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个剧本成就了北京人艺最不像戏的戏和陕西人艺最像戏的戏。不是打擂也无所谓高下,两个版本没有《白鹿原》中白鹿两家的恩怨,有的是陕西人艺集全院之力撼动鸿篇的胆识和耐得住寂寞顶得住压力熬得住艰苦的。昨晚,已经在京城大热了10天的陕西人艺《白鹿原》在天桥艺术中心落幕。连日来,每场谢幕达四次以上的鲜有观剧场面,甚至让这一没有明星的地方院团版本成为好戏的坐标。接下来,陕西人艺版《白鹿原》将于3月26、27日亮相天津曹禺国际戏剧节,在天津大剧院歌剧厅上演。
认可:罹患病症提笔已经颤抖的陈忠实,
一直想将自己以前写的字送给编剧孟冰
虽然表示创作前,小说、剧本、人艺、大导都是顾虑,但导演胡宗琪称,“只要找准坐标,就能做到精确的梳理和剖析。陈忠实用生命写就了这部作品,而我们同样是耗尽生命的这一段落来做这个戏。虽然其间会经历被‘剥离’,会有一些人为的艰难,但我坚信做戏就是做人、做事。”
小说中满坑满谷的人物事件上了舞台却不能铺张,段落节选可谓奢侈,因为戏剧绝不仅仅是纸和笔,虽不能说高于文学,但一定是桂冠。在编剧孟冰看来,陕西人艺版同北京人艺版相比,文本上仅仅做了技术性的删改,同时将散落在舞台上的群众演员说的一些水词儿,进行了重新规范。“从小说到舞台,改编的成败就在于如何忠实于原著。对于《白鹿原》,抽掉一条线或一组人物都是不可以的,之所以最后保留了这么多人物,就如同棋盘,放在角上的一个子可能就会牵动全局。比如剧中鹿兆鹏和鹿兆海兄弟俩与白灵的关系,其实小说中有很大的篇幅,但在戏中却不能赘述,最后观众看到的似乎是哥哥夺了弟弟所爱,其实不是这么简单。篇幅有限,有些人物和事件不能展开或构不成因果,只能提取其命运的几个点,尽量交汇,如此构成一种关照。”罹患病症,提笔已经颤抖的陈忠实,一直想将自己以前写的字送给编剧孟冰,足见其对改编之认可。
震动:导演声称“不用明星,而是要让演戏的人成为明星”
舞台上,陕西人艺老中青三代演员齐整谢幕的一刻震天动地,很多观众说,没想到地方院团还有如此齐整的阵容。但其实行内人都不难看出,舞台上不是每一位演员都有深厚的功底与造诣,但凝心聚力的气场足以弥补表演功力的缺失。在胡宗琪看来,舞台上没有可能性,每一个细节都是精心和讲究的,每做一部戏,胡宗琪就会完成一整本绘画,这不是随意的排练涂鸦,而是精准地画出了舞台上的每一个调度图。用他的话说,“从开场到谢幕,舞台上没有商量。演员不是不允许有自己的创作,但创作空间很小,让演员在舞台上完全舒服是不可能的,因为舞台上每一个焦点的确定和转移,只有导演最清楚。”
据悉,开始排练时,演员和这样的导演观几乎是对立的,那时剧组常常听到的一句话是,“这和我们以前的表演方式不一样。”正因如此,胡宗琪也直言自己的做法同眼下通行的明星制是一个悖论。“舞台上只要用称职的演员就够了,而且我坚持只有不称职的导演,没有不称职的演员。我的创作观念同明星制是有冲突的,所以我不用明星,要让演戏的人成为明星。”在北京的首场演出,剧组17个演员带着高烧坚持,胡宗琪则在后台一个个向生病的演员鞠躬致敬,这样的做法既是礼数也是仪式。
韵味:四句《人面桃花》老腔似有似无
宗法制背后人性的巨大阴影自开场白嘉轩阴谋换地就已经开始了,舞台上三个多小时的时间赎不了这个原罪,于是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想从道德上挽回,才有了这一曲文明中阴暗的挽歌。既然是挽歌,就少不了声音形象。至今也没有人否认,是北京人艺的《白鹿原》成就了华阴老腔,但在创作陕西人艺《白鹿原》的音乐前,作曲赵晓丹刻意没有去看北京人艺的演出版,也没有着急去看剧本,而是通读了若干遍原著,“读后静下来,渐渐一些细节已经被模糊掉了,但有些冰山一角却依旧矗立在水面之上,而这些也正是我们最不能忘却的意象。”
