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上半年,中国电影创作、电影票房、观众人次及影院数量持续保持健康高速增长态势。截至6月30日,已审查通过影片288部;全国城市电影票房总收入484064万元,超过2008年全年票房总和;全国新增影院149家,银幕596块,接近2009年全年的增长水平。
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童刚预测,2010年全国影片产量有望达到500部,全国城市电影票房收入有望突破100亿元,全国新增银幕将突破1000块。
看点一:中小投资影片崛起
电影市场正在由大片垄断向多层次、多类别、多样化发展转变
【现象】 截至6月下旬,2010年共有《叶问2》、《大兵小将》等8部国产影片票房过亿,票房在1000万到1亿元之间的国产电影至少15部,比历史同期水平大大提升。电影市场中,各种投资规模的影片开始呈现均匀分布,既有投资相对较大的《孔子》、《叶问2》、《锦衣卫》等影片对电影市场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也有《杜拉拉升职记》、《越光宝盒》、《全城热恋》、《喜羊羊与灰太狼之虎虎生威》、《人在囧途》、《海洋天堂》等中等投资规模的影片成批涌现,在主流市场上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份额。
【分析】 童刚表示,2010年上半年,中小投资规模影片在中国电影市场的崛起,标志着中国电影市场正在由大片垄断向多层次、多类别、多样化发展转变,中国电影市场的种类结构正在逐步走向成熟,也预示着中国电影创作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精神需求的能力在日益加强。
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认为,中国电影市场多样化格局的出现,与市场总体规模扩大、观众观影频次增加密切相关。“不同层次的观众对不同类型电影的需求越来越大,已经不再是几部高成本、大制作的电影就可以满足的了。”同时他也指出,这一现象的出现,与近几年中国电影海外市场拓展不利有一定关系。“国际市场不可预期,导致高成本影片难以收回成本,更多制片方转向中小成本投资的影片,立足巩固国内市场。”
“从2010年上半年市场上出现的影片来看,中国电影正在由大片畸形发展回到良性发展的轨道,电影市场正在由膨胀回归理性,从追求规模向追求良性收益转变。”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饶曙光说,“过去古装、武侠曾经占据了中国电影市场,更多制片方已经意识到这种模式继续下去的巨大风险,这为中低成本影片提供了发展空间,一大批与日常生活经验有紧密联系的影片开始受到青睐。”
看点二:青年导演集体发力
新人新作受资本眷顾,仍需遵循艺术规律
【现象】 2010年上半年,《东风雨》、《杜拉拉升职记》、《海洋天堂》、《80"后》、《决战刹马镇》等青年导演的作品批量出现在国内电影市场,并且取得了不俗成绩。《杜拉拉升职记》票房超过1.2亿元,《决战刹马镇》、《80"后》也成为电影市场的“黑马”,在年轻观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分析】 前几年,青年导演电影作品给人们留下的更多印象还是“自我表达”、“灰色叙述”、“地下电影”。而今年上半年,青年导演的作品不仅集体进入城市主流院线,其观众口碑和票房成绩甚至超过了一些同期上映的大陆、香港合拍片。
饶曙光认为,与第六代导演过分迷恋自我的电影表达相比,近期上映影片的青年导演对观众和市场更加尊重,这使他们在创作中不再是纯粹表现自我,而是努力寻求与观众的联系,通过影片内容与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力求与观众产生共鸣。
毫无疑问,这一批青年导演的崛起,与大量资本涌入电影产业密切相关。“一个公司投资一个年轻导演的作品,实际也是在创造公司未来的盈利空间。”《决战刹马镇》制片人卓顺国说。然而,在尹鸿看来,资本对创作的干扰也正是令人担忧的问题所在。
“与第六代导演相比,这一批青年导演显然更适应商业资本,但往往处女作没有话语权,受商业资本干扰过多,破坏了艺术完整性,这个现象在上半年上映的青年导演作品中非常突出。”尹鸿表示,目前中国电影产业中投资者在创作过程中的意愿过大,而既有商业经营头脑,又尊重艺术规律的制片人却严重缺乏。“中国的电影观众是和中国电影一起成长的。现在的电影观众已经比较成熟,这需要电影创作也逐渐理性成熟,首要的就是平衡好商业和艺术之间的矛盾。”
