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电视节 路在何方?
            文/沫沫
  上海电视节走到了“半熟”的年纪,一面叫嚷着与国际接轨,一面顽固地继续本土化。
  明星阵容黯淡、大牌剧组失约、论坛不够火辣、颁奖太过偏私——这些都是媒体质疑17届上海电视节时可以用到的词汇;电视节本就专业、主要提供平台、论坛更具实用性、颁奖结果只与评委会有关——这些是组委会回应质疑时也经常使用到的词汇。
  确实,国外专业的电视节也少有明星光临,更少见有媒体大幅报道,交易是它们最大的特色。但上海电视节从诞生之日开始就不是走专业的路,不然白玉兰的奖项就不会存在,媒体的失望情绪遍地都是,业内龙头影视公司的失约更让其风向标的意义失却了可信度。
  但是,一味的质疑或者失望并不能掩盖住,媒体对于上视节为代表的中国式电视节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心态——我们渴望一届令所有电视行业从业者抬头的电视节,不管是在长沙还是上海或是成都:在这届电视节上,所有的剧组不止为宣传而来,所有的明星不止为获奖而来,所有的论坛不止是点到即止,所有的奖项不止为SMG、湖南、四川广电鼓掌。
组委会的细致与紧张
  经过17年的洗礼,上海电视节在组织与服务方面,确实更具备国际风范。
  不管是来宾还是记者,都能得到志愿者贴心的帮助。在组委会提供的资料袋里,有详细的日程安排和工作组联系方式。每一天,媒体记者都能收到来自组委会平台的短信,它们提醒你今年将有什么活动、在什么地方举办,都会有什么人出席。在上海这座不小的城市里穿梭,组委会提供了一张公交卡,并且在主要活动举办场馆处提供来回的接送大巴。
  他们努力让电视节的氛围更浓厚一些。SMG旗下的娱乐频道,几乎24小时播出电视节资讯。坐在出租车里,如果司机恰好调到某个波段,你也能听到电台记者发自现场的报道。从机场到市区,高架桥的左边都是电视节的海报,虽然它们在你离开上海时更加醒目易见。无论是开幕式酒会,还是闭幕式酒会,国际电视节的标配“仪式”,上海电视节样样不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