于是,老腔的使用在剧中不仅不泛滥,甚至很克制,舞台上仅仅用了老腔《人面桃花》中的四句,给人的感觉隐约有老腔滑过,但又似乎听不出来,一如原上的人一个个走了,唯祠堂内魂魄不散。
聚气:演员两年前甚至还在开歌厅、卖面条
认为最应该排《白鹿原》的陕西人艺,不仅没能抢先落地,甚至比北京人艺还晚了10年。作为全国艺术院团中为数不多的职业经理人,陕西人艺院长李宣四年前是从军队自主择业到此,刚来时,剧院账面上仅有13500块钱,“别说排戏,就连吃饭都困难。我们就从小剧场开始做起,由于没有观众,那时的戏根本不叫演出,就是彩排。记得那时文化系统要求‘照镜子’,我们根本无从谈起,就没地方照。演员那会儿出去拍戏是好的,很多人卖茶叶、开面馆,甚至经营歌厅。即使是两年前有了排《白鹿原》的这个动议,那时的剧院还是无编导、无演员、无观众的三无剧院。我们只能全面借力,从全国遴选主创,自身则在转企的基础上进行薪酬改革,慢慢将人心聚齐,才能众志成城共赴《白鹿原》。”
虽然原著的文学地位毋庸置疑,但似乎每一次搬上舞台都如履薄冰,当年北京人艺排演也未能幸免,而今年年初该剧在西安首演后,争议扑面而来,李宣说,“那时,肯定的声音大都来自北京,而否定的力量都在当地,我开始怀疑自己、怀疑团队,甚至怀疑这样的戏剧样式。这个戏走到今天能够演出十多场,真是多亏了观众。”
入骨:一碗回味肝肠的biangbiang(此处的字为图片中的字)面
同北京人艺演员“南腔北调”不挂味儿的陕西话相比,陕西人艺用的是地道的白鹿村方言。刚刚出演完电视剧版《白鹿原》中鹿子霖的何冰在还未走进剧场时便称,“陕西人艺演,这事就对了。”
除此之外,除了“味儿正”,演员更是天生就带着陕西人的那股生冷蹭倔。在同名电影中甚至成为了第一主角的田小娥,在剧中的展现既不回避,又添凄美,北京人艺版中极尽猥琐和阴险的鹿子霖,在陕版中则更多了道貌岸然。剧中处处可见人性的裂变,卑劣无耻与崇德高贵在那个以乡约聚居的人情社会中,都被无形地放大了。蒋瑞征出演的白嘉轩没有大喊大叫,却在不露声色中展示出一族之长的生存与生活智慧,心中永存无论政权更迭,唯有世道民生永续的哲学。此外,参透人生与世事的朱先生,单纯透彻的白灵,洗心革命的黑娃,哪怕是戏份不多的鹿三等人,也都让人过目不忘。一个个原上的人有时虽然说着现在听起来有些可笑的话,但却足以让人跳脱出来回看命运,甚至人生的终极立场。
写历史剧,无非是走进历史或走出历史,而《白鹿原》却做到了先带观众走进白鹿原,最后又走了出来……
感动: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北京的一位著名老画家脚部刚刚做完手术不顾家人反对,坐着轮椅也要来看《白鹿原》,看完老泪纵横,说:“盼了这么久,这才是我心中的白鹿原,这才是我的故乡,我要替陈忠实谢谢你们。”
一位已过预产期的孕妇在老公的搀扶之下走出剧场,说“我是坚持要看完《白鹿原》后再去生宝宝的,我很庆幸这个决定太正确了,这个戏配得上所有的赞美!宝宝很兴奋一直在动,看到这么精彩的戏我想他会迫不及待的来到这个世界的!”
一位从青海飞过来的情侣为了《白鹿原》在北京住了10天连看6场,他们说“这是我们近五年看到的最好的戏,没有之一,真的没看够,我们还打算跟着去天津继续刷戏!”
