中国电影迎来一个百花齐放的短暂高峰,社会问题剧继续产出《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乌鸦与麻雀》等高度成熟的作品、文艺片有《小城之春》、歌唱片有《长相思》、喜剧片有《假凤虚凰》《太太万岁》等。

  1949年后,国局剧变,花开两朵,一部分电影人留在内地,一部分南下香港。先表内地这枝,从此电影的商业娱乐功能受到压制,政治和宣传价值凸显出来。能更好地为政治意图服务的历史片、传记片、战争片被大加发扬,武侠片、恐怖片不再允许。文革时期的样板戏电影则是特殊文化政治背景下产生的独特类型。80年代后电影复苏,但电影的娱乐价值和商业属性仍未得到重视,电影除了仍被视为宣传工具,制作了大量“主旋律”的产品之外,其艺术性被高度强调,除了生活喜剧、家庭情节剧、战争片、传记片(后两者往往也属于“主旋律”的范畴)等几种主流类型及零星的敌特、破案、武打片外,中国内地电影的类型格局十分单调,直到近年产业改革后方有好转。

  香港的情况就大大不同了,40年代末第二波南下移民,确立了香港电影作为海外华人电影界的中心地位。上海影人将文艺片这种独特的华语电影类型带到香港。所谓“文艺片”是近似于西方通俗情节剧的一种电影类型,但它的范围又更广,含义也更模糊,常和“艺术片”混淆。五六十年代香港国语电影中著名的文艺片包括邵氏陶秦导演的《不了情》《蓝与黑》、邵氏秦剑导演的《何日君再来》、电懋易文导演的《星星•月亮•太阳》,粤语文艺片有电懋左几导演的《黛绿年华》《魂归离恨天》等。

  火种一同得到保留的片种是在内地销声匿迹的武侠片,胡鹏和关德兴从1949年起一共拍了70多部《黄飞鸿》。但在50年代武侠片却不是占主要地位的类型片。内地三部戏曲、民歌电影《梁祝》(1953)、《天仙配》(1955)、《刘三姐》(1960)在香港轰动一时,促使邵氏公司李翰祥推出《貂蝉》《江山美人》及《梁祝》,掀起黄梅调电影的热潮。

  直至60年代中期,邵氏启动阳刚革命,武侠片才一统天下,成为6、70年代香港最重要的电影类型。香港武侠片的成长汲取了各方养分,除了中国本身的武侠小说及电影传统外,在制作上深受好莱坞西部片和日本任侠片、剑戟片的影响,而日本动作电影本来也受过好莱坞的影响。后来《天下第一拳》《精武门》打入美国市场,好莱坞又反过来学习日本、香港的动作片,这成为跨国电影交流的一则典范。自此,武侠及功夫电影始终是华语电影类型中最具原创力、最受国际欢迎的一种类型,先有张彻、程刚、胡金铨,后有刘家良、洪金宝、成龙、徐克、李安……武侠、功夫片亦派生出各种亚类型,无法穷举。

  80年代中期,《省港旗兵》《英雄本色》大卖,于是枪战片、英雄片、警匪片、黑帮片大行其道,与功夫片共擎阳刚大旗。但香港电影历来文武并重,文艺片在70年代虽然不如此前流行,但缠绵悱恻的《小楼残梦》及严谨考究的若干李翰祥作品可证明其水准并未降低。这个类型在80年代获得了复苏,涌现出许鞍华、张婉婷、陈可辛、关锦鹏、王家卫等新一代文艺导演。

  喜剧也是香港电影中一种重要类型,70年代末盛行《醉拳》一类的谐趣功夫喜剧,80年代有新艺城《最佳拍档》系列贺岁喜剧,90年代周星驰横空出世,从此无人不知“无厘头”。

  进入新世纪后,华语电影内地、香港合流,尽管仍有杜琪峰、邱礼涛、陈果等坚守本土,大部分重要的香港导演都北上寻求合作,以至于“华语电影”的大概念日益流行。而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未久,商业电影类型仍显缺乏,目前市场上只有古装大片、山寨喜剧片、不能出现鬼的恐怖片等少量类型,碍于审查因素,香港电影的许多成熟类型无法顺利移植,目前国际上主流的科幻片,因为对资金、创意、技术的较高要求,一直都是华语电影弱项。

  那么,因为缺乏成熟的可供重复操作的类型模式,以及拥有类型片经验的创作人才,中国电影市场上追逐、效仿的更多是同类题材或创意,而非真正的类型片,今天一窝蜂的“疯狂”,明天一窝蜂的谍战,题材的重复会导致观众厌烦,创意的重复容易枯竭,唯有世界各国经验成功证明过的,一套完整、健全的商业类型片体系才是健康产业的必由之路。

    系列策划:

 
多元和细分,国产类型片之路
 ① 国产类型片问卷(A卷、B卷)
 ② 类型片做不了“通吃伯”
 ③ 谈股论今类型片
 ④ 那些年代,那些曾经流行的类型
哭or笑,国产爱情片之味
 ① 动泪腺还不如动笑神经
 ② “日式纯爱”能被复制吗?
 ③ 爱情没有规律,爱情片却有
(责任编辑:宋宋)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