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娱乐 > 戏剧 drama > 戏曲

于魁智:现在是追求极致 追求一种精美(图)

来源:东方早报
2010年03月25日11:12

  在当今京剧界,恐怕没有谁能否认于魁智的实力和地位。除了“最具票房魅力的青年文武老生”,他和李胜素“京剧界第一黄金搭档”的光环至今无人企及。于魁智也被很多人视作当今京剧界的领军人物。

于魁智
于魁智

  过去,于魁智几乎每年都会来上海,这一次,却隔了至少四五年。时过境迁,如今的于魁智已经是中国京剧院的副院长。虽然当上了“天下第一团”的领导,但这位京剧界公认的最具票房号召的文武老生,却依然是原来儒雅谦和的“于老板”。相比李胜素的随性淡定,于魁智席间始终侃侃而谈,坦荡且不乏激情。说起自己,于魁智说:“我原来是个追求完美精致的人,现在不是了。我现在是追求极致。”

  谈自己:不追求极致很难竞争

  东方早报:很多人都很迷恋舞台上的你,不知道生活中你是怎么样的?

  于魁智:我这个人吧,和我的性格有关系,我原来是个追求完美精致的人,现在不是了。我现在是追求极致。所以我不管做什么事都是特别上心,基本上是事无巨细。我觉得现在的观众是在寻求者的位置。如果你不追求艺术的精美,很难和人家竞争。

  我有时候去看芭蕾和交响乐,就会感慨,人家的艺术就是精致严谨啊。如果我们的京剧艺术再不精致点,观众为什么要进来呢?所以我们什么事情都要高标准、严要求。

  东方早报:李胜素说你太面面俱到,以前在团里大家就都吃不消你,排出来的行程也很“魔鬼”?

  于魁智:哈哈。这个艺术上确实需要有规矩。团风很重要。这是对艺术创作有一个严肃态度的问题。而且要以点带面。我一直规定我们团的演员不能留长头发,花脸刮光头,生角不能留鬓角。这都是原来就传下来的传统。这是精神面貌的问题。

  我自己也是一样,不管拉琴、打鼓的,别人可能就是临时演出前碰一碰。但我很自豪的一点是,我的琴师赵建华从1978年9月5日开始跟着我,已经整整32年了。我和他都是同伴同学,一直合作到今天。

  东方早报:你和他之间会有特别的默契。

  于魁智:我和他形成的默契是很难描述的。就比如我们平时一般都不说话,演出前要是我觉得要碰一下就稍微拉两句,如果不碰他就知道我今天没有问题。一般,我只要站在上场门,稍稍摇下头,他就会知道今天得降半个调。有时候如果灯光烤得厉害,勒头勒得紧,我觉得今儿这段唱可能有点上不去,他就立马能看出来,拉琴的时候就会绵一点、软一点。这是我们的行话,就是我的嗓子不用太紧了,可以唱得舒服些。

  赵建华一直说,拉到一定的时候,拉的是演员的缺点。演员状态不好的时候,他可以给你制造气氛,唱得好的时候,更可以锦上添花。所以我一直觉得要搞好团队的团结。

于魁智与李胜素(左) CFP 图
于魁智与李胜素(左) CFP 图

  谈李胜素:她让我静心

  东方早报:那你和李胜素的默契是体现在哪里?

  于魁智:我和胜素一起12年了。她给我最大的影响是艺术追求上的平和大方。我原来是个较劲的人,年轻的时候仗着嗓子好,怎么来劲怎么唱。但胜素不这样,她学的是梅派,梅兰芳大师讲的就是四个字:中正平和。她经常提醒我,别较劲,悠着点。她在舞台上的淡定自如,给我影响很大。可以说她在舞台上让我的心静下来。我和她演《四郎探母·坐宫》,别人演都和“吵架”一样,火气旺啊。你和她演吧,就是“吵”不起来。她让我卸了火气。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现在觉得生行的道理和梅大师是殊途同归,一个道上的。

  东方早报:那生活中呢?你们各自的性格是不是和在舞台上一样的?是不是也有默契?

