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非典过后拯救市场形象出现的《黑客帝国2》,上个周末已经在北京登场。看着各个影院里久违的门庭若市的盛景,发行方终于喊出了6000万的预期票房。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在一家著名门户网站所进行的调查中,有超过60%的观众表示看不懂本片,同时有67%以上的观众认为,本片成功之处在于“深刻的哲学思想”。于是面对一部席卷世界的商业巨片,“懂”与“哲学”似乎成了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你看懂没有?
《黑客帝国2》首映散场时,影厅门口一个小伙子在观者作鸟兽散的局面里紧张调查:“请问你看懂没有?”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再返回到看片过程的思绪中去。
看《黑客帝国2》的整个过程,赏心悦目、眼花缭乱。尼奥在这一集里和升了级可以不断复制的密探史密斯过招,独力挑战百八十人的激斗场面,狠到极致出神入化反而看出画面与动作之美来;尼奥的爱人崔尼蒂,与搭档在高速公路躲避追杀的14分钟极速之旅,使往日银幕所见的公路追逐战统统失色;电脑病毒衍生的虚拟世界杀手双胞胎雷蒙特兄弟,如鬼魅般幻化出击的特技设计,慑人心魄……看到这些已经值回票钱并尤恐疏漏细节,对过程中或饶舌或语焉不详的种种以哲学口吻说出来的理论,则完全可以像尼奥闪避穿梭的子弹那般轻灵绕过—可不想丢了西瓜捡颗芝麻回去挠头。
拍完本集就不幸去世的著名演员格罗尼亚·福斯特饰演的“先知”,在第一集就以关键人物的身份出现过,她让尼奥看清自己的使命。但那个时候,她的话就云里雾里,连尼奥也需要实战去揣摩。而看第一集的时候,观众就没顾上理会“先知”笑眯眯地究竟说了什么,因为丝毫不影响我们随尼奥边实践边抉择边获得革命真理。第二集里,她出现的作用一样——帮助影片编导沃卓斯基兄弟将故事编排下去,做到让影片自圆其说。至于第二集出现的“程序总设计师”,其实还是与“先知”共同效命沃卓斯基兄弟,完成虚拟世界跌宕故事的虚拟任务。没有他们玄奥的台词,有“好莱坞鬼才”之称的沃卓斯基兄弟,将中断这样一个很有创意但特别耗费才思的故事的讲述,“黑客帝国”将不会有雄赳赳的续集接二连三出现,很可能在第一集就“死机”了。
引起哲学问题探讨及影片到底看得懂还是看不懂争议的根本,其实是《黑客帝国》电影系列给自己包装了一个稍显尖端前卫的面目,而为了维护好这么一个方式讲故事的独出心裁之举,又未能将酷炫外表下“工具异化”平凡命题深入浅出地表达而出。影片创作顾此失彼的后果,是弄得看电影的人抻着劲儿往穷尽思考的路子上钻——要不然,就不酷。 首席记者 杨阳
看不懂,也正常
单纯从网上的显示来看,有超过60%的观众都表示看不懂《黑客帝国2》。但是如果据此产生了担忧与不安,那倒大可不必。面对黑客这样的电影,无论是“完全看不懂”还是“基本看不懂”抑或“似懂非懂”,都是一件十分正常的事。原因至少有三:
一、故事交代太紧。《黑客帝国2》作为一部电影续集,在故事讲述上过于紧凑,完全没有过渡内容。对于看过前一部电影的观众来说,这样讲故事非常爽,但是如果没有看过第一部的观众,突然看到第二部就会感到相当突兀了。一个人如果直接从小学升到高中,感到吃力也是应该的。
二、商业手法高明。目前上映的黑客2和年底上映的黑客3本来就是一部电影,只是由于预算过高,所以拆成两部放,这样就可以起到拍一部电影卖两次钱的作用。而观众为了把故事搞清楚,只好小小地暂时承受一下没头没尾的痛苦。再加上导演又推出了黑客动画片,把许多故事背景放在动画片里交代。所以没看明白本身就是制片方所预期的效果之一。中国古代说书先生在讲到紧要处,也会来一句“且听下回分解”,然后赶紧收钱。
三、卖点本是特效。黑客帝国这一系列电影本来是一部以特效和动作场面为主打的片子,由电脑做出来的场景和袁和平设计的打斗才是影片最主要的东西。只要能看明白人物是如何打架的,门票钱基本就已经赚回来了。其实导演关心的也不是观众懂不懂的问题,而是观众爽不爽的问题。如果非要从逻辑上、学术上进行探讨,基本上就进入了在珠宝店里买首饰盒子的境界。 樱木
哲学的悲哀
