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桥流水到大江东去

  从《小花》到《良家妇女》,从《大鸿米店》到《银饰》,黄健中以其南方人特有的细腻婉约讲述了一个又一个如“小桥流水人家”般美丽的故事。曾几何时这些也代表了黄健中的“味道”。然而转战电视剧领域后的他却改了胃口,《大秦帝国》、《越王勾践》、《母仪天下》等作品中无不透着囊括四海的霸气,俨然是一首首“大江东去”般高亢的赞歌。

  “其实导演拍东西很多时候是有偶然性的。但我觉得不管你拍什么作品,最重要的是你自己要心里有数。以前拍《小花》的时候,很多人都说哪个镜头运用得非常先进。但等到拍《越王勾践》、《大秦帝国》的时候,你就要明白那么花俏的镜头是决不能用在历史剧上的。再比如拍《笑傲江湖》的时候,我们当时的目标是要找到脱离港台武侠剧模式之外的另一种新的东西,这就是金庸作品的文化内涵。其实金庸作品的文化感很厚,但之前的作品都比较忽视这一点而只重视情节和故事。所以我们的作品出来后,金庸特别满意。”


  黄健中说自己是个固执的人,从年轻时就是。大到选角、故事,小到道具、灯光,他固执的坚持着自己对作品的解读和表现。例如《大秦帝国》里他愤然拒绝了两个“关系户”演员而选择了高圆圆;坚决反对制片部门缩减战争戏人马;因对日本摄影师不屑一顾而果断启用国内一流的摄影和照明团队等等。然而这样的固执在某些人眼里,或许就成了“耍大牌”的表现。

  “导演就是导演,不存在什么大牌小牌之分。我的性格就是这样,认准了目标就不会改变。如果我拍出来的东西没有达到我读剧本的感觉,那就没达到我的水准线,肯定过不去。一部电视剧只要导演喊了开始,那之后的所有责任就都在他。所以一旦开拍之前我定下了一个目标,决定要拍到这样的水准,如果达不到就会很痛苦。在这一点上,《大秦帝国》确实是克服了很多摩擦。但好在最后我们还是达到了创作思想的统一,从而完成这部比较满意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