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逸夫楼群 |
合肥工业大学逸夫楼 |
京华时报讯 邵逸夫去世后,微博上流传一幅图片,有网友用地图搜索了邵逸夫捐建的“逸夫楼”,密密麻麻呈现出来很是壮观。虽然网友给出的建楼数字与真实数字有出入,但网友还是感动于邵逸夫对教育、公益事业的热心。
有网友开玩笑说,地图上搜索出的“逸夫楼”,其密集程度堪比公路收费站。据公开报道显示,截至2012年,邵逸夫共捐赠内地教育47.5亿港币(人民币近40亿),捐建项目总数超6000个。这两个数字,随着他的去世被不断放大,这不仅是对邵逸夫身后名的一种追念,更是公众对教育事业所存在的教育投入偏低、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等问题的反思。
社交媒体上,有人正在发起一项活动,号召大家随手拍,把身边的“逸夫楼”照片上传到网上。如若成规模,那么如此众多的“逸夫楼”出现于网上,将是一副别样辉煌的景象。邵逸夫先生虽然去世了,但他捐建的教学楼却会长久地留下来,这和古今教育家、慈善家所推崇的“栽下百年树,荫庇后来人”理念是完全一致的。
邵逸夫重视教育令人感动的地方在于坚持。他向内地捐资助学、捐建教学楼的行为源自1985年,近30年来一直没有停止。能把一项慈善事业坚持30年不变,除了要有大笔的资金投入支撑,更需要对这项事业有透彻的理解与认识。他很少在公开场合谈慈善,但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相信人类的伟大在于追求、研究、传授学问,造福人类”。而唯有教育,能全部体现邵逸夫对“人类的伟大”的认知。
除邵逸夫外,香港富商如李嘉诚、霍英东等,都对内地教育给予过巨额捐助,尤其是在上世纪90年代前后,有过一阵子热潮,那时候人们热衷谈论他们的义举。从某种程度上说,邵逸夫们是内地现代化教育的助推者和启蒙者,他们帮助人们对教育的根本和教育的未来有了更深刻和更长远的理解。
乘凉不忘栽树人,喝水不忘挖井人,人们对邵逸夫表达的不仅仅是感谢,更是藏在感谢背后一种深深的敬意。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