  于魁智:胜素是个与世无争的人,心态也很年轻。就比如她现在偶尔也会去网上偷偷菜什么。但是我还是个比较较劲的人,做事特别上心。而且现在事情很多,确实比较忙,业余时间很少。但是忙一点,很乐此不疲,因为喜欢,所以也不会觉得很累。有时候你唱一段戏很长很费劲,但是唱完了喝一杯茶,回味刚才哪一段哪里真顺畅,就会特别开心。有时候我躺在床上,就会琢磨某一个唱段怎么让它跌宕起伏,有时候也很枯燥很辛苦很单一,但京剧艺术带给我的快乐远大于辛苦。

  所以这么多年,我这么多师兄弟都有过动摇的念头,我就从来没有。那时候在宿舍的时候,很多人都想出国,有个同学在那里英语follow me,我就在那里《击鼓骂曹》,结果那个同学崩溃了就换了宿舍了。

于魁智在《穆桂英挂帅》中饰演寇准
于魁智在《穆桂英挂帅》中饰演寇准

  谈当副院长:我知道一个真正喜爱京剧的演员在想什么

  东方早报:觉得现在京剧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于魁智:主要还是演员待遇改善的问题吧。前几天报纸上登出来我们的收入。是两会时候不当心露出去的,但确实是事实。我的月工资是2884元,胜素还比我低了400元。我们的年轻演员很多都不到1000元。武戏演员的补贴只有115元,连坐地铁都不够。他们每天要来练功,要补营养,这甚至都不如当年样板团的时候。

  东方早报:那这些演员怎么活?

  于魁智:是啊,所以我得想法增加演出。努力每场演出给年轻演员不低于300元。一个月能够有10场就还过得去,这很难。但我们团的票房毕竟还不错。我们也不死守北京,尽可能寻找一些喜爱京剧的人和机构,主动出击获得企业支持。

  其实也不能说国家对京剧不重视,但确实需要提高从业者的生活待遇。这是一种尊严。现在我们这个时代观众有很多文化可以选择,但不能没有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如果没有好的待遇,是很难留住人才的。我们现在很多戏校的优秀毕业生都愿意留校,因为一个月收入能有一万多。

  东方早报:那你作为副院长最想实现的是什么?

  于魁智:我们中国京剧院,最重要的是艺术风格的回归。当年李少春、袁世海、叶盛兰、杜近芳这些老艺术家,对于我们剧院艺术风格的奠定可以说立下汗马功劳。我们现在还是应该发挥老艺术家的余热,比如刘长瑜、李维康,给他们实实在在的待遇,也给年轻人改善生活环境,为京剧后备人才培养做准备。关键是要出人出戏。

  东方早报:你认为人才是关键。

  于魁智:我时常和李胜素说,现在对我们来说,唱戏的名和利已经并不重要了,因为我们都已经有了。很大一部分是责任。我们要让我们团里年轻的一代看到,你追求的艺术应该是怎么样的。我从毕业的时候就跟着袁世海、杜近芳他们,观众是看他们顺便看我。所以我一直很强调传帮带,尽量给年轻人多创造条件,演出是细水长流的,要加强他们在艺术上的信心。我觉得我做院长别的没有什么,但是有一点,我从跑龙套开始唱起,我知道一个真正喜爱京剧的演员在想什么。

  东方早报:现在做副院长这么忙,会不会对你艺术上有影响?

  于魁智:我做这个属于赶鸭子上架。但是我主要是负责艺术总监工作,在艺术上把关,这可以实现我的很多想法,原来有很多被动的东西,但现在可以自己实现。我问院里要了一个助手,帮我打点一些行政事务。我觉得如果让我放弃舞台,那比什么都难受,我宁可就不要这个领导位子了。

  演员需要静心。现在很多人会让我去提个书法、参加个活动什么的。但是我还是想这几年在戏上多积累,我不想等我将来唱不动戏了,看到的是自己一堆狗爬的字。

  当年非典的时候,对我们来说却反而是一件幸事,我和胜素的录音专辑就是那时候录的。那时候我们就每天早起直奔录音棚,那棚的租金也不便宜。我们先洒一遍消毒水,然后泡一杯茶,如果我哪天一张嘴开唱感觉状态不好,就说,今儿收。钱照付。胜素那时候说,你这也太拖沓了。但这也是对艺术的一种态度。

  谈创作计划:抓紧时间整理些传统的东西

  东方早报:那最近的创作计划是怎么样的?

  于魁智:我们今年主要是5个戏,包括新戏《德龄与慈禧》,还有《杨门女将》、《大闹天宫》,我会把《满江红》重新整理演出,胜素打算把梁祝那个《柳荫记》再演出。这两个戏应该会来上海。

  东方早报:也就是说你们的主要方向还是在传统戏这块?

