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娱乐 > 戏剧 drama > 深度评论

东方早报:“名家名剧月”十字路口何去何从?

来源:东方早报
2010年04月28日10:27

  由“昆曲义工”、台湾知名文化人白先勇执掌制作大旗,昆曲表演艺术家岳美缇、华文漪亲自传授,汇集了昆曲台湾书画家董阳孜、奚淞等台湾文化精英的昆曲新版《玉簪记》昨晚首度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亮相。昨晚的演出可谓座无虚席,东艺甚至破例加座。演出结束时,观众热情鼓掌。

  “名家名剧月”风风火火办了三年,日益壮大,成为一个在全国范围都具有影响力的演出品牌。然而,茁壮成长中的“名家名剧月”,却在三岁之际遇到了十字路口。缺乏社会政府的资助,成为这一活动向前发展的最大瓶颈。而国内戏曲优秀原创匮乏,好的原创剧目少,选择余地小,也成为名家名剧月的又一困扰。

  “明年还会不会有名家名剧月?”这成为摆在我们这个城市乃至整个中国戏剧界面前的一道文化难题。如果失去了这一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演出品牌,究竟是上海文化的不幸?中国戏曲的不幸?还是,整个传统民族文化的不幸?

川剧《金子》 沈铁梅饰金子
川剧《金子》 沈铁梅饰金子

京剧《穆桂英挂帅》 于魁智饰寇准
京剧《穆桂英挂帅》 于魁智饰寇准

黄梅戏《女驸马》 韩再芬饰冯素贞
黄梅戏《女驸马》 韩再芬饰冯素贞

越剧《虞美人》 单仰萍饰虞姬
越剧《虞美人》 单仰萍饰虞姬

  难题一:

  注定赔本的买卖无人资助

  早报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尽管本届名家名剧月有的演出平均上座率高达85%,但剧院方面仍面临入不敷出的局面。在东方艺术中心总经理林宏鸣看来,戏曲演出的成本普遍很高,很难完全通过票房回收。

  由于“名家名剧月”是以推广普及戏曲为目的,因此票价一直以来都坚持在亲民的范围。60元~420元的票价范围,在东方艺术中心的所有演出中,都属于偏低价位,而最低的学生票价只有30元。“因为票价太高观众很难承受,也就达不到我们推广戏曲的目的。”

  但是,名家名剧月的演出因为规格高阵容强,成本不菲。林宏鸣透露:“这次的大部分演出,我们制定的总票房都是低于总成本的,即使全部卖完,都是亏本的。”他以国家京剧院的两场演出为例,尽管出票率超过九成,但其票房收入也只有成本的一半。

  但是,即使是赔本的买卖,“名家名剧月”的主办方都锲而不舍地坚持了三年。林宏鸣表示,这背后最大的初衷还是对于民族文化的责任和感情。“我们中国人造的剧场、中国观众为主的剧场,不能只有交响、歌剧、芭蕾。我们要引进世界优秀的文化艺术,更应该呈现我们本民族优秀的文化艺术,并去推动它。”

  虽然主办方满怀热情,但却应者寥寥。林宏鸣透露,在首届名家名剧月时,他们很早就向江浙两地的很多演出商和剧场推荐,本来是希望一起举办演出,降低成本,分摊旅费,同时也让更多人关注分享好的演出,但是最后却无人响应。“因为戏曲没市场,所以没人愿意做。”

  没有市场,同时也没有更多来自社会乃至政府的支持,让名家名剧月的戏曲推广之路显得举步维艰。尽管,这两年,文化基金会、浦东政府乃至兴业基金等都给予了名家名剧月一部分资金支持,但对于这个意义巨大的项目而言,多少显得杯水车薪。

  难题二:

  剧目荒日渐成为困扰

  曾经在戏曲院团当过领导的林宏鸣认为,要让更多新观众了解甚至喜欢戏曲,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看一台好的演出,最好的演员和最好的剧目。其效果可能远好于一次所谓的课堂教学,或者一场质量不佳的校园普及演出。为此,主办方在挑选剧目时可谓费尽心思,基本都是最精品的剧目。

  “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他们认为‘看不懂’和‘不好看’的难题。结果证明,观众确实是可以争取的,但前提是要有好演员和好剧目。”

  第一届“名家名剧月”几乎云集了十几年来国内剧坛的一流精品,很多都是里程碑之作。然而,因为这些年国内原创力的缺失,优秀新创剧目屈指可数,长三角的名家名剧也同样不够丰富。为此,不少业内人士都担心第二年、第三年怎么做,尽管主办方苦心经营,但随着精品剧目的一一上演,长三角名家名剧的选择余地确实越来越小。为此,主办方选择了拓宽地域,邀请了北京、四川乃至台湾的院团参加,以保证活动的品质和影响力。但由此,演出成本也大幅增加。虽然于魁智、沈铁梅等各地名家对活动大为赞赏,表示今后还要参加,但日渐高昂的旅费成本和“名家名剧月”坚持的中低票价之间的矛盾,也显得更为突出。