一个漂亮的女观众看完《白鹿原》,在剧场外与男友深情拥抱十多分钟不撒手,一定要找白嘉轩的扮演者签名留念,她说“我男友是陕西人,虽然我很爱他但我们天天吵架,看完《白鹿原》,我一下子就理解了陕西男人骨子里的仁义和礼数,体会到了他们为什么腰杆子那么直、嘴那么硬,我男朋友太像白嘉轩了,我想我们不会在吵架了,因为我终于读懂他了。”
开场五十分钟了,剧场门口还坐着一排七十多岁的老人家,其中一位老人说:“我家住在大兴,听我们村里的一位老太太说这部戏特别好看,所以我想来看看还有什么便宜票,黄牛的票太贵了买不起,我就一直等着,看看还有没有便宜的票。”
俞白眉
提前好几天自己买陕西人艺版话剧《白鹿原》的票,竟只买到第一排。仰脖子看了三个多小时,乡音句句入耳扎心,酣畅淋漓,相当过瘾。扎实的现实主义笔触,导演手法却并不拘泥,处处见新意,而且,力道准。演员队伍庞大,整齐,能看出人人憋的那股狠劲儿。据说还有几场,非常值得推荐。
马薇薇:
话剧《白鹿原》上半场以史为基,跌宕起伏;下半场以情动人,斧凿刀刻。以一波三折施计换地惊艳开场,朱先生自杀一段处理的尤其巧妙慑人!整场流动的舞美霸气又精致,强对比暗黑处理的灯光令人凝神聚气,百人登台个个飙戏飙出性格,哀婉百转的老腔如诉如泣,谢幕时掌声雷动久久不散,让人为之动容!十年磨一剑,终于等到心中的白鹿原,等到真正的白嘉轩!一场看不够,再刷一场!
刘栋栋:
良心硬广:陕西人艺的《白鹿原》真真是一个民族的秘史,老腔陕韵黄土地,国怨家愁白鹿原。座位恰巧与濮存昕老师相邻,这位北京人艺版中饰演白嘉轩的老戏骨,5分钟的起立鼓掌,也足证良心之作的震撼人心。买张票吧,对得起钱。
鲁健:
陕西人艺版《白鹿原》天桥剧院上演。曾看过王全安的电影版,画面绚烂,激情澎湃,绝对《田寡妇和她的男人们》,本来影像是最能够表达出原著中魔幻现实感的,却因太迎合观众接地气接的一头汆到了地里面。北京人艺版话剧《白鹿原》,据说是林兆华导演坚持用纯陕西话演出的,现场还没有字幕提示,直接的结果就是我作为一个西北人还基本能理顺个剧情,我同去的两个朋友那是一句都听不懂,幕间不停地问我刚才都说了些啥。以至于导演的用心和功力深厚的演员们的表演都被忽略不计了,唯一能记住的就是圪蹴着吃饭时那一嗓子老腔了。相比之下,陕西版的采用陕西话和陕普混搭,还有字幕提示和解释,据说版本还是北京人艺免费提供。当然,用话剧的方式去表达原著如此厚重的五十年变迁三代恩怨的历史难免会有遗珠之憾。但是最重要的是陕西版演出了渭河土地上那一片原汁原味的乡土气,那一片原著当中最让人感动的历经族斗、党争、阶级斗争、个人恩怨情仇、生死大考之后的这片土地不死的灵魂和生命力。倾情推荐,新天桥大剧院还有一天。
任鲁豫:
三个小时的话剧你没觉得累,因为你感受到了主创人员满满的对戏剧的虔诚!导演胡宗琪老爷子,要对您竖起大拇指!这就是功力!
王祥:
[陕西人艺话剧《白鹿原》]剧评还是要客观一些:往往史诗化的一部大戏,很可能存在缺乏细节精雕细琢的问题,而这版陕西人艺的《白鹿原》,很多细节设计都让人眼前一亮,三个半小时,全程高燃值,十几个主要人物,个个刻画得都非常立体生动,在现实主义戏剧里,算是我看过的最好的之一;值得特别提到的,是本剧的音效,从一开始就让观众完全沉浸在了这种略带压抑氛围中,
像被禁锢住了,虐得相当过瘾!最后补充一句:方言的魅力实在太吸引我了!
孔媛媛:
感谢朋友的赠票,昨晚看了场好戏,陕西人艺的《白鹿原》,貌似这才像我心中的那个《白鹿原》。够劲、地道、节制、含蓄,节奏起伏变化强烈,生动,相比之前的话剧版本,故事性强太多。不过最大的赞应该给陕西省宣传部!两会期间在京演出,勇气、自信、水准,再加上满满的尊重艺术的规律和自由空间,强烈推荐!
不上流不下流:
因为实在太喜欢了,所以就又撸了一遍《白鹿原》……这部话剧的重点在下半场,下半场比上半场更有戏。看一遍的时候关注点放在了上半场,看到的是阴谋、算计、叛逆、面子;看第二遍的时候关注点放在了下半场,看到的是爱、宽容、蜕变、尊严…….错过了这部话剧绝对是你的过错。相信我,错不了,俺们乡下人读书少,没你们城里人会玩,还没学会骗人。
梅生:
表演干净,转换流畅,调度高级,舞美微瑕。尤爱朱先生死一场戏。跟小伙伴一致认为是开年以来看滴最好滴一出戏。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