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戏剧电影《哈姆雷特》剧照(资料图) |
新京报讯 一般想到莎士比亚,想象都是非常遥远——他来自遥远的古代及国外。而更遥远的距离来自他的作品普遍被视为经典中的经典,自然就变得深不可测。除了少数学者专家或导演们,大众也许是无法亲近或理解的。其实不然,我的感受:莎士比亚的戏剧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隔了四个世纪,还能那么鲜明而深刻地映照在我们时代上,与我们对话。对,原来他跟我们就是那么的近。
为了让诸位更亲近及欣赏这位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戏剧家,在此写下几点我个人的观察与体会:
1 商业与艺术无明确界限
称莎士比亚为“经典”当然没有错,但也许有些迷惑作用——让我们想不到其实在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的伦敦,莎士比亚的戏剧属于大众娱乐。他的戏大多在公众的剧场里演出,以他自己投资建造的环球剧院(Globe Theatre)为主。观众买票看戏,票价结构就像我们今天在北京演出一样,从低票价的站票到VIP包厢。把莎士比亚视为“经典”,还不如把他视为那个时代的“八点档连续剧”或“电影大片”,因为对当时的观众来说,就是这样。或许你觉得不可思议,如果莎士比亚是大众娱乐,这是何等社会!其百姓的文化涵养到何等境界?
莎士比亚所处的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时代正是一个百花齐放的创意年代。当时的伦敦人才齐备,每天都有很多对手和莎士比亚打对台,各个都精彩!莎士比亚同辈中多的是有才华的剧作家,包含29岁就死亡的马罗(Christopher Marlowe)——许多人猜测如果他没有早逝,成就会超过莎士比亚!同时伦敦也不缺乏经营剧场的奸商,包含与莎士比亚竞争的许多制作人和老板。
在很多戏中,莎士比亚有影射这些不择手段的竞争者,最著名的是在《哈姆雷特》二幕二场中哈姆雷特对剧团团员的演说。所以说,那是一个完整的商业娱乐生态,竞争激烈,每人都想得到观众的青睐和票房。这一点认识很重要,也让我们可以看到,所谓“商业”和“艺术”之间其实没有明确的界限。
环球剧场中的演出是雅俗共赏的,前面提到的便宜站票位于离舞台最近的位置——很惊讶吧。这个位置有点像现在演唱会的摇滚区,观众花一点点钱就可以站在那里。根据当时的记载,这个区的观众还会与演员对呛、喊话,甚至丢番茄,这就是伊丽莎白时代伦敦市民生活的鲜活写照,绝不是很多人想象中,去看一个“经典”需要端庄、正襟危坐,被允许时才鼓掌。理解莎士比亚的大众娱乐面,其实才能开始了解他的伟大。
于是一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含有我们在大众娱乐中寻找的一切元素——精彩的剧情、想不到的惊奇转折、深度的角色刻画、逼真的打斗场面、令人捧腹大笑的喜剧表演、催泪的感情戏,英雄与美人、奸诈的政客、被冤枉的好人、被重用的坏人,人生百态的众生相,应有尽有,包括随处出现的低俗黄色笑话与性暗示。
2 念台词快速有轻重
莎士比亚所使用的语言并不是写实的英文,而是一种特殊的“无韵诗”体(Blank Verse),以所谓的轻重五脚句(Iambic Pentameter)为写作基本单位进行。那就是每一行有十个音节,念诵时原则上是“轻-重-轻-重-”的方式进行。看看《理查三世》著名的开场白为例(我用大写表现重音——需要念快一点才见效):
Now IS the WINter OF our DISconTENT/ Made GLORious SUMmer BY this SUN of YORK
(现在已到我们不满状态的冬天/ 因约克的太阳“儿子”而变成灿烂的夏日)
