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激辩篇

  作为上海电影节一大“王牌”,电影论坛近和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业内大佬和专业媒体前来参加。有本届电影论坛上的“炮声”并没有预想中的此起彼伏,但许多话题却是直插行业要害,许多观点,在你来我往的争辩中,有了更加清晰的答案。中国电影的品质话题,依然是众多争论中的焦点。
  话题一:冯小刚VS哈维-温斯坦:好莱坞片商是不是骗子?
  中国电影人对好莱坞的爱恨纠结有一个明显的体现就是,多少年来我们都希望走出去,但最后发现更多的是人家走进来。好莱坞工业体系先天的强大性让起步较晚的中国电影从一开始就处于被动地位,所以,当《英雄》、《卧虎藏龙》在北美走红的时候,太多人眼红。
  美国韦恩斯坦公司的创始人之一哈维-韦恩斯坦,此次到上海电影节带来了他制作的《谍海风云》,他与冯小刚一起在第一场论坛“中国电影与好莱坞合作新疆域”中出现,哈维前脚刚走,就引来冯小刚导演的“起底”,“我可以说说哈维-韦恩斯坦这个人,经常跟中国电影人打交道,他惯用的伎俩是,一部电影他宣布800万美金买你片子的消息后,所有买片的人放弃了,哈维只付你20万美金的定金,到最后,他把价格压到只有一百万美金,这个时候,你只能卖给他。”
  冯小刚的言语不单单是一种不满,这番话揭示了多年来好莱坞和中国合作中的不平衡状态,美国电影协会总裁罗伯特-皮萨诺也承认,北美市场的观众并不那么喜欢看外语片。近几年,华语电影在海外的销售下滑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保利博纳总裁于冬说,几年前,像《头文字D》这样的电影海外能卖几百万美金,但到了后来,连《投名状》这样的大片卖一百万美金都困难,“先安心把本土市场做好,才是王道”。

   在中国电影投资不差钱的年代,在即将迎来年票房100亿的时期,中国电影一定要走出去吗?应该说目前的中国电影人明显比前两年清醒了许多,与好莱坞的合作模式,会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变得更加理性,当然,向好莱坞电影帝国的学习,应该不会停止。

 

  话题二:煤老板引发的思考:电影需要专业投资人

  香港导演彭浩翔在本届电影节上亮相次数之多,语录之惊人,俨然有成为“新任炮筒”的架势。在17日的主席论坛上,彭浩翔“煤老板找我拍戏”的段子逗得台上台下哈哈大笑。“有一个煤矿的矿主来找我,说我可以投资你一个电影,你替我拍一个艺术电影,一定要去电影节走红地毯,最主要我这个电影一定要有我女朋友走红地毯的,你拍什么我不管,只要用我的女朋友当女主角。”
  煤老板案例只是嘉宾的一个笑话,但它引发的是业内对专业投资人的需求。当大笔热钱随着电影市场的繁荣涌入,投资人对电影项目的科学把握和对电影创作者的个性尊重,将决定最终诞生影片的质量层次。而现在有太多初进电影界的投资人并不具备专业素质,他们看到的只是那一推诱人的票房数据,未来中国电影要持续发展,还是需要真正懂电影、热爱电影的职业投资人。

  话题三:制片人与导演对骂:“罗生门”背后的青年制造

  原本是一场针对培养华语年轻导演的产业讨论,到最后却引发郁闷制片人与“不靠谱”青年导演之间激烈的骂战。14日“华语电影,青年制造”的论坛上,春秋院线影视文化公司的总经理吕建民一开口就表现出对他合作过年轻导演的不满,吕建民的公司之前投拍了包括《午夜出租车》在内的许多影片,用的是新导演,但他明显被“伤了心”。“我们跟年轻导演合作碰到两个非常痛苦的问题。第一个感觉他们没有把电影作为一个团队的创造,非常的自我,他没有想到这个剧组是几十号人组成的,经常会碰到青年导演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经常找不到感觉了。第二个是诚意问题,很多年轻人想进入导演这个行业,到底是热爱电影,还是觉得做电影可以达到其他的目的,我是质疑这一点。所以我倒是觉得从今以后,我再也不跟青年导演合作了。”
  随后,媒体报道了《午夜出租车》导演张江南曝出的“曾接制片人恐怖短信威胁”事件。虽然《午夜出租车》名列去年“豆瓣十大烂片榜”榜单,但相对不到200万的投入,超过1000万的票房收入还是相当不错。张江南在微博上爆料,说吕建民至今依然拖欠片酬,而和年轻导演的合作都是虚伪的,真实目的就是利用价格低廉的劳动力赚钱。而吕建民对张江南的爆料也发出激烈的回应,吕建民称,对一个连电影当日杀青都毫不知情、做后期见不到人影的导演来讲,没有资格向自己讨要哪怕只剩6000块的尾款报酬。
  “罗生门”背后,显现出初入行的年轻导演与体制之间的磨擦,对于青年导演的扶持计划,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和电影机构从未停止,如何让青年导演实现梦想的同时保证投资人的钱不打水漂,也许需要一个更靠谱的中间角色出现,那就是—专业监制。

  话题四:3D救不了烂电影

  《阿凡达》的出现,将3D真正从尝试阶段变成了火热的主流工业,回顾去年来中国本土出现的3D作品,屡屡被冠上“山寨”恶名的根本原因是技术与原创力的不足,给中国电影业内树立起一个相对成熟的范本,尤为重要。在本届电影业的3D论坛上,亚洲嘉宾讨论更多的是3D对电影本身的影响,以及新技术到底给电影带来了什么。

  韩国最能玩特效的导演姜帝圭成立了自己的3D公司。对于3D技术,姜帝圭表示韩国从政府到基金机构都有扶持的项目,但他自己考虑更多的是,当3D出现后,是否只有3D电影才是真正的电影,技术不断升级,关于电影的本质,一定不能忘记。香港导演彭浩翔从来就不是一个技术狂人,他认为3D只是一个技术的提升,中国电影依然面对的是原创力的问题,“现在很多人追赶3D,只是因为《阿凡达》赚了钱,但这部电影就算不是3D,也是一部好电影,相反,一部烂电影就算用了3D,也还是一部3D的烂电影”。

  香港电影人徐小明表示,“其实到现在,中国电影人连2D都没有完全玩到位,就要急着追赶3D吗?这样的潮流永无止境,但我们对现有题材、故事的开发反倒没有那么上心”。大家应该注意的问题是,3D不是适用于所有电影,应该有一个理性的判断,之后再决定是否用3D。而做电影最基本的核心永远不能丢:那就是除去技术之外的电影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