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娱乐频道 > 明星公益频道 > 壹基金09年典范工程 > 壹基金典范工程新闻

壹基金2009年会暨典范工程庆典论坛实录(下)

来源:搜狐娱乐
2009年11月03日10:06

  时间:2009年10月31日

  地点:万豪酒店B1层大宴会厅

  曾子墨: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回到这个论坛的现场,今天下午我们继续为各位安排三个议题。首先这场论坛我们要关注的就是环保。接下来我想请各位和我共同用热烈的掌声请出这一节论坛的诸位嘉宾。

  大自然保护基金(TNC)北亚区总干事张醒生。

  青海省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秘书长哈希*扎西多杰。

  野性中国总监,首席摄影师奚志农。

  阿拉善生态协会秘书长杨鹏。

  Chairman of Delight:Ned Tozun。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不会再有疑问,我们生存的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而且整个气侯变暖的趋势也是越来越明显。因此环保已经是一个迫在眉睫的话题。特别是在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都在关注如何来应对气侯的变化,如何发展低碳解决。我们不仅仅让它是一句口号,我们要让它变成日常生活当中的一种实践。今天我们也特别邀请到了现场的六位嘉宾,很可惜,我们的时间有限。第一个问题请各位嘉宾来阐述一下,您的环保意识是从何时开始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环保意识?平常您在生活当中会有哪些细节是特别注意的?

  张醒生:非常高兴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我自己对环保的体验。曾子墨刚才已经非常简洁地点出来了,未来人们的生活、社会经济活动都离不开环保,这是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今天上午连杰讲我们未来的子孙,如果我们不能做好,我们将对他们有负疚感。我过去是从事商业的,现在是专职做环境保护的,代表TNC,全球最大的环保组织。我的体验是首先要有意识,我初始的意识来自于八年前,我发起藏羚羊的保护运动,我看到了草原的恶化,看到了河流三江源被污染,这一切使得我们很震惊,世界的屋脊仍然出现了非常令人痛心的场景。我觉得要想有环保的意识,首先要看到,如果我们没有面临挑战,那我们就没有未来。在这种情况下我经过八年的时间,我参与的阿拉善协会,还参与了其他的环保活动,环保逐渐融入到我的血液和每天的生活中。当你有了环保的意识以后,你的生活都会发生变化,刚才子默说做环保非常难,但如果你意识到了就不难。

  其实做环保是可以带来乐趣。去年奥运会期间,政府对汽车限行,同时鼓励大家绿色出行。这20年来我都没有骑过自行车,去年我就买了一辆自行车,当我骑车出去的时候感觉到特别愉快,感觉自己又年轻了。同时会感觉自己对社会又做了点贡献。用一句话来讲,我们在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从道德制高点上参与环保,你就会觉得很充实,谢谢。

  曾子墨:醒生的生活是一个城市人的生活,他都能做到,那对于我们来说也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哈希*扎西多杰先生的生活和我们平常不太一样,因为您来自三江源地区,您谈谈在当地,一些藏民会做哪些事情,来保护你们的生态环境?

  哈希*扎西多杰:在全世界提环境这个词,之后把环境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是有年限的,比如1970年的会议。我觉得我们在三江源,三江源是一个新的名词,其实是青藏高原的腹地那一块,这一块是三个极地里面唯一有人类的极地,这个地方没有经历过工业文明,人类必须要在这样的极地进行生存,这块的人口特别少,这些人必须要不依赖于高科技的工业手段,直接面对自然,仔仔细细的要面对每一座山和生命活动。三江源地区一直是环保的,在我们小的时候,原来我们放完牧以后,妈妈给我们讲的故事,我后来发现,现在所说的环境保护都是妈妈讲的故事。所以我们现在做环境保护是一个很自然的事情,我们跟世界其他地区不一样,还没到喝不上水的程度,现在外界的媒体有一个误导。说三江源现在已经很糟糕了,目前它作为一个原生态地区做保护,在那个地方做保护而是有了问题才保护,而是有一个天然的保护文化。所以我在每个文化都说,我们说的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这个生态是大生态,是文化生态和自然生态放在一起,因为这个极地本来就是这样。

  一直到现在大家很激动,在我们这个地区说到生态保护环境,每一个人都能听懂,而且我觉得高于现在的水平。现在大家说叫可持续发展,这个里面最基本的还是人,今天我们说到壹基金的壹,这个壹是微观的,每一个人、一个地球的概念,我自己觉得还有一个宏观的概念。我们有很多分别,你我他,以一个地球的整体来说这个特别重要,我们地区有很多概念出现在老百姓的生活当中。我们协会主要做三江源当地乡村的自然保护工作。一会大家可以看到我们在外面有一个展台,那个地方放了好多文物的东西,我们说文化跟生态这两个是不可分割的。如果三江源把文化这一块忽视了,那肯定有很多生态的问题。现在我们在当地做起来,在民众这个层面很顺畅,受到各方面的支持。

  曾子墨:谢谢哈希*扎西多杰先生。刚才的讲述也赢得了我们很多的掌声,环保可能是一个新的名词,其实热爱我们的三江源,热爱我们的水资源,保护野生动物这已经成为当地的住民的一种文化,也可以让我们做到从身边做起,让环保成为我们身边的一部分。环保是一个传统,那我们在做环保的时候也需要技术,新的科技对我们的环保会有什么样的帮助?

  Ned Tozun:非常感谢,我今天感到非常荣幸,我讲一下商业的可持续性。对于大家来说最重要的是环境的可持续性和金融的可持续性,这个都非常重要,而且在保持环保的同时也可以获益,对于商业领导人和其他各种组织来说,应该真正的认识到这一点,而且能够倡导环境的持续性。我们的公司环保是一个核心话题,我们开发的产品是供没有电能使用的人,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我们的客户可能一直都在用煤油灯。煤油灯其实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能源,它很容易引起火灾。世界上现在还有四分之一的人还生活在使用煤油灯的状态,这个非常危险,而且也非常昂贵,因为家庭得花10%到15%的钱花在煤油灯上。而且煤油也不是可持续性的,煤油会产生很多的二氧化碳,大家得知道一个煤油灯如果是使用5年的时间,大概会排放1吨的二氧化碳,在全世界大家如果用煤油灯,每年大概会有2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这就相当于3200万辆小轿车。所以我们现在在谈低碳经济,没有想到在农村地区,他们没有电可以用,我们公司就是在为他们开发一些产品,比如像太阳能,太阳能不会消耗任何的碳,它也不会产生二氧化碳。

  我坚信,我们的商业可以帮助人们去改善他们的环境,改善他们的生活状态。目前我们已经帮助了50万人在印度和非洲,现在我们刚刚在和一个基金合作,在中国的西部山区,那里大概有3000到4000万人没有电用,我们提供给他们灯。

  曾子墨:环保其实和企业追求利润并不冲突,而且在很多时候其实是相辅相成的,这个也是中国很多企业家的一个共识。因此中国很多非常知名的企业家走到了一起,发起成立了阿拉善。接下来我想请杨鹏先生给我们讲一下您的组织,包括您组织里面非常优秀的成员,他们在日常的生活当中是如何融入环保这个概念的?

