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蒂拉》(资料图) |
继北京国际音乐节以瓦格纳最后一部作品的中国首演先声夺人后,上海大剧院以一部威尔第早期歌剧的中国首演应声以对,也是为2013年歌剧纪念市场收官。
《阿蒂拉》和《伦巴第人》《圣女贞德》及《纳布科》一样,属于威尔第早期宣扬政治主张的歌剧。虽然它们的受欢迎程度后来被《游吟诗人》《弄臣》《茶花女》所取代,但指挥家朱利尼1951年在威尼斯再度上演《阿蒂拉》让此剧重新进入大众视野。决定性的一击来自1990年在科文特花园轰动性的首演,由爱德华·唐恩斯指挥的《阿蒂拉》与1993年首演的《斯蒂菲利奥》直接掀起英国皇家歌剧院为期7年上演威尔第全部28部歌剧的宏伟计划。虽然后来半途而废,但却催生了理查·艾尔爵士导演的不朽的《茶花女》,于1999年与2013年两次被引入中国舞台。这也算是《阿蒂拉》旋风的余波。
此次《阿蒂拉》由上海大剧院与布达佩斯大艺术宫联合制作。中国首演分享了大艺术宫总经理乔巴·卡尔导演的制作和A组男低音普雷斯蒂亚,其余演职员均为单独邀请。乔巴·卡尔的制作简洁明快,高效直白,四个出场口让舞台十分活跃热闹,简单的舞美在第二幕点到为止。
老江湖丹尼尔·奥伦三下五除二地把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收拾得干干净净,再次证明这支乐团在乐池里演奏意大利歌剧的强悍地位。在奥伦指挥下,乐团为演唱气口的预留、戏剧性的铺陈和节奏的变化都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恰到好处的驱动力和紧张感弥补了剧情的狗血。
在11月9日的第三场演出,B组演员留给我深刻印象。奇拉·罗伯斯演唱的奥达贝拉和法比奥·萨多利演唱的弗雷斯托虽然在剧中属于典型的没脑子角色,两人却以出彩的演唱和表演抢走不少戏份,让相对中规中矩的饰演阿蒂拉的男低音塔格里亚维尼逊色不少。这也说明残酷的一面,当男女高低音即使处于同一量级,男女高音因为音域的天然优势更易出彩。我去年在澳门安于游乐,不小心错过了罗伯斯的《托斯卡》。首次听来,她和萨多利声音的穿透力和威尔第口味的纯正为今年国内歌剧舞台之少见。
虽然是早期歌剧,并无抓人的保留咏叹调或旋律流传,但威尔第在第三幕写就了相当经典的重唱。竖琴伴奏下的是爱恋二人组与艾奇奥的三重唱,紧接着更为出彩的四重唱,为日后《弄臣》第三幕不朽的四重唱作了预设。当男主角应声死于刀下,大幕迅速拉起。塔格里亚维尼那时突然发现自己躺在幕外,神勇地往舞台内侧滚了两圈,消失在幕布间。我顿时为他的机灵所倾倒。
《阿蒂拉》在填补威尔第的中国演出史方面意义深远。又因为是冷门剧目,还承担起上海大剧院2013-2014音乐季开幕重任,表达了联合制作方和主办方的果敢坚毅,勇于挑战市场空白。这场演出让我想起国家大剧院甫建成后上演的拉罗冷门歌剧《伊斯国王》。他们都会在骨灰级歌剧迷的心目中占据无可替代的宝贵位置。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