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建安轶事》卢 旭 摄 |
豫剧《天山人家》 卢毅然 摄 |
“十艺节”入围第十四届文华奖优秀剧目评奖的87部作品中,在剧目数量和规模上都远超前几届。戏曲类44台剧目安排在济南、德州、泰安、淄博、潍坊等分会场演出,共涉及27个剧种,除京剧、昆曲、秦腔、越剧等传统大剧种之外,还包括五音戏、平调落子、锡剧、汉剧等地方剧种。这些作品中包括戏曲现代戏24台、历史剧及古代剧12台、整理改编传统剧目8台,体现出传统戏、新编历史剧、现代戏“三并举”。
各地方戏曲特点鲜明,精彩纷呈,把最好的状态留在了“十艺节”的舞台上,令观众大呼过瘾。不一样的曲牌、不一样的唱腔,可谓千姿百态、各有千秋。参评剧目大体上代表了目前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 展示了近年戏曲艺术的新收获。
深度挖掘现实题材,成为本届艺术节的亮点。戏曲作为具有深厚传统的民族艺术, 与底层民众有着最广泛的联系。反映现实生活,满足民众需求是艺术家的职责。一段时间以来, 戏曲界有识之士在利用戏曲形式反映现实生活上, 迈开了坚实的步子,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秦腔《西京故事》、吕剧《百姓书记》、沪剧《挑山女人》、二人台《花落花开》、吉剧《鹿乡女人》、豫剧《天山人家》等一批成功的剧目, 在揭示生活的深刻性、艺术的完整性、戏曲手段的和谐性等方面均达到可喜的高度, 标志着戏曲现代戏已走向成熟。但某些剧目在剧本创作上多多少少仍受戏曲本身的局限性影响,在现代性和戏曲的结合中有时略显生硬,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如何将传统唱腔做派与当下题材背景结合得更紧密,是地方戏曲工作者接下来需完善的工作。
此次参演的不少剧目都是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或是新编历史戏。中国戏曲有着深厚的优良传统。思想层面上的惩恶扬善、论是说非、张扬正义、鞭挞恶丑,艺术表现上的虚拟、假定、夸张、变形等多种手段的巧妙运用, 两者融汇构成了中国民族戏曲的美学体系。各戏曲剧种的艺术积累、传统负载虽有不同, 但都有各自的艺术财富。京剧《项羽》、《建安轶事》和昆曲《红楼梦》、《牡丹亭》,汉剧《宇宙锋》、五音戏《云翠仙》、评剧《赵锦棠》等优秀的传统题材剧目,均可谓上佳之作,尤其是在对传统戏曲改编的环节,遵从各剧种的艺术规律, 按艺术需要, 作大胆的增删, 以求集中、突出、鲜明、更本质地展示原著精髓。各地方院团励精图治, 推出的舞台精品, 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然而,在采访中,我们也看到一些仍值得关注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许多地方院团的当家演员都已经是50岁上下的剧团一把手,一方面要处理繁杂的行政事务,一方面还需要在舞台上摸爬滚打, 这一点凸显出戏曲年轻人才紧张的问题。此外,由于体制等种种原因所限,一些优秀的地方戏曲苗子无法进入专业剧团,师资匮乏也是问题之一。
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在“十艺节”的舞台上感受到的是群众对于戏曲艺术的热爱和对丰富文化生活的渴盼。许多演出场次一票难求,谢幕后观众久久不肯离去,演出中雷鸣般的掌声和叫好声……都说明地方戏曲的群众基础依然很好,并且老百姓也愿意走进剧场来看戏。这不仅给了戏曲工作者极大的鼓舞,同时也是一种鞭策,相信还会有更多的戏曲工作者,为保持戏曲曲种的多样化和活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创作和排演更优秀的作品。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胡克非)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