  杨鹏:非常高兴能够跟大家在一起交流,怎么把环保进入日常生活的话题。我讲两个我们协会的例子,我们发现有很多的环保知识,它跟老百姓距离很遥远,那怎么能让环保知识成为老百姓日常生活的知识?我们想了很多办法,最后做了一件事。我们约了一个专家小组,提出了日常生活环保的200个问题,把这200个问题放到网上宣讲,让网络作者来把这些问题串成一个故事,选讲以后经过半年的操作,总共有46个作者参加比赛,从里面选出一等奖拿来出版。结果最后就选了一本书,是一本爱情小说,这个作者很有意思,有的把它串成一个魔幻小说,有的把它串成爱情小说,最后我们选了一本爱情小说,我在这借这个机会向大家呼吁,这本书叫《绿色生活一本通》,刚刚出版,大家上网一定就找得到。我们的企业家都看完了,看完以后就跟我说如果照你们这么做我们就没法活了,这里有很多的环保知识点,我们试图把环保知识进入公众的一个小小的行动。

  第二个行动好多朋友也参加了,我们好几个企业家的公益组织,就是我们阿拉善的工作人员都一起做了一个研究,我们发现鱼翅里面含有汞,对男性是有伤害的,我们发起了一个活动,我们不把鱼翅当礼品送给别人,别人送给我们鱼翅我们也不要。

  主持人:关于鱼翅我插一个小故事,前几天我和醒生一起参加一个企业家聚会,当时上的汤就是鱼翅,我非常清楚的听到醒生在指责别人说你怎么还在吃鱼翅?这个不能吃,当时真的给我很大的触动。谢谢刚才杨鹏先生给我们讲的这两个小故事,非常生动,也非常有意思。接下来请奚志农老师给我们讲一讲。

  奚志农:我想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种对自然、对美好东西的渴望,长期以来的大环境,我们学校教育的体系,把一种美好的愿望给掩盖了。从26年前我们中央台开始播《动物世界》节目,从那个时候起我们中国的普通老百姓第一次通过电视看到地球上那么充满生机的生命,26年之后,普通的中国老百姓对于非洲的动物、南极、北极的动物耳熟能详。但回头来看中国,熊猫当然不用说了,这么多年来动物保护的推动大家还知道藏羚羊,金丝猴,除此之外你随便找一个朋友一问中国还有什么,我作为一个动物保护的专家非常着急,我认为环境保护非常重要,这个也不是在一线的人才能做的,其实环境保护对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很近,我们城市里人的生活方式已经影响到动物,近10年来全球海洋里面食肉性的鱼类已经减少的90%,这和鲨鱼被大肆捕杀是有直接的关系。现在看我们的城市,那么多的高楼,很多地方的窗户几乎打不开,开我们的汽车,大部分的大巴都是打不开的窗户的,打不开窗户的建筑和交通工具就意味着得靠大量的能源来给里面的人提供呼吸。如果我们的建筑师,我们的汽车设计师,或者我们的建设部、发改委、汽车工业标准的制定,能够从环境的角度来考虑,这和每一个人都有关系。

  不盖没有窗户的楼,不生产打不开窗户的汽车,成都的悲剧也就能避免了。这个离我们的生活真的很近,我们不知道城市里面浪费的电,肯定有人做过统计,电的代价使很多的江河被活生生地斩断,那个地方千百年来一条充满生机的河流就此而失去生命。还有很多生活在那个地方的老百姓被迫离开家乡。我觉得野生动物保护和环境保护真的离我们很近,我小的时候没有垃圾,那个时候的报纸没有现在的几十个版,包括头发、骨头、牙膏皮都是进入回收体系的。但是现在北京被垃圾包围,我们要建焚烧炉、填埋场,我想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还有冰川的消融,野生动物的保护不是一句空话。我自己作为一个野生动物的摄影师,我能做的就是把最珍惜的信息通过影像带到这里来,让更多的了解我们中国除了大熊猫、藏羚羊,还有那么多丰富多彩的动物。我也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用影像保护自然的行列里面。

  主持人:谢谢奚志农先生的肺腑之言,同时也对于我们如何做好环境保护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包括在政策制定方面。接下来我们想清孙杰女士来谈一谈,联合国是如何倡导环保的理念?

  庄爱玲:平时参加这样子的论坛,一般坐的都是老总,今天跟环保行业一线的先锋在一起,可以把很多技术投资的东西化成一个故事跟大家讲一下,也回应主持人最早的一个问题,说我们的环保意识从我们自己怎么开始。我是在2006年底的时候,我研究生毕业没有多少年,在世界银行总部加入了碳基金,当时在京都协议书还没有执行的时候,我的工作是做财务,每天看着一亿美金的单子,上面告诉我们的是碳减排量,同时我可以看到在印度尼西亚的雨林里面,我们可以保护一片森林,这样碳减排量可以到欧洲和北美的大户上面去。当时我遇到了现在我们的项目主任,我非常赞同他给我带来的理念,作为发展事业,一定要到第一线去,所以我放弃了在华盛顿白宫旁边的办公室,每次跑到我们这个楼来大家都说这么豪华的楼,是不是真的做扶贫事业的?我当时的感觉就是,如果我踏到了中国,踏到了三线城市,踏到了第一线的话,其实对项目细节上的把握,好过于我坐在华盛顿的办公室,舒服地吹着空调,看着一亿的帐单。

  大家知道前一段时间猪肉大涨,人生产钱、土地、环境,发生了一个极具的矛盾。那个地方农民几乎是靠养猪来实现他的GDP,你上到市长、市委书记,下到养殖小区的一个领导,他都会告诉你每一头猪对他们多重要,他们的GDP数字能不能保八就是看猪什么情况。但是在我们有限的水源当中,猪场越来越密它的环保问题对我们是具有非常大的挑战,当时市长非常头痛想解决这个问题,最后说我们去韩国找一种菌类,可以使猪的猪粪放了这个菌类以后可以让猪重新吃了,变成猪的食品。农民说我解决不了这个问题,那个技术很贵,政府说支持,政府给了一笔钱,结果一年装上第二年坏了,第三年没人管了。我们不是帮有钱的养殖户解决问题,你看到那些一家人都是养殖户,对他们来说普通话都说不起,你让他说去搞一个节能减排的项目,对他们家来说既是一个经济负担,又是一个不可持续的事情。对我们来说,我们的模型就是可以把20万头猪放在我们的区域里面,有人说如果是1个养殖户,每天你在旁边就可以,你这样他的运营成本不是会很高吗?没有关系,我们的可持续性和我们的经济效益不一定是矛盾的,主要看你的商业模型设计得多好。我们在2006年国家有《可再生能源法》以后,只要是愿意投资这个项目的人都可以进入这个领域,在我们的标杆电价以上他有2毛5分钱的补贴。

