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娱乐-搜狐
娱乐频道 > 戏剧 drama > 话剧

编剧宗福先:《于无声处》是我的定海神针(图)


   改革开放30年之际,话剧《于无声处》作为一段历史的见证将于11月20日重新登上北京舞台。编剧宗福先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称,重演该剧是希望人们不要忘记曾经有过不堪回首的过去,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今天。

  沉默不是金

  1976年的夏天,对于上海热处理厂盐浴车间的热处理工、29岁的宗福先而言,是个漫长又沉闷的夏天。

  那年1月周总理去世了,同年4月发生了“天安门事件”。

总理逝世后,报纸杂志上几乎就没有任何关于他的消息,这让宗福先非常纳闷。当北京来的朋友告诉他悼念周总理的“天安门事件”时,那一瞬间他心里就像流过了一股暖流。可是更让他想不通的是,第二天这个悼念周总理的活动,被定为反革命事件。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了,人们都由衷地开心,但“天安门事件”却未能平反。身为上海市工人文化宫业余剧团一员的宗福先相信,人们不会永远沉默,他开始酝酿一部关于“天安门事件”的话剧。在这之前,虽是业余剧团的积极分子,但宗福先还没有发表过一个剧本。

  谁来给我送饭

  1978年5月,他开始正式创作剧本《于无声处》。已经酝酿了1年零9个月之久的那些词句喷薄而出,剧本仅用3个星期就完成了。

  当他把剧本拿给工人文化宫业余剧团的指导老师、导演苏乐慈时,后者的惊喜让他多少有些意外。“这是一个说真话的好戏,你说出了大家想说不敢说的话,好多年没有看过这么完整的戏了!”

  工人文化宫业余剧团的演员们看到这样一部好戏,也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这中间还有一个插曲,当时规定业余剧团只能演独幕剧,是苏乐慈努力说服有关领导,他们才有资格演出这部四幕话剧。那时排练和演出除了到晚上10时后有两角七分钱的夜餐补助外,没有任何报酬。但大家热情不减,每天下班后从上海各个工厂汇聚到文化宫,排练两三个小时。

  演员张孝忠跟宗福先开玩笑:我们为你这个戏卖命,要是成功了你可别忘了我们。宗福先则风趣地回答:“成功了我请客吃饭,可是万一我‘进去’了,你可得给我送饭!”当时在场的演员们慷慨激昂地说:没问题,我们轮流给你送饭!因为这部戏,这个剧组的成员成了好朋友,至今仍保持每三个月聚会一次。

  被轰动吓晕

  上海工人文化宫的小剧场十分简陋,舞台只要十步就能跨过去,没有景深,剧中下雨的效果是用装了黄豆的竹匾来制造的,主演张孝忠的大头皮鞋是找人借的。

  1978年9月22日,《于无声处》首演,票价1角,前来观看的都是剧团成员的家属,演出开始前剧场像菜场一样乱糟糟。让宗福先没想到的是,演出开始后,剧场里很快就安静下来,慢慢地有了啜泣声,演出结束时,在一阵短暂的沉默后,响起热烈的掌声。从没有过谢幕经验的业余剧团的演员,在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中,第一次登台谢幕。

  慢慢地,剧场门口开始有人排队买票了,再过了几天票已经买不到了。又过了几天,一些上海专业院团的人来看了,后来外地的专业院团也赶来看戏了。

  1978年10月31日,文化部副部长特地飞到上海来看戏,并邀请这个戏进京;11月17日,上海电视台被要求现场直播这个戏,很多报纸也在头版头条报道《于无声处》。这时的宗福先有点被吓晕了的感觉,他真害怕这个戏会被变成样板戏,自己会变成“暴发户”。

  来到北京后,首演当晚剧场里像是在举行一场狂欢,演员一上台底下就掌声雷动,演出结束后观众都拥上舞台抱着演员又哭又笑。

  无论如何都值

  一部《于无声处》给了宗福先很多,在物质上改变了他的命运,从工人成了作家;在精神上,他仿佛有了一根“定海神针”,无论以后的日子过成什么样都值了。后来,他被检查出得了癌症,医生说只有半年的时间了,可是有《于无声处》垫底,他对病魔也看得很淡然,“那时我依然觉得命运待我不薄,人生就像打牌,不可能副副都是好牌。”

  大概正是这种轻松的心态,让他最终战胜了病魔。

  在宗福先的心里,一直有两部不同的《于无声处》。一个是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在政治舞台上充当了特殊角色的《于无声处》;一个是挺好看的戏,在艺术价值上曾经得到过曹禺、黄佐临等人的肯定。他更钟爱后一个,认为前一个《于无声处》并不属于自己,只属于那个年代。  牛春梅

  

(责任编辑:炊烟)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宗福先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