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F4迷
“F4”是一组拖着长长尾巴的“流星”。他们正灿烂地划过我们的上空,引来无数仰望的目光。
这是一种奇异的“星象”,它让人们眼花目眩;这更是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它挑起人们探寻其间奥妙的欲望。
今天我们编辑了这组探讨“流星”现象的专辑,希望有更多的“天文学家”关注并且剖析这种现象。
F4是在东亚地区发现的最新“病毒”。从爆发到流行不过短短一年,已经有数不清的人惨遭感染,且受感染的多为女性。感染这种“病毒”虽谈不上什么致命危险,却也根本无药可救。据说这种“病毒”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征服这么多人,其奥妙在于它跟甲肝、流感等“病毒”一样,有几类不同的变种,而每一个变种均能针对某一类人群的致命弱点,让人难以预防。
本月23日,F4要在广州开观众人数达五万八的超大型演唱会,届时肯定又会引发一场肆无忌惮的“病毒”大传播。所以提前给诸位发布点卫生常识,即使到时免不了要“病”一场,起码也得知道病根子在哪儿。
单纯卡通感动青春少女
病历一:少女小A,15岁,初三学生。
症状:小A原来是一个努力学习的乖乖女,自看过《流星花园》,便发生了彻头彻尾的变化。天天抱着盗版碟“温习”不算,还常常把班上逃学打架的坏男生想象成F4的翻版。每当妈妈对她提意见,她便学“道明寺”那样下巴一抬:“我有问你意见吗?”
幕后元凶:F4“病毒”之“叛逆变种”
易感人群:15-19岁的少女
医师分析:少女进入青春期,多数会产生叛逆心理。她们更容易对家长和老师教导的社会传统价值观不屑一顾,却对一些非主流的价值观产生亲近感。《流星花园》中那四个外表和行为方式都很不羁的问题男孩,便正好合了她们的心意。再加上《流星花园》人物和情节没什么道德色彩,既单纯又卡通,正好符合了这个年龄段女孩的审美情趣和水平。比起内地荧屏上一些脱离生活的人物形象,F4这四个跟她们有着同样年龄、欢乐和烦恼的大男孩,也无疑更让她们感到亲切。
英俊有钱俘虏痴情青年
病历二:B小姐,25岁,机关秘书。
症状:在F4横空出世以前,B小姐是一个每天朝九晚五、对男朋友别无他想的平淡女子。《流星花园》的出现改变了她对生活的态度。她说:“现在才发现自己以前是白活了。”她果断地炒了老板的“鱿鱼”,并让跟自己相恋多年的男友“下岗”。现在的B小姐一心想的就是找一个言承旭那样英俊、痴情又有钱的情人,然后舒舒服服地过上幸福日子。
幕后元凶:F4“病毒”之“灰姑娘变种”
易感人群:20-29的年轻女子
医师分析:在《流星花园》这个虚拟的世界里,F4不但拥有与生俱来的英俊容貌、健康体魄和倜傥气质,还个个都是身家过亿的富家子弟,别人梦寐以求的奢华生活,他们却是漫不经心而略带厌恶地过着。这些集现代女性所渴求的男性优点于一身的男子,却偏偏为了既没长相也没身材的贫寒女子而不顾一切地淋雨、打架、失恋得奄奄一息。本是老套的灰姑娘故事,却被厉害的台湾人拍得那么栩栩如生,那些跟“杂草杉菜”一样平凡的女子,又怎能经得起诱惑?