  当我们到湖南推广这个项目的时候,我们选了湘潭作为示范点。过了一两个星期,宁乡县和长沙县的主任都跑到办公室说,这个我们也需要,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商业模式它的可持续性。这个项目如果在中国立起来的话,我们在中国的很多农村都可以大有可为。前天我在东营,我们推广了一个新型的风机,这样就可以减少了很多风机跟人争地的情况。我原来在世界银行FC做过,FC是一个非常好的投资方,它每年可以赚几十亿美金,但是它赚来的几十亿美金可以回馈到捐助,我觉得一个基金会和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组织可以尝试,向我们非常专业的投资人合作,我们把好的技术、好的企业都放在一个平台上,能够让他们拷贝、复制,达到我们的可持续效果。

  主持人:谢谢孙杰女士跟我们分享她的经验。我们也可以感受到,环保是可以让所有人共赢的事情。我们的时间有限,再给在座的每个人一分钟时间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杨鹏:环保融入生活我讲一个跟我们大家都有关的,不知道在座的朋友有没有人知道,一件羊绒衫需要多少只羊?我跟大家讲一下这个简单的生活,一件羊绒衫的羊绒要从10只羊身上来,在阿拉善地区1只羊要100亩的草场,现在天冷了大家都要去买羊绒衫,大家要记住,你们买的是1000亩草场的草,这个不要便乱扔,你扔就扔掉了1000亩草场,你多买两件就破坏掉了2000亩的草场。

  张醒生:我觉得今天的论坛扣中了一个未来人类的特别时尚的话题,大家知道在12月份,在哥本哈根全球的国际组织都将汇集在那,可能是人类历史上仅次于二战之后,成立联合国之后人类一个最盛大的聚会,来签署一个气侯变化的框架协议。我们来试想一下,在人类近代史的几百年中,难得有一次人类共同找到了一个共同语言,就是“环境”,无论你的种族、语言、财富,大家都只有一个行动的方向。从这个角度,都市人都追求时尚,未来环境保护、绿色生活一定是我们时尚的风向标,奢侈和浪费将不再被社会所尊重,而投入到环境、简约生活将成为绿色和都市新生活人的方向。在这个角度,虽然中国人对男人戴绿帽子总有一些非议,我也希望从我自身开始,也希望身边的更多朋友投入到绿色的生活,哪怕帽子是绿的。

  哈希*扎西多杰:现在我们每个人的推进过程,实际是不断的跨越和突破。现在有了壹基金的平台,无论大家来自哪里,在“壹”这么一个整体的状态下大家聚在一起,这已经是一个跨越了,但我觉得还不够。大家再谈一些技术层面、工程层面,用钱来、用技术来、用我们的技术来治理生态的这么一个方式,我觉得还需要突破。所以我特别希望,我自己也很自信,我原来在三江源做环境NGO,环境NGO更另类,因为动物和植物不太激起人类的怜悯。我自己在想,生态文明一出来以后我特别激动,工业文明里科技是一个工具,是没有方向感的,在人类以往文明的基础上突破文明。把文明的概念和目标提出来,但它的内容呢?我自己想到它真正的元素在边远地区,人的生活方式的变化不在那里,而应该寻求边缘的创新。希望各界朋友,我们在壹基金这个平台上,各位企业家应该关注100年以后,希望你是将来生态文明里面的文明企业。我们协会现在很理想的在做三江源乡村。

  Ned Tozun:我也想以一个故事来结束。在印度的农村地区人们在使用一些东西,他们用完以后就扔掉了,比如像一箱肉或者电池,但我们公司认为可以设计一些能够持续很长时间的电池,保证人们的生活质量。后来我们发现一个顾客,他够了我们的太阳能电池,在他的村庄里面也有很多人购买这种新的产品,1个月之后还可以决定,从那以后就变成一个农村企业家来销售我们的产品。现在这个村庄70%的人都使用我们的产品,这意味着我们应该投入到可持续相关的事业当中去。

  奚志农:我们刚刚经历了建国60周年,爱国是一个很高的热情。那什么是国家?你的兄弟姐妹、你的父母,你家门口的一条河,天空的一只鸟就是国家?国家是实实在在的,不是虚的。如果能见的爱渗透到每个人的心里,我想那一天就真的是最好的未来。

  孙杰:刚才早上来的时候我的同事问我说以前有没有参加过这样的活动?我说没有,但是以前我们在国外的一些咖啡馆经常举办这样的活动。这个咖啡馆非常特别,我们用的一些杯,碟,每一个都蕴含了我们发展的故事,我们用多媒体把它表现出来,你能知道它是怎样出来的。在中国把我们的意识上升到一个很好的状态,我们可以把它做得更好。

  曾子墨:我们这届论坛体现出大家对于环保仅仅有太多的话要说,仅仅40、50分钟的却2不够。环保事实上是口号,但它不仅仅是口号,我们诸位嘉宾都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只要环保成为我们内心的意识,成为我们血液当中所流淌的东西,从身边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做环保并不困难。壹基金在成立之后也致力于环保事业的发展,我们中国内地的环保组织都在合作,致力于让更多的个人、更多的企业,让所有的地球人都参与到环保当中。如果我们让环保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像刚刚奚老师所描述的美丽的未来,一定不仅仅只是一个梦想。再次感谢嘉宾的参与,也感谢现场的观众。

  议题4:公益领域人才的专业化与职业化。

  陈健民:各位贵宾好!我们这场的主题是工业人才的专业化与职业化的问题。我先介绍几位嘉宾。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教授朱健刚。

  光华社会企业总裁李志刚。

  上海映绿公益事业发展中心董事长兼首席顾问庄爱玲。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贾西津。

  英国大学塞德商学院斯科尔社会企业中心研究员,亚洲公益创投网络及欧洲公益创投协会顾问Rob John。

  今天的主题非常重要,我还记得比尔盖茨,当他开始投入到公益事业里头的时候,他有一个感慨,他前半生都在做科技企业,他现在慢慢理解到,其实最重要的人才应该处理地球里更重要的社会问题。

  当很多NGO资源不够的时候跟企业不同,我们怎么有资源来培养人才?每个机构都说我想找最好的人才,但资源不够,他怎么办?

  在我们资源不够的情况下怎么去管理人才?怎么通过方式鼓励一些优秀人才留在机构里,把他的才能贡献在机构事业里。

  最后一个问题是,我们现在谈的专业化、企业化,中间有没有风险?

  我们先从第一个问题开始谈起。在工业领域里有很多不同类型的机构,有时候是服务型的,有些是倡导,这就出现了一些社会企业,社会人才是不同的?我们怎么培养人才?

  Rob John:谢谢,非常荣幸能够来到现场。大家都知道我从来都不可能成为一个电影明星,真的坐在上面这么多灯照着我我很不舒服。我来自是一个非盈利部门,在过去4、5年间我和两组人打交道,一组人是来自欧洲私人股权部门的人,还有一组是商学院MBA的学生,为了能够和私人股权部门的人打交道我们要建立一个网络,在欧洲建了公益创投网络。我们看到很多人他们都进入到了这个协会,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之中。

  第二,我也非常喜欢与牛津大学商学院的学生打交道,和他们打交道让我也感觉到自己很年轻,很多年轻人都非常高兴去学习社会企业家精神,也愿意去了解如何在社会部门挖掘他们自身的一些技能,贡献他们的技能。

  今天我们在座的可以说是才具满堂,对于非盈利部门来说是很多的资源,我们这里有很多的资源,我们也有这样的热诚,也有这样的承诺,同时也会有一个共鸣,这里所有的人都代表的是为非盈利组织所运作的人,他们都共同去发挥他们的技能。同时,这样一个部门在其他的方面也不够发达,特别是缺乏一个共同的技能,如何来管理你的现金,如何来增长你的业务?随着社会企业家精神,我们看到了很多的业务方法也适应于各种各样的业务需求,人才是我们这个行业所必需的,很好的理财、很好的运营都很重要,人们需要去管理和培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让更多人才进到这个行业,同时也不会损害他们对于这个行业的热诚和热情。谢谢!

