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城之春》
| 2002-08-09 14:39:29 扬子晚报 |
《小城之春》
导演:田壮壮
编剧:阿城
主演:胡靖钒吴军辛柏青
摄影:李屏宾
美术:叶锦添
制片:李少红
出品:北京电影制片厂
公映日期:2002年7月26日
故事:
一九四六年,乍暖还寒的春天。一座被战火毁坏的小城,四处残垣断壁。城墙上日日走着一个抑郁美貌的少妇,她叫周玉纹,和丈夫戴礼言生活在残破的大宅中。戴礼言久病缠身,整日徘徊在自家院落里自怨自艾。夫妻间没有快乐可言,一切早已麻木,了无希望。家中住着戴家的仆人老黄和礼言的小妹戴秀。这一天,章志忱来了,他是戴礼言多年的朋友,十年间在外奔波行医。他也是玉纹旧日的情侣,只是到了戴家才发现玉纹已经下嫁好友。戴家大院由于志忱的到来,呈现了生机,春天似乎真要来了。就在春意之中,玉纹和志忱旧情如火燎原般吞噬着两人平静的心灵,但面对善良病弱的礼言,两人又压抑着自己感情。活泼可爱的戴秀对志忱萌生了爱意,但在她二十岁生日的筵席上,酒后的玉纹和志忱显露出真实的关系。礼言痛苦不堪,决定用药了断自己,幸被救活。终于,章志忱走了,独自离开了小城。而戴家大院似乎也恢复了往日气象,但不同的是:春的气息还是降临了。
幕后:
《小城之春》原本是中国老一代导演费穆先生在1948年拍摄的作品,解放后影片被划分成“消极电影”随即被埋没,20世纪80年代初又被重新发掘,电影史家将其誉为中国最经典的影片之一,是中国电影史上的《公民凯恩》。著名电影学者戴锦华教授甚至说“如果熟悉欧洲艺术电影在60年代所获得的惊人的艺术成就,那么你几乎可以在《小城之春》中找到其全部特征。”新版导演田壮壮则是第五代导演中最具才华者之一,甚至被称作“第六代导师”,拍摄过《猎场札撒》、《盗马贼》、《李莲英》等作品,在1993年《蓝风筝》之后,他便再未执过导筒。所以此次翻拍名作被媒体称作“十年磨一剑”。尽管是只有450万投资的小制作,但田壮壮的合作者都是当今华语影坛最顶尖的人物:改编剧本的是被称作“文坛神仙”的作家阿城;摄影指导是侯孝贤的御用摄影师李屏宾,他也曾是杨德昌、王家卫、陈英雄等大导演的合作者;美术指导叶锦添则凭借《卧虎藏龙》获得过奥斯卡金像奖,参与过许多港台著名影片的拍摄;监制则是著名女导演、大陆影视界大腕李少红。与此相反,新版《小城之春》的三位主演却都是戏剧学院毕业,几乎没有什么电影表演经验的青年演员。2002年1月16日,影片电影审查委员会审查正式通过,甚至没有任何修改建议或意见,“这是田壮壮等待十载的一个通过令”。
评论:
为什么要去翻拍一部被公认为“近乎完美”的电影?或许和当年的费穆一样,这是一部自省式的影片,费穆是对当时电影技巧和过渡时代中国知识分子伦理生活的一次沉思,而田壮壮是对今天中国电影环境和自己导演生涯的一次沉思。今日今时,众多大导演们用娴熟手法和投机心理,一窝蜂地去拍摄“武打片”、“贺岁片”,或者为自己贴上“后现代”或者“地下电影”的标签,在电影界如此浮躁的心态和潮流之下,田壮壮翻拍一部不合时宜、吃力不讨好的经典名作,固然是其个人的选择,也是对应整个时代的回答。
老版《小城之春》最为经典之处在于心理旁白时呈现的声画对位、意味悠长的长镜头、充满诗意的叠化,以及东方美学的场面调度。新版《小城之春》则首先拿掉了原作中玉纹的旁白,将主观心理独白变成客观画面描述。原作中环境是封闭、象征性的,而新作中环境变得开放而具体。同时原作中极度压抑、犹豫的情感描写,在新作里也变得显露、张扬起来。对白也由原先含蓄的戏剧腔改为更家常化。相较起来:费穆的“小城”是收的,田壮壮的“小城”是放的;费穆的“小城”是春水微澜的,田壮壮的“小城”是惊涛骇浪的。
这些变化集中表现在饰演玉纹的两个女演员的表演上。同时新作也用志忱去戴秀学校教跳舞、礼言在晚宴后痛哭后又服药自尽———这几段原作中没有的戏里,宣泄出旧版并未宣泄的情感,甚至有些段落几乎在“读解”费穆的旧作。田壮壮的《小城之春》不再欲言又止,从内心活动到肢体语言,都具有了现代性(现代人的观点),尽管结局并未改变,伦理也未颠覆。倘若脱离费穆的版本,新《小城之春》也是一部值得赞赏的“爱情片”,这旧宅里男女之间上演的戏,几乎包含了爱情心理的各种可能,田壮壮将这些可能编排、调度得非常舒缓、到位、精致。
或许可以说:田壮壮的《小城之春》并非费穆的《小城之春》的复制品,而是一个纪念品。作为纪念品,“过于精致”并不是什么坏批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