忧郁眼神触动中年女性
病历三:C太太,38岁,杂志社编辑。
症状:C太太是通过女儿认识F4的。看《流星花园》本是为了挑它的刺,然后好好教育女儿一顿。没想到看完以后,她对F4的痴迷比女儿更甚,尤其喜欢“花泽类”周渝民。她说:“明知道这只是部肤浅的偶像剧,却没办法不深陷其中。明知道仔仔年纪小得可以做自己的儿子,就是没办法不喜欢他。这次F4来开演唱会,我已经为自己和女儿买了两张最好的票。”
幕后元凶:F4“病毒”之“青春变种”
易感人群:30-45岁不那么年轻的女人
医师分析:20岁以下女孩的人生像一张白纸,想怎么涂就怎么涂。30岁以下女人的人生是一块黑板,写错了还可以抹去重写。而30岁以上的女人,她们的人生和爱情就像用记号笔写过的纸,再无修改的机会。浪漫爱情的滋味,她们有的已经久违,有的从没有尝过就永远地失去了机会。寂寞时回想往事,总有一种不堪回首的感觉,但让她们从头来过,谁也没有那样的勇气。于是《流星花园》便成了她们缅怀青春、逃避现实的去处。“仔仔”是F4中最受年长女性喜爱的,因为他那忧郁的眼神,温柔的举止,会让这个年龄的女人在欣赏之余,更不由得心生怜爱。
美丽梦境吸引男女老少
病历四:17、27、37岁的女性各一名。
症状:俱表现为茶不思,饭不想,神情恍惚,一心只想要见到F4。
幕后元凶:F4“病毒”之“美梦变种”
易感人群:各年龄阶段的女性
医师分析:《流星花园》的导演蔡岳勋直言,他的目的是要满足做梦者的幻想。说到底,F4就是一个美丽的梦境,每个人都在这个梦境看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一个学生妹说自己迷恋F4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不用为生活烦恼,从不向别人低头,也不用一天到晚学习、考试,连老师都要向他们鞠躬敬礼”。一位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女孩子则说:“我最喜欢道明寺,他对爱情那么专一,让人觉得很有安全感。”尽管做做白日梦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害处,可女孩和女人们必须记住,再美的梦,终也有要醒的一天。
偶像崇拜:理智与情感
中山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李伟民
对于当今社会上存在的“追星族”、歌星迷、球星迷、影星迷等大众群体,人们在惊讶之余普遍地感到迷惑不解,仿佛这种群体的痴迷和大众的癫狂是当今社会的一种病态的流行和时代精神的失落。其实这种群体大众的痴迷癫狂在过往不远的年代里就已有之,并且时常是以骇世惊俗的形式表现出来,在社会记忆和集体意识的内存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而在眼下消费主义盛行和后现代意识弥漫的时代里,煽情作态宣泄感官体验的流行文化对这种偶像的痴迷癫狂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说到底,这是一种偶像崇拜的心理意识在起作用。偶像崇拜是人类自身在不断的进化演变过程中所保留承传下来的一种近乎于本能的心理和行为倾向,是人们将自己内心的愿望、欲求、理想、情感和信念向外的投射和放大,本质上是一种深层自我的现实化、人格化和理想化,它导致人们对偶像的痴迷、追随的癫狂,犹如对自己在水中迷离扑朔的影像的迷恋、怜惜和梦想一般。因此,偶像崇拜心理使人们在自己所崇拜的偶像面前表现特别,这种表现为主流社会规范、大众社会共识和普遍社会舆论所难以认可和接受。这也就难怪各类的“追星一族”往往会招致人们异样的目光并被划为另类。
偶像崇拜心理在不同的人群里会有不同的表现。成年人心目中的偶像与青少年心目中的偶像有很大的分别,同时各自对偶像的崇拜和追求也不尽相同。年轻人的偶像崇拜会更为外露、奔放和充满激情,情绪的宣泄无所顾忌地溢于一言一行之中;成年人的偶像崇拜则较为含蓄、深沉和充满温情,情感的流露和表达往往点到为止或尽在不言之中,内在自我的无穷回味远多于外在自我的曾经拥有。因此,追星一族偶像崇拜的痴迷和癫狂也就多是出现在年轻一代的新生群体当中。
偶像崇拜对人具有一种潜移默化的社会化影响,尤其是对涉世不深、尚未长成的青少年来说更是如此,人生的梦想期盼、现实的奋斗追求、对美好生活的拥有和欣赏、对完美境界的憧憬和向往等等,所有这些对社会只有雾里看花水中观月般认识和了解的青少年来说,似乎只有通过对偶像的顶礼膜拜和模仿追随才能够得到充分的满足和实现。偶像的一时一刻往往成为了偶像崇拜者的一生一世。其对人的影响乃至对社会文化、流行时尚的影响断不可等闲视之。好的偶像能够成就一代人的志向、理想和美好的精神家园,不好的偶像则会丧人神气、误人志向、毁人前程。因此,无论是偶像的制造者抑或是偶像的崇拜者,在偶像的耀眼光环和灼热人气面前,都应该持有清醒的理智和适度的节制,都应将对偶像的崇敬、羡慕和眷爱之情当做是人生中难得的珍宝加以珍惜和呵护。(本报记者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