  朱健刚:首先很高兴邀请我来参加这个活动。目前我们所取得的成就和成果来看,我们的资金能够让250万的艾滋病病人获得治疗,同时我们还有4000万人他们也获得了肺结核的治疗,我们需要不断地让他们经常地去接受治疗,这样的话才能够为病人提供抗体。还有很多的病人正在接受治疗,给他们提供一些基本的生活资料,避免他们被蚊子所叮咬,这是我们所做的另外一个工作。这个组织它的创建获得了很多政府的资金,同时,在政府这一方面之外我们还获得了很多民间组织人的支持,像比尔盖茨给我们投资了5亿的资金,同时还获得私有部门很多人的投资。我们看一看所有的成果,不仅只是钱的问题,我们是一个融资性的机构,就如同很多NGO和社会企业是一样。我们目前在中国已经投了7亿的钱,我们投资于政府疾病的病控防止。

  我们这个组织的目的一方面是投钱,另一方面也需要依赖于技能,依赖于NGO的支持,才能够触摸到最深处的农村。我们发现我们在抗击疾病的时候,特别是在农村地区,这是我们的工作重点,有时我们触摸不到。在之前的谈论中大家谈到了相似的做法,我们也可以通过NGO来触摸到一些当地的人民,获得一些管理上的经验,同时我们也希望获得政府这方面透明度的支持。

  李志刚:很高兴今天可以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些看法。我们社会企业光华集团是一个三合一集团,我们一方面有赚钱的盈利生意,绝大部分我们所赚的都是赚出来来成立两个非盈利组织。一个是扶弱的,北京光华慈善基金会,帮助很多有需要的人进行创业培训。今天的题目进到公益领域的人才,我认为,如果说提升他们有三个层面。手段是最简单的,很多人都在手段上提供很多培训。第二层就是脑段,是我们的思考能力,我们把一件事情用不同看法来看?用不同思维来解决同样的问题?现在我看到整个中国的非盈利事业发展,更重要的是个心段,从心开始。我们要讲培训人才,重点我发现有几点东西可以跟你们分享。

  第一、是我们要建立我们的信念,我们做慈善行业的人需要很清晰的信念和使命,怎么守住使命?很多干扰的情况下还是保持我们的使命。

  第二、怎么保证一个组织以及个人的诚信?

  第三、我们只不过是一个管家,我们拥有管理权,但是没有组织权。

  第四、保持我们长期同情的心。

  陈健民:信念很重要。

  庄爱玲:刚才陈先生提到了公益人才的重要性,这个我的体会特别深刻。因为我自己是20年前就开始从事公益,一路这样走过来。首先,我刚刚从事公益的时候,之前我在大学当老师,到国外出差,国外出差的时候你说我是做非盈利的,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在国内的时候别人问我你是干什么的?我说我在基金会工作,别人就会认为我很有钱。我不知道怎么给大家解释我做的工作,所以就跟他们说我是做慈善的,20年前大家觉得做慈善是一个业余的事,不是一个职业。那今天是不是有了变化?我说我要做公益慈善的时候,大家会觉得你有问题,会把你当成异类来看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在整个中国的公益发展,我们现在的状态跟20年前中国民营企业的状态差不多,还是处于一种非常业余的状态。甚至在1999年,中国的公益组织开始进行一些合作、联合、交流的时候,当时大部分公益组织的会议你听到更多的声音是在抱怨,很多人说我为了这个公益组织耗尽了心血,我把家扔进去,我把时间和精力都扔进去,甚至把爱情和婚姻都扔进去了,可是为什么我的资助者对我也不满意?为什么?

  我在参与公益那么多年的过程中,其实是慢慢体悟到了做公益不仅要有一颗爱心,有激情,有信念很重要,因为公益组织和企业是不同的系统,它有它的专业性。你要去公益还要管理资源,这些资源不光是资金资源、人力资源、政策资源等等,我们怎么样用最小的成本去进行最好的整合。因此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开始探索,怎么才能做得更加有效,能力建设是其中一个有效的策略。我记得我在97年要去做这件事,我的知识和实物经验不够,所以我去读了社会学博士,才会明白为什么会有社会问题产生,但是发现我的知识还是不够,后来就到哈佛大学读了公共管理学院。

  我们去年的典范工程也有好多机构参加过我们的训练,通过一些专业的训练,事实上是一种知识的分享,我们现在是在做经验,但是更多的是如何把经验跟更多人分享?让更多人通过有效的途径把知识快速传播,提升理念,能够使得你的机构更加有效地成长。我跟大家分享一个真实故事,在过去大家知道助残机构,是由残障人士自己发起的,又去为其他更需要帮助的残障人士服务。但是在中残联系统过去很多年,召开残疾人工作会议基本上见不到草根NGO的身影,但是去年在福建召开的一次助残工作会议的时候,上面有一个民间助残机构的能力建设论坛,上面发言的全部都是草根NGO,我们的副主席说没想到咱们的助残机构这么棒,所以后来我们在北京召开座谈会的时候就请这些助残领导人到我们的高台上高谈阔论。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知识性组织所提供的知识,对于行业的发展是有相当大的价值,我们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企业,对这方面提供更多的支持。

  陈健民:你们在广东已经有一个用黄埔军校来做培训,很多人都说你们跟一般做管理培训的不同,你们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朱健刚:我们叫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管理中心,我们强调的重点有一点不同。改革开放已经30年了,不缺热情和不缺少人加入,但是缺少实实在在社区里做事的人。第二部分,光在社区里做事我们觉得不够,中国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要推动社会的转变,在公益和公民社会的培养里面,他们应该分享一些公民社会的理念。在我们的培训中,虽然我们也一直强调专业化的训练,但是我们特别强调他们应该分享公民社会的事情,在我们的培训中特别倡导这个观念。

  第三个我们特别强调的是合作人才,公益社会30年,各种各样的主义出现,今天是壹基金的大家庭,各种商投之间彼此争斗,甚至是不相往来,这个对社会转型特别危险,我们特别倡导NGO的领导者能够团结起来。回答你刚才的问题,我认为特别需要在社区中扎实做事的,具有公民社会理念,并且能够具有合作精神的人才,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们是中国现在最需要的一些人。