这样的节奏形成一种快速如歌唱般的韵律,能够充分发挥英文这个语言的特色,展现风情万种的语言变化,尤其是英文中可以不断延长词句来形容一件事情或心情的特色。
莎士比亚的文字在这样一个架构中被发扬到极致。我们应该了解,无韵诗体并不是一个写实的语法,但是在莎士比亚的笔下,演员必须把它当成写实的情绪在表演。所以,虽然是诗,虽然有其与现实疏离的本质,但在表演上,它仍然是贴近生活中的语言与情绪,如同京剧表演一样的道理。
但跟京剧相反的,在正确的诠释之下,无韵诗的表演方式是非常快速的,行云流水的,不给太多时间让观众玩味那其中的语言文字意境。这也就是为什么莎士比亚的作品被改成京剧时会有些障碍,因为戏剧速度的不同,文字与情节展开的速度也不同。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开场独白中,演员说得很清楚:这部戏演出的长度是两小时(the two hours traffic of our stage)。如果不飞速念台词,这部戏很容易可以变成四小时长。从这些最真实的线索,莎士比亚自己的话,我们可以更理解当时的演出情况及意义。
3 平行线的复式结构
结构之奥妙:莎士比亚作品的结构,虽然有精彩的情境转折及高潮,并不完全像现在好莱坞大片的结构方式。真正研究进去,你会发现莎士比亚的编剧方法是一种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的混合体。他经常被归类于文艺复兴时代,但这不完全正确。英国进入文艺复兴远比意大利、法国晚。我们可以推测莎士比亚童年所接触的戏剧绝对不是文艺复兴的戏剧作品,而是更早时代的产物,属于中世纪后期的英国民间演出。
在这些剧种之中,有许多复杂的元素。时间和空间是可以重叠的,人物可以随时穿梭在不同的时空之中,是极为自由也极为复杂的一种结构方式。有如看一幅中世纪的绘画一样,可能在一幅画中有许多不同角度的故事同时在进行。而文艺复兴讲求的是回归希腊罗马时代的单一剧情,这是不同的世界观,不同的艺术观。
文艺复兴意味着秩序、单一;中世纪意味着并置、延伸。这两种体系巧妙地被结合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对我来说,这就是莎士比亚戏剧最精彩独特的一点,让它与众不同,也无法模仿,因为他那么巧妙地解开了“单一”和“复式”如何共存的谜题。
《哈姆雷特》的故事是王子复仇记,但不是一个王子要复仇,是三个王子:哈姆雷特、雷欧提斯和福丁布拉斯,三位青年都必须为自己父亲之死而复仇,形成一种平行线同时前进的复式结构。所以故事的方向就如同文艺复兴所讲求的单一方向为主,但以三条支线走同一个方向的方式进行,有如用架起平行的镜子来相映照。故事在往前走,在行进中累积了故事的进展,在相对映照之中,更是从对比中照出不可思议的戏剧力量。这两者加起来,是一种空前绝后的戏剧形式。加上前面所述的无韵诗体,文字上极致的造诣,创造出莎士比亚这一朵无人相比的灿烂花朵。
“平行线的复式结构”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处处可见:《仲夏夜之梦》故事发生在一个国王的婚礼前夕,两对恋人在爱情上产生复杂的变化,同时,森林中工人们正准备演出一个古代爱情故事。国王与王后、年轻情侣、戏中戏的忠贞爱人,这三部平行进行的剧情,框中有框,形成平行线的镜子相照,让爱情的不可靠性放大到无限倍数。而且,《仲夏夜之梦》的首演居然是在一个贵族的婚礼中,由莎士比亚献上这一部质疑爱情的戏给新人,这是何等先锋而伟大的作为!演出的行为本身又增加了一个框外框。
4 五幕的分幕是误会
再论结构:在莎士比亚的出版剧本中,每一部戏都分成五幕,让人认为莎士比亚戏剧是以五幕结构分幕的。这是一个误会。
事实上,莎士比亚在世的时候,没有允许过任何一个人出版他的剧本,因为当时认为剧本是商业机密,剧本一出版,就无法再演出。虽然如此,在他一生中有许多山寨版剧本出现在市面上(因与后来正式版本有诸多差异,创造了学者无限的争执与研究乐趣),而在他死后,尊敬他的同辈,集结他的三十六个剧本成为《莎士比亚全集》。
