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都大亨》剧照 |
结束了前不久在北京的展演,湖南省永兴县花鼓戏演艺中心的演员们刚刚回到家便听说了一个好消息:他们的现代花鼓戏《银都大亨》荣获了第九届全国戏剧文化奖16个奖项,包括优秀剧目奖(最高奖),另获编剧、导演、舞美、音乐设计、一号女主演5个金奖,4个主要配角获银奖,及4个组织奖、1个出品人奖、1个制作奖。这对于一个县级剧团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鼓舞,同时,也是其多年来坚持在基层演出、为基层创作的收获。
融入乡土的剧本创作
湖南省永兴县被称为中国银都,有200多年冶炼白银的历史。在创造了经济收益的同时,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实现可持续发展,这里的许多家族企业也面临着治理环境污染和改进管理模式的问题。《银都大亨》正是以这样的现实情况为蓝本,以喜剧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家族企业在对外招聘人才过程中发生的啼笑皆非而又引人深思的故事:裕华冶炼厂厂长姚前书张榜对外招聘人才,从村里走出的环境学研究生小梅得到了他的赏识,被聘为总经理。谁料,这一决定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姚前书被小梅和在厂里任职的老婆、儿女、七大姑八大姨之间的矛盾搞得焦头烂额……
经过两年的创作排演,该剧甫一登台便吸引了广大观众。贴近生活的现实题材、浓郁的乡土气息、诙谐幽默的对白和明快优美的唱腔,这些因素让《银都大亨》成了当地名剧。在北京长安大戏院的演出中,方言并没有成为障碍,反而,观众借助字幕被当地方言中的俏皮话和花鼓戏中诙谐的表演方式逗得笑声不断。
第八代传人与老师同台演出
《银都大亨》讲述的是可持续发展的主题,作为一个由县级剧团转企改制而来的演艺企业,湖南省永兴县花鼓戏演艺中心也在思考着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思考着如何让古老的地方戏曲保有青春活力。
该剧的主演曹祚嘉是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衡州流派永兴花鼓戏的代表性传承人。今年60多岁的他已经培养了50多名学生,而在剧中担任女一号的青年演员胡莎已经是他的第八代学生。“我14岁进剧团,一辈子都在这里工作,对剧团有着深厚感情。虽然我现在已经退休了,但是我一直把参加团里的演出,为团里培养学生、传承艺术当做自己的义务。”曹祚嘉说。
和老师一样,二十出头的胡莎也是14岁进团,由于多才多艺、基本功扎实、嗓音圆润甜美,在剧中担纲了女主角。当问及有没有想过去大剧团或者拍影视剧,她说:“可能每个人的追求是不一样的。我是剧院培养起来的演员,我喜欢这里,喜欢花鼓戏。”
在北京长安大戏院的第九届全国戏剧文化奖优秀剧目展演结束后,永兴县花鼓戏演艺中心主任刘生云穿着戏服,满头大汗地和演员们一起走下台。在剧中,他扮演的只是众多村民中的一个。“我们中心只有三十来人,一个人干几个人的活是常事,我经常在演出中跑龙套。”他说,“但是我们的主要演员是不断换代的,这几年由这一代演员撑场,过几年,更年轻的演员又成长起来了,就要给他们机会。因为我们需要培养自己的人才,才能扛下这种创作、演出的任务。就像这次排演《银都大亨》,除了导演是外请的,其他从主演、配角到灯光、服装,全部是我们自己人。”
每年200多场的下乡演出
据湖南省永兴县文广新局局长张洪友介绍,早在2011年,永兴县花鼓戏演艺中心创排的小戏《算不清的账》便入选全国戏剧文化奖。“花鼓戏在我们当地有比较深厚的群众基础,演艺中心现在整理、移植和新创的大小型剧目共160多出,每年下基层演出200多场,同时还积极创作现代新戏。”
常年在基层演出,演艺中心与当地民众也结下了深厚情谊。2013年7月,《银都大亨》在永兴县边远山区演出时,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由儿孙抬着冒雨走了20多里路专程赶到现场观看;巡演时,偶有演员生病,村医疗站都会主动免费治疗;演出结束后,村民们总是主动帮着搬运演出用品……
“对于基层演出单位来说,下乡演出是我们的根本,也是创作的源泉,这跟作品和人才一样,都是我们持续发展的保证。”刘生云说。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翟 群)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