  庄爱玲:我觉得在讨论到公益人才专业化的时候往往有这样一个纬度,公益人才和企业人才、政府人才不同,公益人才有些特性,这是一个专业化的角度。比如公益方面更关注社会问题,更具有爱心,更具有无私精神。我想还有另外一个角度,这个很有意思,我在考察一些NGO公民社会非常发达的国家时,发现了另外一个现象,一方面在公益人才和企业、政府的高层人才里面,它的流动性非常频繁,而且有一些非常频繁的互动,公益人才并不是那么特殊,他本来和企业家,和政府的官员是有共通性的。

  另一方面你又会看到,在一些在NGO里做财务的人,他甚至不知道NGO是什么,我们的公益人才里会有不同的层次,在第一个层次上有很少数的人是一个事业的创业者,他具有一个理念导向,是具有一些特殊的公益精神。这些人是一种公益专业化的方面。第二个层次是属于公益人才的中层管理梯队,在中层管理者和创业者之间,我想在公益、企业和政府之间,其实是有所流通的。

  第三个层次,也就是像最专业性的,比如档案人员、会计人员,市场营销人员,非常专业性的领域,NGO这个概念并不是那么重要,NGO除了作为一个理念,一个创业者的家园之外,它对于数量更多的人而言,他只是谋生。

  陈健民:可是要一个体面生活还是需要资源,我们就谈到了第二跟第三的问题,资源不够的时候我们怎么培养人才?

  Rob John:大家知道我岁数不小,所以我确实看到在英国,在公益的行业确实发生过这样一个巨大的变化,在25年前我刚刚开始在公益行业工作的时候,跟今天是完全不一样的。他们已经在过去这段时间,一直是职业化了,现在在别的国家也出现了职业化。在欧洲一样,我们一般会有一个比较成熟的公益行业,比其他的国家都要更成熟一些。大家知道欧洲的捐献方,他们如果是给予赠款,这个钱应该是花在开发NGO的人才上面,这个是非常积极的。另外还有一些专门基金,这些基金他们专门去做企业家,我们把他称为叫社会企业家,在英国专门有这样的学校叫社会企业家。即便是在我自己的商学院,我们每年有220名的NBA的学生,我们会从中选出5名成为社会企业家,我们会给一些更多的奖助金。我们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创意,今天早上你们也听到了,叫做社会公益慈善,也就是要把金融资本和正确的商业技巧结合起来,同时把关注点放在公益的社会企业上,他们在做慈善的同时也能够得到增长。而且对我来说这样一种结合是爆炸性的,如果你要有正确的资本,正确的技巧的结合,你如何改变这样一个组织将会令人感到非常惊奇。

  贾西津:我想一方面我们有很多的NGO他们很缺乏资源,我想知道他们是从哪拿到钱的,我可以举个例子,他们其实还是有足够的资源。但问题是怎么去得到它?在美国我们是有最复杂、最完善的慈善网络,慈善的规模会比对外国的援助更高一些,所以更加明显。很有可能去创造一个给予的文化,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我们面临的挑战就像鸡和蛋的问题,如果我在一个小的NGO当中,他们会有非常具体的目标,那我们怎么去吸引资金,怎么去改善我们自身?所以就有一点困难来回答到底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在另一方面你也可以改善自己的技巧,当你在做业务的时候,你是边做边学,我们必须要从两方面来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是培训,另外是从自我改善的方面,还有从公共对话和讨论的方法,就像今天我们所讨论的一样。另外我相信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我们必须要关注可持续性的企业,因为NGO他们不能够只保持自己一年,而是得保持自己长期生存,所以长期的可持续性可以给他们带来很多的好处,有可能通过商业的方式来为他们维持生存。

  另外我们还需要有一些政策的制定,一些政策活动它就会具有更加深远的影响,因为我们必须要有政府给予我们慈善方面的支持,对于我们这些社会而言,它会变得越来越成熟,英特网和全球的连通将会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庄爱玲:我们要去培养更多的人,在过去这5、6年中我们想了很多的办法,有那么大的需求,那我们怎么办?我们用了几种方式,第一、在现有的公益组织里面去找已经有非常丰富经验的人,在我们过去做的培训中,每一次培训都会有个案分析。我们所在的学员中有大量的经验,当你在进行讨论的时候,很多人的做法就是另外一些人的经验。第二、我们会邀请很多业内资深人士,比方说陈达文先生,很多很多人他们在这个行业做了很久,他们在某些领域经验非常丰富。

  第三、我们自己本身有核心团队,我们在企业和其他部门也有很多人士很有经验。尤其有些训练的课程跟NGO是有相同的地方,所以我们会邀请企业和其他部门的志愿者作为志愿讲师来做培训辅导。

  第四、我们通过培训合作方式来做。

  通过这样的一些方式来弥补人力资源的不足。

  陈健民:其实在过去这段日子里,我最近写了一篇,03年的时候看见非典没有什么反应,到08年汶川地震的时候就看到很多公益企业。

  李志刚:我刚才想到德鲁克的一个小故事,他在一叶草的地上种出两叶草,这个人很值得称颂。有时候我们NGO的人很容易讲,我要种两叶草不就是两块地嘛。我们怎么创造更多的资源才是我们的路。

  朱健刚:我是从南方过来,带来了一点南方的观点。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如何吸引人才,第一个答案非常简单,申请壹基金典范工程,拿到100万,非常简单。但是很多NGO没有这个机会拿到100万,那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还得回到要开发志愿者的资源,志愿者非常重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带来的精神是公民的精髓。在奥运会之后志愿者就不流行了,2009年流行的就是社会企业家,我觉得可能在社会企业家背后,我们还是要看到很多志愿者来撑起公益领域,而不仅仅是社会企业家。尤努斯让我敬佩的不仅仅是他是一个社会企业家,而是他身上有一种很强的志愿者精神去推动社会的改变,这个非常重要。中国不管怎么发展,相对于其他的部门,这个资源注定是相对缺少的,哪怕壹基金做得这么好,相当于中国的公募基金会,在资金上也不会有他们那么多。但是我们能把志愿资源发掘出来,这个力量是相当巨大的。

  嘉宾:我刚刚做过一个调研,政府试图建立一个平台,来建立NGO和企业、社区之间各部门的合作。当我们去访问到出这个点子创始人的时候,他却说我认为这样的事情就应该是NGO去做,我认为这样的平台就应该是NGO去完成,那我们很奇怪为什么不让NGO去做?这个官员说,如果这个平台是让NGO做的,你根本找不到这么优秀的人来运作,根本不可能有很好的运作平台。对年轻人而言,你在NGO工作,您的定位是什么?你在社会上讲我的工作是什么?他未来自己的职业规划又是什么?这个涉及到了一个社会信任,或者整个社会对于公益人员认知的问题,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激励。钱是一个方面,但是他需要一种体面的生活,体面的生活包括很重要的因素是社会认可,如果没有得到社会认可的话,即使是高工资,人们在规划自己职业发展的时候,他甚至愿意拿相对平衡的工资而得到更多的社会认可,而不仅仅是说看更多的钱。

