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摄影、美工或者演员转做导演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了,但从影评人转行当导演却很罕见。中国当代影坛曾有一个惯于以笔为刀专给电影挑毛病的影评人,却终于铸矛为盾,自己拍了部电影,拿出来让大家进行评判。 影片《来了》在整体的写实风格中插入了超现实的现代舞片段,虚实之间转换自如,风格独特,张力十足。该片虽是低成本制作,但无论从演员、摄影、音乐等各方面考察,都堪称精品。 导演胡小钉早在1980年在北大中文系读书时就写了一个名为《来了》的现代派话剧。该剧以当时罕见的象征派风格阐释了三种意象对于青年的残酷情感。后来话剧因故未能上演。但“来了”却来到胡小钉的心里。在任教于北京电影学院、创作了许多文学与影视作品后,胡小钉终于推出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影作品——《来了》。 胡小钉说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在思考“来了”一词。他觉得来与不来是根本不同的。有些事如果你不来,就永远来不了了;如果来了,就可能永远改变你的一生。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来与不来是生命中无数次活着的生死抉择。 胡小钉说,电影《来了》讲述的是一个“残酷爱情的平静悲剧”。 他认为,悲剧是把有价值的毁灭给人看。例如:男主人公白风对女主人公艾蓝的感情是有价值的,是纯真的,热诚的。它的毁灭不是出于事故、灾难、误解或别人的破坏(这是常用的编剧法),而是凡俗的眼光和凡俗的事情。这就是平静的悲剧。而这种事情的普遍性与人们的习以为常,恰恰是它的残酷性;而不是什么常见的暴力、外在的伤害、生死病痛等等(这也是常见的电影情节)。 胡小钉最感兴趣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挖掘悲剧,这比强烈的刺激更加有力量,但更需要细细地去体会。看完后流不出眼泪却又透不过气来,或许是对看《来了》这个电影的感受最恰当的描述。 影片《来了》提出了“城市寓言电影”这一全新的概念。胡小钉说,中国当代电影的寓言品质,基本上以张艺谋拍的老中国农村风情影片为代表,尤其以特异的环境元素与造型元素为主体。胡小钉试图从当代角度、城市层面、凡俗习见的生活环境人物形象与情节安排这三方面作出不同的努力,拍出一部富于哲理性的城市电影。 胡小钉曾于1985年在一次有数万人参加的全国首届青年影评征文大奖赛中获一等奖,之后推出了一系列文笔辛辣、见解独特的影评,加上他在比较文学研究等方面的建树,由一名《北京青年报》记者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任教。这也许是这部影片哲理性风格的成因。 胡小钉说:在《来了》这部电影里, 他把在别人看来似乎不可能组合在一起的东西组合在了一起。比如说把北欧电影注重哲理的特质,法国电影散文的品质和生活流的特点,同好莱坞注重剧情注重叙事性的技巧结合起来,从而构成一个全新的作品。 究竟这部电影有什么特别之处?一位曾惯于批评别人的影评人,自己的作品是否经得起批评?这无疑会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宋坷 媒体策划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