其实这些剧本原来都没有标明幕与场,那五幕的区分都是编辑根据当时流行的罗马分法擅自加上去的,让当时人们感觉自己已经“赶上了”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所以看莎士比亚剧本的时候不要被这些数字所欺骗。举一个例子:莎士比亚晚期作品《冬天的故事》很明显就是两幕结构,一前一后。但是非要套在五幕的数字游戏中,特别别扭与变形。
5 表演带动观众幻想
表演方式:环球剧场的舞台形态更像中国京剧的舞台,而不像欧洲后来发展的镜框式舞台。舞台伸到观众席中间,观众在三面。并没有复杂的吊杆系统或舞台机械。一切就靠表演及演员的功力来勾出观众的幻想。可以说这是一种非写实的表演方式。但事实上,每一位莎剧演员必须活在写实的情境及情感之中,然后把观众带入他复杂的故事中。《亨利五世》的序场很生动地请求观众运用想象力看戏,充分说明了当时演出的美学建立在非写实的舞台表演。就像京剧舞台一样,基本上是一个空台,也无意模拟现实生活:
Think when we talk of horses, that you see them/ Printing their proud hoofs i' the receiving earth/ For 'tis your thoughts that now must deck our kings/ Carry them here and there; jumping o'er times/ Turning the accomplishment of many years /Into an hour glass...
(请用你的想象力,当我们说到马,你真的看到它们/在受力的大地上印上骄傲的脚印 /因为要靠你的想象力才能让我们的国王们穿好衣服 /使他们四处旅行;跨越时代/将多年成就化成沙漏……)
6 戏剧目的>文学性
莎士比亚的作品是戏,不是文学。准确地说,莎士比亚写戏的目的是为了演出而不是为了阅读。从戏剧的观点切入去了解莎士比亚,会有不同的收获与理解。我自己是在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念博士时开始研究莎士比亚,深深地体会到文学系和戏剧系对于莎士比亚在理解上的差异。
有一次我在研究莎士比亚剧中丑角的角色变化时,看到一篇学者从文学角度分析的文章,说莎士比亚剧中的丑角随着莎士比亚年龄的增长,哲学思想的成熟,而改变。所以比起早期喜剧剧中的丑角,晚期如《李尔王》中的丑角删除了所有的杂耍取闹,增加了哲学性。我觉得写得很有道理。
后来从剧场实务的角度研究,发现莎士比亚剧团大约在排演《皆大欢喜》时,把以前演小丑的演员解雇了。原来的丑角是一位擅长杂耍特技的肢体型演员,后来换的演员罗伯特·阿尔敏(Robert Armin)比较擅长语言。我自己编剧,最了解,换一个演员就换一种写法。原来这个谜,用最务实的方式就这么简单解开了。
对我来说,要从事戏剧这个行业,必须熟知莎士比亚,他不只是一代宗师,他是全时代宗师。他剧中所描写的人性与人生,深刻到无可挑剔的地步。要学习戏剧,要看莎士比亚;要学习人生,也要看莎士比亚。而他样式之多,从喜剧到悲剧到历史剧,到晚期难以归类的浪漫剧,像是一个戏剧的大宇宙,也是人生的大宇宙,人性的大世界。我们多么庆幸,莎士比亚的所有剧本都流传下来了。如同他自己在第十八号十四行诗中所写的:
你的永恒之夏不会褪色;你不会失去你的俊美的仪容;死神不能夸说你在他的阴影里面走着,如果你在这不朽的诗句里获得了永生;只要人们能呼吸,眼睛能看东西,此诗就会不朽,使你永久生存下去。(梁实秋译)
(注:标题为编者所加)
票务代理:永乐票务
订票电话:4006-228-228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