  陈健民:资源跟能力也是鸡跟蛋的关系。

  庄爱玲:我们刚刚提到了资金,还有怎么样去提升NGO的人力素养,事实上还有一块我们要考虑,怎么样留住这些优秀的NGO人才。在前不久我们在上海做了一个“上海市民间公益组织职业与生活现状的调研”,大概有30家机构的100多个NGO的从业人员进行调研。后来我们又做了20个人的访谈。后来我们发现,在上海草根NGO的工资是很低的,对于很多的年轻人来说,他可以坚持一年、两年,但是工作两三年之后,生活的压力也会让他离开,很多人觉得看不到未来。很多人在填的问卷里面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提到说,在未来的两到三年内他们要离开NGO,这对于NGO组织是一个损失。那怎么留住这些人?这个应该引起政府和所有人关注的问题。

  朱健刚:感谢壹基金给我这个机会,我想我们不要在会场上见,希望我们能在社区中见面。

  李志刚:我认为踏踏实实做点事是最重要的,如果任何项目你要锁定自己的目标,不用太宽太广,集中一点做自己的事业。

  贾西津:公益和企业一样,本身都是一个自由的、自愿的市场化现象,NGO的职业化和专业化,一定会是NGO事业内自发的需求。但是当我们谈职业化和专业化的时候,要防止的一点就是不要把这样的专业、公益、理想强加于NGO,不要让这些组织和个人被专业化,这会是一个自然的市场倾向。

  菲利普:在我看来,我想传达的信息就是NGO以及公民社会他们应该从我们现在的愿景资源当中逐渐生存下来,不光要考虑到经济方面的原因。我们知道在私营企业的专业人才,他们向我们展示出了他们的一些兴趣,我想有一些专业的NGO,他们参加到了NGO当中,一直待到了45岁,我想对于他们在一个私营企业和慈善以及公民社会之间敞开了一扇大门,这样人们可以从双方的人才交流当中获益。

  庄爱玲:一个社会的发展,应该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也是社会的发展,而社会的发展最终是为了人的发展。公益事业是促进人的发展,但公益行业的发展不仅仅需要NGO的自我发展,还需要政策的支持,企业的支持,媒体的推动,还包括行业的支持体系。只有这样,整个的社会才能是一个协调的发展。

  贾西津:我想我们应该面临今天所有的问题,私营的部门更加具有专业性,特别是对于一些慈善的企业来讲,他们应该把更多商业方面的经验带到慈善部门当中去,这也是一个双向过程。当然对于非公益组织来讲,他们可以学习一些经济和商业方面的技巧,来造成更强的社会方面的影响。同样对于一些社会企业来讲,他们可以向慈善企业学到一点精神。

  陈健民:我们一开始的时候谈的是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刚才几位嘉宾谈到,我们需要不同能力才能把公益事业做好。第一方面是技术层次;第二方面是管理能力;第三方面是创新能力;刚才李志刚也讲到理念和愿景,这个怎么能影响到我们的员工,理念也很重要。谢谢!

  曾子墨:在做公益的时候我们往往发现媒体可以扮演很多种角色,比如观察、监督,又比如说我们做宣传,倡导公益的理念。媒体如何联动?如何来助力公益?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这轮论坛所要关注的话题。几位嘉宾稍候也会和我们分享他们的观点,让我们一起思考。接下来让我们请出这轮论坛的嘉宾。

  《中国企业家》杂志社社长刘东华。

  《新京报》报社 社长戴自更。

  开心网创始人兼CEO程炳皓。

  《中国经营报》总编辑李佩钰。

  台湾慈济人文志业中心大爱电视台 广电媒体总监

  在座的各位都为公益做了很多事情,说了很多话,特别是在过去这两年,中国公益已经形成了一种新的风气。首先想请五位各自来谈一谈,在您自己所拥有的媒体平台上,都曾经为公益做过哪些事情?

  汤健明:各位嘉宾大家好!非常高兴能够再度光临这个盛会。今天一开始我要代表台湾的民众,对所有关心台湾的朋友表示感恩。在8月份我们发生了8•8水患之后,各地的爱心都涌向了台湾,我借这个机会在这边表示感恩。提到媒体,我个人从事媒体有35年的经验,过去30年我一直在为商业媒体服务。我常常跟人家分享是,过去20几年我在商业媒体的过程当中,有哪些值得回忆的?其实不多,可是在当时我都很风光,尤其是20几年前,在台湾只有3家电视公司的时候,我那时候就是为电视公司服务,很出风头。现在回想起来好像没有哪件事情值得回忆。我到大爱电视台有3年半的时间,有很多事情值得我回忆,特别是各地有灾难的时候我都差不多到了现场去看,看到很多善跟爱,换句话说虽然天灾人祸不断,但是每一次有灾难的时候都反映出这个社会的善跟爱。比较可惜的是善跟爱不是被所有的媒体所喜好,就拿这一次我们8•8水患来讲,当时很多媒体大部分都报道政党的对立,只有我们的电视台把救灾善跟爱的故事做了报道。刚刚主持人也说到其实媒体的力量很大,人类基本上对未知的事情都有挑战性,他喜欢做各种开发。也因为做各种开发,所以也有了一种比较的心态,像比远、比高等等。

  一年间可以使天堂变地狱,也可以使地狱变天堂。有几张相片跟大家分享一下,这张1919年路易斯拍的相片,促使“美国童工保护法”的诞生。还有一张照片给大家看一下,现在有很多人提到新闻专业跟救灾,也常常会引起争议,到底该救还是应该去拍?这个是伦敦水怪事件,后来发现这个是假的,但等到发现真相的时候也过了差不多有20年。从相片做假可以看出,在1807年美国总统讲了一句话,一个有报纸政府跟一个没有政府的报纸。一个真正没有看过报纸的人,比一个常常读报的人更接近事实,为什么?这就是现在媒体大部分都在报道一些不实的内容。我做了那么多年的媒体我知道,为了收视率有时不得不去炒作,或者受了其他商业化的影响让他有这种情况。

  我们再谈谈公益,大家现在的工作也是,我们希望能够透过媒体做一些比较正面的报道。很多人讲了,不管是佛教还是圣经上讲的,基本上人都有一个善心,怎么样激发人们的善心,媒体占了很重要的地位。我们大爱电视台除了在岛内做很多救灾的工作,在全世界我们都有去关怀,去参与。比如像这次8•8水患发生的时候各地都有捐款,也有很多人打电话到大爱电视台说都没有看到你们的行动,红十字会在这方面处于领导地位。我刚才一开始的时候讲到,比较可惜的是很多媒体没有把真正报道的方向做一个诠释,让很多救灾的力量跟他的时间错过,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们建立一个联合的平台,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最后我有两句话想说,媒体成为一个平台,要为弱势族群来代言,为公众利益发声,希望大家在从事媒体工作的时候能够顾虑到这一块,媒体的力量很大,去年汶川地震的时候温家宝总理在媒体上的一些发言跟作为,经过报道之后令大家的印象都很深刻。

  还有一句话是,善需要大家来做,力量才会强,福需大家造,福气才会大

  曾子墨:谢谢汤健明先生,显然经过精心的准备来跟我们分享,他对于灾难发生的时候媒体所应该采取的态度。我们也欣喜的看到,汤健明作为媒体人有一种自我批评的精神,也在倡导所有的媒体人在面对灾难的时候,我们需要联手去奉献爱心,而不是简单的去追求一些商业效应。程炳皓先生是一个新媒体的代表,互联网在过去这些年从传播的力量上来讲,和电子媒体,和传统的纸面媒体已经分庭抗礼了。能我们和我们谈谈,您作为新媒体的代表,认为新媒体在推动公益的事业当中,着手点在哪里?

