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我“满纸谎言”,我说你“商人习气”,
传主和传记作者昨日同堂不相识
相关链接:金庸妙语
■从作家的观点看,不改动我的原著的电视剧就是好的。当然并不表示不改动就好,但是不改动我就满意了。
■很多观众喜欢原来的《射雕英雄传》,并不是本身好,而是自己看的时候心里印象很好,就好像段誉喜欢王语嫣,一半是喜欢,一半是自己把对方美化出来的。自己心里喜欢,就把对方美化了,并不是对方真正那样的美丽。
■人生最理想的是得到专一的爱情,但是现实中专一的爱情很少、也比较困难,不专心的倒常常有。从道德考虑,把不专的心及时收回来,就好了。
■坦白讲,我的作品的文学价值是不太高的。但是最大的好处就是我会讲故事,把一个故事讲得非常动听,能吸引一些读者追下去看。
本报特派记者自杭州报道 “我们从来没有相见过,还是不破例了吧。”昨天下午四点半,参加金庸在杭州剧院演讲的一位记者告诉金庸,他最新的一本传记的作者傅国涌也在现场,问他是否愿意见个面时,金庸脱口而出这一番回答。这个回答,让不少听众感到遗憾。再问为什么年近八十了,还在各地飞来飞去,金庸干脆地用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八个字答复,全场近800名听众笑声四起。
在第五排就坐的傅国涌很平静,脸上没有一点变化。散场后,记者问到他的感受,他说,金庸在演讲时的一些表现,印证了他在书中分析的一些性格。
最新出版的《金庸传》,因为作者傅国涌在从未与金庸谋面的情况下,在书中提到金庸口才迟钝,作为报纸老板,他很“抠门”,商人式的斤斤计较、讨价还价等,而受到媒体的关注。关于金庸的传记,他自己是否会写自传,也成为这两天在杭州采访的记者和众多“金迷”最多问到的问题之一。
■金庸:不相信他人写的传记
79岁的金庸,7月23日晚上10点从香港飞抵杭州,便遭到来自北京、广州、上海以及杭州本地数十名记者的“围追”;有成都、西安的记者,昨天下了飞机,便直接赶到演讲现场。
金庸抵达杭州当晚,在杭州电视台的演播厅,接受了1个半小时的电视采访时,回答有没有必要看刚刚出版的《金庸传》的问题时说:“《金庸传》我不推荐。我不认识他,他也不认识我,连篇谎话,何必看它。如果他出现在我的小说里,肯定是负面人物。”
有“金迷”通过网友也向金庸提出了这个问题:现在有好几本《金庸传》,冷夏、沈西城写的,最近又出了一本,您是否看过?是否满意?写“传”是您授权给他们的吗?今后您是否出一本自传?
而金庸通过网络做出的回答是:“所有的《金庸传》,最近出的(还没有详细看过)和以前出版的,都绝非授权,傅国涌先生和香港的冷夏先生我几乎可说不认识。我这一生经历极复杂,做过的活动很多,兴趣非常广泛,我不相信有人能充分了解我而写一部有趣而真实的传记。金庸为人所注意只是一个写武侠小说而相当好看之人而已,并无多大价值,不值得为他浪费笔墨。”
金庸前晚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明确表示他不会写自传,“写了有什么用呢?毫无意义。也就是娱乐别人罢了,那不如写小说更能娱乐人。”金庸说他自己的内心秘密,不愿意与大众分享。他认识的人很多,但也不方便公开谈论。
■傅国涌:传记不用考虑传主的感受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读金庸小说的傅国涌,说自己不是“金庸迷”。他当初同意出版社写这本传记,是想通过这一个人经历的时间,折射出他经历的时代和中国近现代史,而不是写一个人的日常生活。“我一直对历史有兴趣,而且也一直在研究这一百年来的中国历史和报业发展史。所以,我写金庸没有用文学而是用历史的笔法来写。”昨天下午见到傅国涌时,他向记者讲述了写这本传记的他的理解和想法。
在傅国涌看来,作为历史对象的金庸,活着或者故去,对他写传记的态度不会产生影响。“传记不是按照一个传主的意愿来写的;传记是要保持客观中立的,恰恰是因为我不认识金庸,反而更容易客观、中立;传记不是捧场的作品,而是要写一个人真实的人生,肯定要写负面的东西。我写《金庸传》与之前的传记不同就在于,不是把传主捧到神坛,而是请下神坛。”
为了写《金庸传》,傅国涌用了两年的时间收集、整理资料。“写史就是要用资料说话,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傅国涌认为金庸办《明报》而成为了历史人物。“如果要写的人是一个乡村的农民,我肯定要认识他才能写。但金庸不一样,他的人生经历都是有记录的,有档案、史料、文章、作品、大量报道的记载。比如他创办《明报》到卖了《明报》那段时间,每一个足迹都有资料,报纸就是证据。我所掌握的材料不是他个人所能控制的。”在书中,傅国涌运用的资料包括档案、文史资料、旧报刊,香港、台湾、大陆出版的有关金庸的书籍、金庸的作品等公开出版物。
傅国涌不同意金庸所说的互相不认识,不好写传记的说法。“不能说不认识一个人写的肯定就是不准确的。司马迁写的古人他都不认识,但还是被后人承认写的就是真实的项羽、刘邦、陈胜、吴广。”他所写的每一处,都有资料可寻;如果是一家之言,在书脚肯定有注解。
对金庸的道德评价,傅国涌说他并没有表达过个人主观的观点,都是通过可靠的资料客观描述的。狡诈、斤斤计较这些词在他的书中都没有,是读者自己总结出来的。“这本书不是金庸说站得住就站住了,他说站不住就倒掉了。是真实的还是谎话,看过的人自会有结论。而不是通过某些人的提问来否定或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