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音乐金钟奖 |
11月26日,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在广东省广州大剧院闭幕,367名选手经过8天43场的激烈角逐,最终在声乐(美声、民族)、钢琴、钢琴与弦乐重奏4项比赛中,共有6位选手获得金奖,12位获银奖,19位获铜奖。同时,胡松华、于润洋、冯文慈、何占豪、李重光、谭冰若6位艺术家获得终身成就奖。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徐沛东这样点评此次比赛:钢琴与弦乐组代表了目前国内合奏训练的最高水平;美声组实力较强,尤其是男选手的表现突出,标志着国内美声教学的进步;民族组男选手增多,令人眼前一亮,但民族曲目创作和演唱理念仍须创新和突破;钢琴组是业内一次专业水平的大检阅,表现比较平稳。
钢琴与弦乐组
要像煲汤一样熬出默契
本届金钟奖首次设置了钢琴与弦乐重奏的比赛,而这一项目也被众多评委称为“最精彩”“最具技术含量”的比赛。
“我在4个国际比赛担任评委,当国外的同行知道我们举办钢琴与弦乐重奏比赛的时候,都竖起了大拇指。”钢琴与弦乐组评委、小提琴家俞丽拿说,重奏的学习和演奏对她的独奏和教学都有着很大帮助。
钢琴与弦乐组评委会主任、指挥家谭利华把钢琴与弦乐重奏比喻成一个缩小的乐队。“钢琴和弦乐重奏比单纯的弦乐重奏还要难,但是这种默契配合的训练必须要发展。如果一个乐手的重奏技术好,就能很快在乐团进入工作状态。以前我们的音乐学院对这方面的重视不够,但是通过这次比赛来看,已经有所改观。”
谭利华说,虽然是第一次设立钢琴与弦乐重奏比赛,但选手的起点不低,水平都不错,这是评委们十分惊喜的地方。但他也告诫选手,在重奏中,钢琴既不是伴奏也不是协奏,而是组合中的一分子,希望选手在今后的演奏中能把握好钢琴与弦乐的平衡。
钢琴与弦乐组评委会主任、指挥家张国勇希望选手之间要像广东人煲汤一样,慢慢熬出默契。“组合成员之间的交流很重要。这种交流并不是在舞台上大家表情交流这样一种粗浅的表现,而是一种心灵的沟通。合作时间长了,一个眼神就能心领神会。”
声乐组
复赛只唱一首中国歌
112名美声唱法选手、110名民族唱法选手进入复赛,这无疑让声乐组成为本届金钟奖最为庞大的阵容。经过组委会的认真研究和反复论证,声乐组在复赛环节采取“一曲定输赢”的赛制——选手须唱中国作品,而且只有一次机会,分高则入围,分低则淘汰。
徐沛东说,要求唱中国作品,是为了鼓励选手在“会唱中国歌、唱好中国歌、爱唱中国歌”上下功夫,相对西洋作品的版本众多、可模仿性强,中国作品更具技巧和表现力上的挑战性,更能考验选手的真正实力。
美声组评委会主任、男高音歌唱家廖昌永说,这次设定的中国作品曲目大部分是2005年甚至是2009年以后的作品,可模仿性小,更能考察选手的原创性和个性,比赛难度变大了,但也会促使选手对中国作品的演唱加强重视和训练。
但这样的赛制改变,也让好作品缺乏这一顽疾更加凸显出来。在美声组的比赛现场,甚至出现了连续6位选手选择演唱曲目《大江东去》的场景。对此,徐沛东以歌曲创作的“含量”小,做了回应。“我们的歌曲创作数量并不少,但是创作与演唱是脱节的,有些歌曲并不适合比赛。我们也希望通过比赛找到一些合适的歌曲。金钟奖一直都是在不断发现问题中调整与完善。”
声乐组比赛的另一大亮点是参赛选手实力强劲。徐沛东将这个组别的比赛总结为“三多”:参赛选手多,尤其年轻的新面孔多;与以往选手集中于各大院校、院团有所不同,各省市、基层选手增多;男选手增多,尤其民族组,改变了过去“阴盛阳衰”的局面。
钢琴组
以“肖邦夜曲”测试音乐语言
虽然钢琴组的比赛在评委们看来“中规中矩”“稳扎稳打”,但其在保持高水准的基础上也有所创新——在复赛必选曲目中增加了“肖邦夜曲”系列。
钢琴组评委、钢琴家石叔诚说,“肖邦夜曲”系列的增加,给选手们出了一个难题,但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导向,改变了过去国内钢琴教学对手指技术偏重的方向,更注重音乐内涵的表现。“‘肖邦夜曲’展现的是钢琴最本质的音色,要求演奏者表现出内心的感受,决定了选手无法只靠炫技获得比赛的成功。选择这样的曲目对中国选手技术强但在钢琴发音、音乐理解上欠缺的现状能够有所改善。”
进社区
“金钟”还要接地气
在紧张比赛的同时,本届金钟奖推出了一系列“金钟进社区”的惠民活动,让群众在家门口即可享受到金钟奖的成果。而相对于往届的“名家唱金钟”等音乐会形式,进社区的方式更为“接地气”。
在金钟奖开赛的第二天,选手和艺术家们到广州一个老社区进行艺术交流普及活动,社区里的合唱、独唱、小提琴演奏项目的蓬勃发展让艺术家们感触颇深。“这个社区很古老也很狭小,却很干净很温馨,音乐文化开展得很红火,这是金钟奖为广州市民带来的音乐生活的变化,也是广州人的实惠。”徐沛东说,金钟奖落户广州10年,得到了广州市民的大力支持,要回馈给民众,让市民感受到一种文化充实感,这也是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一个调整。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 刘 淼)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