  而在林宏鸣看来,造成当下“剧目荒”的很大原因,是当前的戏曲乃至整个文艺界都有一个误区,就是不停地谈“抓创作”,但其实是“抓错了”:“现在我们都是在为创作而创作,其实最应该抓的是演出,只有演出多了市场活跃了,才会有好的作品涌现。因为推动创作的最大力量是市场。”

  坚持了三年,“名家名剧月”眼看已形成品牌,但若坚持下去,却将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剧目荒问题,这一年难似一年的尴尬,也让“明年要不要继续?” 成为主办方心中的一个问号。

  反思:

  戏曲无市场 业内缺责任

  戏曲无市场,创作少成果,成为名家名剧月表面看上去的难题。但追根究底,整个演出业和文化界,乃至整个社会,都缺少对于民族文化和传统艺术推广的责任心。

  “为什么全国都没有人愿意做戏曲演出,为什么新建的大剧院都在为交响芭蕾这样的西方艺术摇旗呐喊,说穿了,是因为现在大家对民族艺术的感情越来越淡薄了,只顾利益,缺乏对传统文化的责任感。但是,做文化的,除了求利之外,更应该承担起自身的文化责任。”

  林宏鸣认为:“从市场角度而言,我们应该了解并且满足观众,但从长远说,更应该努力去激活观众的艺术欣赏需求,无论是‘满足’还是‘激活’,都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去做大量的‘引导’工作。”

  事实上,这不仅是演出界和文化界的责任,更是整个社会的责任。

 越剧《千古情怨》 赵志刚饰纳兰性德
 越剧《千古情怨》 赵志刚饰纳兰性德

越剧《韩非子》 方亚芬饰宁阳公主
越剧《韩非子》 方亚芬饰宁阳公主

京剧《穆桂英挂帅》 李胜素饰穆桂英
京剧《穆桂英挂帅》 李胜素饰穆桂英

越剧《韩非子》 钱惠丽饰韩非
越剧《韩非子》 钱惠丽饰韩非

  压轴大戏《玉簪记》 把“意境”二字推向极致

  继青春版《牡丹亭》之后,《玉簪记》是白先勇担纲制作的第二部昆剧作品。该剧昨晚首次在上海的亮相吸引了极大关注,现场观众坐得满满当当。延续了之前《牡丹亭》的风格,新版《玉簪记》的制作同样十分精致,且整体风格更加雅致,充满了文人趣味。在昆剧表演艺术家岳美缇和华文漪指导下,苏州昆剧团的青年主演俞玖林和沈丰英再次合作,上演了这出被誉为“昆曲中最为出彩的生旦戏”。

  昨晚上演的《玉簪记》以原有的《琴挑》、《问病》、《偷诗》、《秋江》4个传统折子戏为核心,增加了《投庵》、《催试》两大章节。相比过去的传统版本,新版《玉簪记》进行了全新包装,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其成功的舞美。确实如评论界所言,把昆曲美学推向更高一层抒情诗化的境界。

  剧中回归“一桌二椅”的昆曲本体,偌大的舞台中巧用留白,让整个舞台显得清幽雅致且富有禅意。由于《玉簪记》中蕴含有诗、书、琴、画等传统文化。这些元素也都被放大在舞台上,并把“意境”二字推向极致。台湾书画家董阳孜的书法及奚淞的绘画艺术更是铺垫出一个淡雅有禅意的水墨舞台。开场《投庵》一折中,仅是那浅黄幕布上线条流畅的工笔画“佛手莲花”,便让人耳目一新。佛手轻拈的莲花从含苞待放到肆意绽开,暗喻了“潘必正”和“陈妙常”从“琴挑”、“问病”到“偷诗”的情感发展,意蕴深远。

  质地柔软淡雅飘逸的苏绣服装也是昨晚的一大亮点。美术总监王童的服装设计运用精致手绣,让服装花饰更显人物之特色风格。此外,那把1251年前的古董唐琴“九霄环佩”在古琴大师李祥霆先生的演奏下,也成为全剧不可或缺的角色。

  如果说《牡丹亭》是穿越生死的爱情史诗,《玉簪记》则更像是轻松甜美的爱情小品。而男女主角之间三个小时“眉来眼去”的对手戏,是这出昆曲传世名剧最精华的所在。虽然比之岳美缇和华文漪,俞玖林和沈丰英的舞台功力上大有不足,没有能完整体现出剧中严丝合缝的对手戏、细致入微的情绪细节,但两人的舞台形象颇为出彩,表演充满了青春气息,动听的音乐唱腔和细腻的表演,依然打动了很多现场观众。