看点三:淡季票房有所提升
市场需求趋于平稳,常态化发展更加可贵
【现象】 以往,春节以后往往是中国电影市场的淡季。在大片云集的贺岁档和暑期档之间的3月至6月,票房回落常常导致两个票房波峰之间的峰谷出现。然而,2010年3月至6月,每月平均票房却保持在6亿元左右,与以往相比有所提高,市场需求趋于平稳。
【分析】 “今年3、4、5、6月每月票房都保持在6亿元左右,这意味着市场需求逐步趋于常态,但6亿元并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只有保持"淡季不淡,旺季更旺"的平稳常态,才能实现电影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童刚说。
2010年贺岁档,在长达80多天的时间里有50余部影片集中上映,影片扎堆造成了电影资源的浪费。童刚表示,在重点档期的影片分布上,由于目前影院建设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导致一些影片上映后还没有得到足够的票房挥发空间,就与其他影片相互抵销。“由于发行时机选择的不理智造成的票房萎缩令人惋惜。今年的暑期档将集中推出《第一书记》、《唐山大地震》、《村官普发兴》、《梦回金沙城》等一批主题鲜明、类型丰富的影片,希望能在排片高峰期,形成各种规模、风格的影片既合理布局,又踊跃竞争的市场态势。”
饶曙光认为,“旺季扎堆、淡季冷清”的非理性现象是中国电影产业化初级阶段难以规避的情况。总体看来,虽然2010年上半年传统淡季月份的票房在全年票房分布中仍处于低潮,但影片分布较往年更为均匀,票房相对稳定,这是中国电影市场逐渐理智成熟的重要表现。“尤其是《越光宝盒》和《杜拉拉升职记》创造的过亿神话,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上映时机选择了传统淡季,为票房挥发提供了足够的空间。”
看点四:影院建设快速推进
警惕资本泡沫的同时,经营能力、市场培育还需跟进
【现象】 截至6月底,2010年全国新增影院149家,银幕596块,接近2009年全年的增长水平。除了广东、北京、上海等基础较好的一线市场外,一些中小城市的影院建设也进行得如火如荼。其中,一直在开拓国内二、三线城市,甚至县级以下小城镇的广东大地院线,目前已跻身全国院线前十。市场快速扩容,已经成为今年电影市场的总趋势。
【分析】 虽然目前我国电影院建设速度在全世界看来都是惊人的,但童刚表示,从全国整体市场看,国内影院数量依然存在很大缺口。按城市人口测算,我国约每13.5万人才有一块银幕,远远低于世界主要电影市场的人均银幕数量。
按照预期,“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增加10000块银幕,平均每年增加1000到2000块。“仅以6到7亿的城市人口计算,中国电影市场容纳3万到5万块银幕是没有问题的。”童刚表示,中国电影市场起点相对较低,为产业带来了强劲的后发优势。此外,今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和3月由中宣部与广电总局联合下发的《关于推进国有电影院线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意见》,也让很多投资者看到了电影市场的潜力。
“现在很多人都认为投资电影院是低风险、高回报的项目,但实际上,这一领域的风险正在不断增加。”广东省电影公司总经理赵军认为,金融危机后出现的“资产泡沫”正在将影城租金不断推高,与此同时,电影票房不可能无限上涨。“随着影院建设的加快,电影票价可能已经到了"天花板",全国平均票价已经出现下调。”他表示,目前影院投资市场存在着严重的“不缺资金缺经营”、“市场竞争超前于市场培育”的现象。“如不加以重视,影院建设的泡沫会很快到来,一批新影院来不及收回投资就会死去。”
对此,童刚表示,中国电影产业在未来10年甚至更长时间里,还会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但必须克服盲目的一哄而起。“随着城乡一体化进度加快,今天的农村会成为未来的城市,今天的欠发达地区会变成未来的发达或较发达地区。电影市场前景肯定光明,但我们不想搞所谓的"大跃进",我们需要的是理智的投资和积极的市场培育。”
(责任编辑:三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