  于魁智:是。我觉得我和胜素这个年龄,对艺术、人物、唱腔的理解,应该都还比较成熟了。所以想抓紧这个时间,好好整理一些传统的东西,留一点录像。当然,我们也是两条腿走路,创新是需要的,但传统是根基,不能乱来。而且这些年我的创作有教训,可以拿来用。

李胜素饰演的穆桂英
李胜素饰演的穆桂英

  于魁智李胜素:京剧界的黄金搭档

    在“名家名剧月”开幕前一天,于魁智和李胜素提前赶到了上海。主办方设宴邀请两人,席间,于魁智谈笑自如,李胜素经常只是淡淡一笑低头吃饭。其后早报记者拉上于魁智对话时,李胜素拉着门半探出头,俏皮一笑,“你们慢慢聊啊”,转瞬“开溜”。相较于魁智的谦谦君子,李胜素显然不喜应酬,一副“无所谓”的淡定。而这样的场景,让人隐约想起两人各自天成的舞台气质。戏如其人。

  合作12年,这对京剧舞台上被认为天作之合的“黄金搭档”,因为各自的出众的艺术造诣和个人魅力自成大家,又因为珠联璧合的搭档而成为菊坛无人可及的生旦组合。这一次,一直甘为于魁智配戏的“梅派青衣第一人”李胜素,把梅派经典《穆桂英挂帅》第一次带到了上海,作为了开幕大戏。而于魁智也将在上海第一次献演自己的保留剧目《失空斩》。对于携新编剧目来沪的两人,此次的名家名剧月,终于可以让上海观众一睹他们的深厚的传统功力。

  互相成就 默契非常 

  很多人说,是于魁智成就了李胜素。言及此,李胜素会淡淡一笑说:“可不是么!”而于魁智则会辩驳:“我们是互相成就。”

  早在十几年前,少年得志的于魁智就已是中国京剧院鼎鼎大名的“票房老生”,而大器晚成的李胜素还只是山西京剧院的当家青衣,一个从河北梆子半路出家的梅派青衣。两人在中青年优秀京剧演员第二届研究生班的时候成为了同学。当时,很多旦角都希望成为于魁智的搭档,但于魁智最终定下了李胜素。当时于魁智的解释就是“合适”:“我们的嗓音条件、舞台风格、包括身高体型,都比较合拍。艺术追求上也是一致的,都追求那种古朴典雅、轻松自如的台风。”

  从传统经典到新编创作《大唐贵妃》、《梅兰芳》、《赤壁》,十几年一路走来,两人最终因为艺术上的珠联璧合成为菊坛公认的黄金搭档。甚至被认为有当年李少春与杜近芳的影子。李胜素被公认为“梅派青衣第一人”,而于魁智的“京剧第一老生”也无悬念。两人在舞台上下都已异常默契。

  彼此欣赏 追求一致 

  忙着演出又要当院长,大家都担心于魁智忙不过来。李胜素却谈笑插上话来“抱怨”:“没关系,他精力旺盛,做再多事也能面面俱到,太细致了,那时候他做一团团长的时候,就给我们所有的演员的安排都是魔鬼日程,团里大家可都受不了他。”

  于魁智笑而不应。但他始终夸赞李胜素给他在艺术上以滋养。随口就举出例证:有一年,在英国演出《白蛇传》,李胜素获得了伦敦媒体最高的5星褒奖,而同在当地的章子怡(官网,子怡空间)(在线看影视作品),只有4星的评价。

  两人对传统的理解也出奇一致,说起台湾的吴兴国和李宝春,他们不约而同说,走得有点远,但挺有意思。

  因为艺术追求的一致,于魁智和李胜素都在艺术上日益精进。在余杨派老生和梅派青衣领域,都可算无出其右。而他们的搭档组合,更引来很多年轻粉丝的追捧。很多年轻观众因为看了两人的表演,从此喜欢上京剧。

  年轻的粉丝为两人各自做了个人网站。在这次名家名剧月的时候,两人的粉丝还特地打飞的千里迢迢赶来看戏。李胜素说,这两年,年轻的观众越来越多,喜欢她的女孩尤其之多。而一直致力于培养年轻观众的于魁智则说,剧场里能看到年轻观众越来越多,这是最让他高兴的事情,“我们之前排《梅兰芳》《赤壁》这样的戏,为的也就是他们。”

  东方早报记者 潘妤

  

责任编辑:炊烟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