俞玖林和沈丰英在《玉簪记》中演了三个小时“眉来眼去”的对手戏
俞玖林和沈丰英在《玉簪记》中演了三个小时“眉来眼去”的对手戏

三年回首 “赔本赚吆喝”赢得五万观众

  随着昆曲《玉簪记》的落幕,第三届“迎世博长三角名家名剧月”为期40天的演出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这项由浦东新区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东方早报社和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主办的“名家名家月”进入第三个年头时,却似乎走到了一个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个国内唯一一个以民族戏曲为主题展演内容的活动,已成为日益壮大的演出品牌,并得到业界一致的公认和赞赏。 

  名家:领军人物“无一漏网”

  从2008年开始创办的“名家名剧月”,算得上是上海历时最长的“迎世博”文化盛事。而同时,它也是国内唯一一个以“民族戏曲为主题内容”的演出品牌。正因为“名家名剧月”的唯一性,三年时间内,“名家名剧月”迅速形成了自己在业界的强大号召力,代表了当代国内戏曲界最高水平的名家和名剧几乎悉数参与其中。迄今为止,全国共17个剧团的39台剧目聚集在这一旗帜下,覆盖了京、昆、越、沪、淮、黄梅戏、川、甬、话等9个剧种。

  值得一提的是,这9个剧种的领军人物几乎无一“漏网”,其中很多名家甚至打破惯例,上演了自己多年不演的代表作和成名作。仅以今年的“名家名剧月”为例,京剧演员于魁智、黄梅戏演员韩再芬、川剧演员沈铁梅、沪剧演员茅善玉,都是当之无愧的各剧种翘楚和领军人物。而上海越剧院的“五朵梅”钱惠丽、单仰萍、章瑞虹、赵志刚、方亚芬更是当代越剧的集体中坚。上海昆剧团的蔡正仁、计镇华、刘异龙、张静娴等几位国宝级的艺术家更是悉数参演名家名剧月。甚至于台湾地区的吴兴国,也是当代实验京剧的领军人物。而戏曲界仅有的两位梅花大奖得主尚长荣和茅威涛也被“一网打尽”,在首届名家名剧月时就演出了多部代表作品。

  名剧:里程碑之作集结亮相

  名家名剧月从创办之初,就以求吸引高层次的年轻新观众为目标。为此,主办方在剧目选择上颇费心思。三年来,登上这一舞台的都是各大剧种的精品力作。除了《红楼梦》、《女驸马》、《雷雨》等各大剧种的经典保留剧目外,近20年来戏曲舞台上的新编力作成为演出的一大亮点。

  在三届活动中,先后有20多部优秀新编作品亮相,其中不少是戏曲改革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京剧《曹操与杨修》被认为是20年来当代戏曲创作至今无法超越的巅峰,川剧《金子》是文化部“优秀保留剧目大奖”的榜首剧目,而淮剧《金龙与蜉蝣》被认为是推动了当代戏曲改革的里程碑之作。这些可以写入当代中国戏剧史的作品,在名家名剧月上都是由原班人马上演。

  因为名家名剧月,近年来国内戏曲的优秀新作也得以有了展示舞台。上海越剧院“五朵梅”的五部新编代表作品第一次得以集中展演,白先勇的两部“昆曲传奇”之作《牡丹亭》和《玉簪记》也是第一次同时上演。

  三年来, “名家名剧月”以每年拓展一个剧种的速度循序渐进,从首届展演仅限江浙沪范围,到如今演出范围覆盖了大半个中国,成为一个具有“大视野”的展演活动。

  反响:改变上海演出版图

  “每个中国人一生中都应该看一场中国戏曲”,这是“名家名剧月”举办之初的最大心愿。而经过三年的努力,共有5万人次的观众在东方艺术中心欣赏了戏曲演出。而可喜的是,据观众调查数据显示,其中2/3的观众是第一次走进剧场欣赏戏曲的新观众,而且大部分是中青年观众,40岁以下的占51%。

  “名家名剧月”也改变了上海演出的版图格局,算得上是浦东文化史上的标志性的事件。此外,主办方连续三年都举办了名家主讲的免费艺术欣赏讲座,让新观众们更好地感受传统艺术的无穷魅力。

  除了大量被争取到的新观众。不少戏曲界名家也成了“名家名剧月”的“回头客”。于魁智表达了“希望以后每年都来”的愿望,而川剧名家沈铁梅更是向主办方表示,希望明年能够带自己最新的川剧交响乐作品来参演名家名剧月。

  

  

转发至:搜狐微博 白社会
责任编辑:炊烟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