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上海话剧中心重排30年前曾有2700多个剧团同时上演的话剧力作《于无声处》。30年前,该剧如平地起惊雷,惊醒了刚从10年浩劫中走出来的国人。26日,这只被誉为“新时期的报春鸟”将在话剧中心舞台再放声。
30年前,编剧宗福先只有31岁,是个普通的青年工人。“那些敢于挥泪悼念周总理,洒血讨伐四人帮的英雄们,才是中国的脊梁骨!我一定要写写他们。当时我正发哮喘,伏案20多天。夜深人静,我含泪写下了最后一句台词:‘人民不会永远沉默!’”宗福先至今难忘,30年前的9月23日,《于无声处》在上海工人文化宫小剧场上演。当戏进入高潮,主人公欧阳平深情讲述着天安门广场上扣人心弦的日日夜夜,观众席里传出了轻轻的抽泣声,尔后,掌声雷动。
宗福先指出,《于无声处》属于那个思想解放的年代,它配合了真理标准的讨论,也表达了人民对改革开放在感情上的呼唤。他为自己亲身经历并见证了祖国的历史性转折而自豪。“创作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贴时代情感,反映时代潮汛,表达人民喜怒哀乐,只有这样,才能具有现实批判的锋芒,并引起社会的共鸣,撑起艺术的龙骨。”
回忆起30年前的创作,跟话剧打了半个世纪交道的女导演苏乐慈眼睛发光。“那时演员都是普通工人,排练用的是业余时间,也没有报酬。演欧阳萍的张孝中在宝山钢铁厂上班,每天下班坐车过来排戏,饭都顾不上吃。还有的演员是从崇明赶过来的。排练的那一个月,成了我们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那时也有‘粉丝’,人们排队买票,打电话走后门要票,演员走在马路上都会被认出来。”
谈起重排此剧的意义,苏乐慈快人快语:“这是为了让享受了改革开放成果的年轻人也能真实回味一下前辈所经历的时代。剧中角色的处事方法可能让如今的年轻人有些难以理解,但我们乐意接受‘80后’、‘90后’的检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