哪怕尼奥在《黑客帝国》的一开始翻开的是一本法国哲学家布希亚(也有人把他划到社会学家的阵营)的书《拟物与拟象》(Simulacra and Simulation),哪怕制片人告诉人们,影片中有深刻的哲学思想,值得人们去思考,我仍然怀疑《黑客帝国》是否真的蕴含了多么丰厚的哲学沉思。
是的,像《黑客帝国》这样构造出世界模型的电影必须与哲学相关,因为哲学曾经被很多人认为是关乎世界的学问。子弹时间让人联想到古希腊哲学家芝诺的“飞矢不动”;matrix与zion的对立让人想到的就更多,从庄周梦蝶到柏拉图的洞穴隐喻,再到笛卡尔第一深思中对真实与梦幻的区分;《重装上阵》里决定论和偶因论的对立让莱布尼茨等名字迅速掠过我的脑子……还有更多更多,只要你愿意想。如今蜚声国际哲学界的斯拉沃热·齐泽克毫无疑问是狂想的实践者,他在《黑客帝国与颠倒的两面》里用《黑客帝国》做酒杯,疯狂浇着心头的块垒,列维-施特劳斯的人类学、黑格尔的哲学、拉康的心理分析纷纷往上招呼,之后更有成书的《黑客帝国》研究系列,几乎要把这部电影打造成今日的神秘主义宗教。
哲学家可能真的在窃喜,平日里他们晦涩的言语让人们望而却步,如今却有了这样一部色调酷似dos系统界面的电影,讲着似是而非的道理,然而他们可以提取出可用之材的电影。用电影说事,是哲学家的才能,君不见当年刘小枫先生的大作《沉重的肉身》里是如何推重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那些电影在刘先生的笔下很有可能是被过度诠释了,非如此则无法表达他所要传达的各种人类基本境遇。但是,这些是电影在与哲学家碰撞时产生的新产品,要到电影里去寻找多么深刻的哲学思考,太接近于缘木求鱼了。
特派员史密斯先生的扮演者在访谈里说,他们拍摄的是动作片。是啊,一件好莱坞大制作生产线上产生的产品,而不是作品。在这部既不属于导演,也不属于编剧,只属于电影生产工业和制片人的电影里,生产出的是视觉的奇观和相应产生的肾上腺素,当然还有席卷全球的高票房。这样的电影可以是哲学家津津乐道的谈资,而电影本身如果真的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那倒真是哲学的悲哀了。阿子 本文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
猛片链接
其实像黑客这样,对生活的真实性给予质疑的影片,多得数不胜数。
《杜鲁门节目》(Trueman Show 1998):杜鲁门在海边小镇过着生活温馨和谐的生活。直到有一天,他才突然发现,原来这一切都是阴谋:自己从一出生开始就活在一个电视直播节目里,这个小镇其实是一座大型摄影棚,自己一生所遇见的每一个人包括父母和妻子都是职业演员,这三十年来所有的经历都在导演的设计之中。而这一切都通过电视直播给全世界观众,三十年来从不间断。
《十三度凶间》(The Thirteenth Floor 1999)当代科学家用电脑创造出一个完全虚拟的世界,这里的虚拟人们和人类一样有情感有思想。一位虚拟人因为一次意外闯入了人类世界,当科学家将他送回去之后,突然开始怀疑:我们创造了一个虚拟世界;那么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否也是别的人创造的虚拟世界呢?依循那个虚拟人进入这个世界的方法,科学家发现,原来自己和自己生活的世界真的也是未来人科学实验的产物。
《银翼杀手》(Blade Runner 1982)21世纪,复制人技术登峰造极。在一次暴动后复制人被宣布为非法被全部驱逐出地球。为了追杀偷渡回地球的复制人,警方成立了特别行动队——刀客。刀客精英戴克在追杀复制人的过程中,不但爱上了一个女复制人,而且他最终发现,自己其实也是一个复制人。
《人工智能》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 2001机器男孩大卫是一对夫妇的试验品,他们收养了大卫。而他们自己的孩子却最终因病被冷冻起来,以期待有朝一日,有一种能治疗这种病的方法会出现。但是,一系列意想不到的事件的发生,使得大卫的生活无法进行下去。人类与机器最终都无法接受他,大卫开始踏上了旅程,去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地方。
咪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