  程炳皓:我从来没想过我自己是一个媒体人,因为我是一个工程师,大家认为开心网里面有很多的用户,这些用户也都非常关心公益和慈善。像您刚才讲的,把我和这些媒体的前辈放到一起来。开心网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公司,我们在做慈善和公益方面做得还很不够,希望能够借今天这个机会向各位前辈学习。您刚才跟我说的题目是新媒体要怎么做?我回答不了这么大的题目,我讲一下开心网做的一些事情。开心网是一个社交网站,现在大概有6000万用户,每天会有2000万的用户他们会在开心网上和朋友交流、沟通。我们也关注到很多用户对慈善和公益话题很关注,他们会在开心网上面讨论慈善和公益,我们觉得用户非常关心这些方面。所以我们今年就和壹基金一起做了一个事情,壹基金在开心网上面建立一个机构主业,李先生也在开心网上面开设一个个人主页。对慈善和公益,对壹基金感兴趣的用户,就可以通过这两个主页了解壹基金,了解慈善,他们也可以成为壹基金的粉丝。

  从我们做了这个事情之后,我们看到用户对这个事情的反应是非常热烈的,很多用户都觉得在这之前他们对慈善和公益很有兴趣,壹基金入驻到开心网里面这样一个创新的做法,让大家能够以一种更新的方式更近的去接近慈善,去了解公益。他们觉得壹基金和李先生变成了他们的朋友。壹基金和李先生每天都会发布一些新的有关慈善的内容,他们在这个上面传播慈善的理念,和用户做一些更丰富的互动和交流。从我们开设这个主页以来,用户对这个的反应是非常积极和热烈的,到现在为止大概有30万用户成为壹基金的粉丝,超过110万的用户成为李先生的好友,大概有1000万用户访问壹基金和李先生的主页。这是我们做的一个事情,跟大家报告一下,也希望大家能够多给我们一些指导和建议,让我们能做更多的事情,能做得更好。

  曾子墨:谢谢!我们把掌声送给您,因为您实实在在的做了一些事情,虽然刚刚程炳皓先生说他是工程师,他不自认为是媒体人,而且他的陈述也不像媒体人那样,非常低调,但是实实在在的做事比其他的更加重要。接下来是刘东华,他是资深的媒体人,《中国企业家》也从方方面面参与到公益事业当中,也请您谈谈自己的体会。

  刘东华:首先我特别祝贺壹基金,连杰直接把今天的论坛定位为壹基金年会,我觉得挺高兴的。这一场是媒体怎么尽社会责任的话题,我从大学毕业之后就一直在做媒体,思考也不多,更多的是一些自发的。媒体有几个基本的功能,首先是资讯,然后是娱乐,媒体本身就有一个特别天生的职责,就是价值判断,媒体包括你提供的资讯都是进行了选择和加工的,今天人类一天产生的信息量,我们一个人十辈子都消化不完。那怎么办?一定有人来帮你筛选,如果筛选不当那就是精神毒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精神毒品比物质物品的危害更大。媒体的基本职责就是提供信息,提供正确的价值判断。

  我做《中国企业家》有十几年了,我也曾经回顾《中国企业家》自己的历程,我把它提炼成非常简单的几句话,这也是严肃媒体的共性。第一就是创造公信力。没有媒体没有公信力,你连生存的前提都没有,你只有做对的事,做经得起检验的事它才能产生公信力;第二、是创造基于公信力的影响力。第三、把基于公信力的影响力变成经济效益,变成商业价值、变成钱,这第一个循环就完成了。后来我突然发现,我的提炼其实连杰最清楚,这实际是一个社会企业该做的事情。

  这么多年来《中国企业家》杂志,在价值判断方面对这个社会的贡献是什么?在中国提倡传播张扬企业家精神。过去没有企业家这个词,只有商人,中国的传统是无商不奸,商人自古以来是在中国历史上地位最低的。中国改革开放30年,整个世界开始惊讶于中国的进步和发展,最重要的是一批优秀的企业,一批企业家群体的崛起,支撑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但是这个社会其实对企业家应有的商业逻辑了解多少?这是我们的基本职责。在完成这个基本职责的过程中,如果你做得对,而且做得有力量,你的服务对象就会越来越多的聚集在你的身边。所以这么多年来,社会上也有大事企业家们就自发地聚集在我们身边,说东华咱们应该做点什么?

  比如SARS的时候,SARS肆虐最严重的时候,我们一批企业家纷纷打电话说东华咱们得做点什么,是不是搞一个中国企业家SARS基金?当时也有比较理性的,说SARS资金还没搞起来SARS就过去了,我们应该做一个立马见效的,我们就做了一个人间天使的雕塑。当时我给这些企业家打了电话,没想到引起那么强烈的反响。现在SARS过去之后,留下的唯一遗产就是两座天使雕塑。包括在印度洋海啸的时候那么多企业家都觉得要做点什么,我们就发起了企业家联合赈灾的义买义卖,包括马云,当时淘宝网才刚起,他也为赈灾做了重要的贡献。类似的事情我们做得还是比较多的。还包括美国打伊拉克,企业家们也觉得不行,当天晚上就开了一个沙龙,慷慨陈词,到最后形成了一个中国企业家致不实政府的一封信,还在《中国企业家》杂志发表。

  其实媒体承担责任的方式很多,如果我们没有那么大的能力,首先应该把你的基本责任做好,就是你传递健康的、有益的、价值比较大的信息,给大家提劲。媒体本身还有一个励志的作用,让大家都去做健康的、正确的事情,如果能力比较强,比较大的情况下,能够一呼百应,就可以动员自己更多的服务对象,做一些更显性的事情。

  曾子墨:谢谢东华,对于媒体我们传导正确的价值观,尽我们自己的社会责任感,首先是我们最重要的,一定要做到的事情。其次,也感谢像《中国企业家》这样的杂志,给了中国所有的企业家一个平台,来倡导企业家精神,同时让他们能够聚拢在一起,真的为中国的慈善事业做一些事情。今天我们也很高兴请到戴自更先生,新京报在公益方面的一些事情。

  戴自更:不知道大家看了今天的报纸没有,今天的报纸有两条新闻很值得我们思考,一个是昨天创业版上市,28家企业培养了90多个亿万富豪。第二个新闻,长江三位大学生救落水儿童,他们在游泳抢救的过程中有数百人围观,但是他们没有伸出援手。这两个新闻放在一起大家得到一个非常好的概念,一方面我们社会财富越来越多,财富之门正向许多人打开。另一方面,我们的国家还有许多责任没有承担起来,这是昨天晚上我在铅版的时候看到的两个非常震撼我的两个新闻。后一个事情比前一个事情更难,更任重道远。《新京报》到11月11号是6周年,我们的办报理念是“负责报道一切”,我们的价值判断就是“人文、法治”。《新京报》还有一个想法,希望我们这个社会更加公正、正义、和谐、公平。我觉得任何一个媒体如果没有社会责任,没有社会担当,它的承载就是毫无价值的。《新京报》6年来我们一直坚持这么做,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我们的报道,我们的记者要求到最困难的前线,包括印度洋海啸,汶川地震。汶川地震的时候是在下午2点28分,我得到这个消息之后马上就安排了记者,我们《新京报》的记者是2点48分离开报社,什么东西都没拿就直接到机场,到了晚上我们接到了上面的指示,要求把记者撤回来,但是我们的记者已经上飞机了。

  我们的记者赶到第一现场的时候进到了温总理的账篷,并且发回了当时的照片,很惨烈的照片,非常震撼,当天我们就决定做12个版,第二天我们联合出了7个特刊,这个报道后来获得了国际灾难报道的一等奖。我们在灾难报道上面做了我们报纸应该做的事情。《新京报》一开始我们就有一个爱心助学的基金,由企业家来出资,每年我们都会赞助相关的学校跟农民工子女、大学生等等,《新京报》是第一个为住在北京的农民工子女拿出大量版面来进行报道。我们自己出钱捐助了3个农民工的子女,8月18号是我们的助学日,每年这个时候我们都会义卖报纸来捐款。汶川地震期间,我们大概捐了390多万,在中国成立了第一个心理救援队。到现在为止,我们救援队的机构还在那边运作。这么多年来《新京报》还做了一些像“寻访贫困大学生”、“让大学生回家过年”,《新京报》是唯一的在07年和09年得到国家扶贫办颁发的媒体慈善事业支持者,由彭佩云副委员长给我们。

  我们现在做慈善事业跟我们报道的追求,从本质上说是一样的,都是为了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和谐。在这里我也特别对李连杰先生还有壹基金表示深深的敬意。李先生通过艰苦创业,不仅仅是挣了钱,同时也树立了自己很大的国际地位。他利用自己的财富,利用自己的声誉为我们做了好多事情。令我感动的是,他在汶川地震的各个地方穿梭,我希望壹基金在他的带领下,在我们更多工作人员的努力下,能给中国人民造福,也能给我们社会的公平正义贡献自己的力量。我想表个态,《新京报》也愿意为壹基金相关的项目工作尽我们自己的努力。谢谢大家!

  曾子墨:谢谢,公平、正义,这是我们的价值观。最后5分钟的时间留给《中国经营报》的李总编辑。

  李佩钰:刚才东华讲到了我们今天的议题是助力公益,媒体联动。媒体最大的功能是我们能够联起手来,为大家形成一种进步的价值观。我前天看了《新京报》关于湖北三个大学生的报道很受感触,我作为一个母亲,当我看到那篇报道的时候,那三个牺牲大学生很淳朴的样子就在想,如果这三个孩子是我的孩子,我会不会教育他们以后要这么做?我相信说句实话,我肯定不会,我觉得在座的各位母亲、父亲,我们在现在的这种社会环境下、舆论氛围中,你们会教育自己的孩子学习这三位英雄吗?在我们小的时候,我们心中的偶像是谁?是雷锋、王杰、欧阳海,所有的父母都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做这样的人。我们小的时候还有个偶像是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在今天这样的社会孩子心目中的偶像是谁?比尔盖茨,世界的首富。我觉得这个赖谁?这个事件发生以后我看到《新京报》的报道,那些船长确实太可气了,我们现在所有的媒体人光去骂这些人,没有去做更多的事情。

  我觉得不是经济发展了,国民的价值观就会有负面的想法。我们中国所有的媒体人都应该有责任,让我们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会有更正向的发展,这也是一个媒体人的方式。这也要有方法,怎么样让民众建立更好的价值观,每个媒体在做报道的时候他得有方法。我再举一个例子,今年我看了一台晚会,《复兴之路》,自然要跟我小的时候看的《长征组歌》比,从歌上来判断,《长征组歌》太美了,我觉得现在的艺术家都比原来成长了,怎么现在做出的结果却不如那个时代?我觉得方法很重要。不光是艺术这方面,其实媒体也一样,我们要建立一种很好的价值观,我们的传播方式也要让更多的民众所接受,尤其是现代的年轻人接受。

  曾子墨:谢谢!最后我多占用一点时间,请五位嘉宾每人一句话来结束您今天的论坛。

  汤健明:很高兴听到开心网跟壹基金的结合,这样结合以后力量会更大,不光力量大,它还会有一个互动方式,像部落格的互动很厉害。也希望沉默的大众能够利用各种渠道,把你们的爱心透过各种媒体发挥出来,特别在灾难的时候,我们绝对不能够保持沉默,感恩。

  程炳皓:我希望有更多像壹基金这样的公益组织,和我们在开心网上面关心慈善、关心公益的用户有更多的互动。

  刘东华:我把最近经常讲的几句话再跟大家分享一下,人类缺的不是能力,缺的是把无穷无尽的能力和创造力用在正确的地方。我最近提出了八个字,“先问是非,再论成败”,在问清是非的前提下追求更长远、更大的、更可持续的成功。

  戴自更:每个人都献出一些爱心,这个社会将变得更加美好!

  李佩钰:我希望从我做起,从我们本身的报纸做起,通过媒体共同来出一份力,为整个社会构建一种更加美好的价值观而努力。

  曾子墨:谢谢各位嘉宾的参与。如果说壹基金让我们看到的明星的力量,在过去这些年我们面对灾害的时候,面对重大新闻事件的时候,我们也不可忽视媒体的力量。而壹基金在去年地震灾害发生的时候,也是很快的联合了一些网络媒体,通过媒体这个监督平台、参与平台,让公众对公益概念有了更好的认识,而且也有了一个可以参与其中的机制。正像刚才各位媒体人所说的一样,公益其实不是一个狭窄的概念,它更重要的是作为媒体有自己的责任,就是宣扬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宣扬社会责任感。再次感谢各位嘉宾的参与,也希望所有的媒体人,所有的公众,在大家的努力下公益成为一个生活方式。谢谢大家!谢谢各位嘉宾的参与,进行到这里一整天的时间已经过去了,看得出很多嘉宾还有些意犹未尽,在这一天的活动当中,我们见证了壹基金在过去的这一年交出了一份非常优秀、非常完美的成绩单,而且我们也看到了壹基金所奉行的非常坚定的公益历年,我们要打造的是一个强大的公益平台。让所有的中国人都能够参与其中。

  我们今天也欣喜的看到了很多壹家人的力量,众人拾柴火焰高,正是因为有了各位的参与,中国的公益事业才能够不断地向前。谢谢各位的参与,我们也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壹基金,成为壹家人,在这里也要盛情地邀请大家,在今天晚上的七点钟请你参与我们隆重举办的2009壹基金典范工程颁奖典礼。我们会共同见证2009壹基金典范工程,以及潜力典范的揭晓。壹基金、壹家人2009年的活动就到这里结束。

  

  
责任编辑:姜懿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