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项羽》 |
楚汉相争的历史故事,2000多年来代代流传。出身高贵、气质高雅的项羽,为什么会败在出身低微、一股二流子气的刘邦手中呢?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我认为最基本的有两条:一是项羽从心底里看不起刘邦,认为刘邦成不了气候。由于他过于自信导致轻敌,以致铸成大错。二是项羽出身贵族,他带领的八千江东子弟中有很多是贵族出身。楚军的领导权主要掌握在江东贵族手中,各级指挥官也多由江东贵族担任。像韩信这样出身卑微的人,即使有才能也得不到重用。没有人才就丧失了根本,项羽后来基本上成了孤家寡人。而汉军的三军统帅正是项羽弃而不用的韩信。楚军大势已失,项羽在乌江边自杀身亡,结束了四年多来楚汉相争的血雨腥风局面。
济南市京剧院创作演出的京剧《项羽》(编剧咏之,导演张平,主演孟广禄、李洁等),是根据楚汉之争创作的历史剧,故事完整,矛盾尖锐,人物鲜明,其思想指向发人深省。该剧深刻地刻画和揭示了项羽的悲剧命运,概括地说主要有六点。一、失去人心,亦失去诸侯之心。秦始皇之孙、秦二世之子子婴,在楚汉相争的疾风暴雨中,任人摆布,毫无实权,只是个象征和摆设,项羽意气用事,杀了子婴,尽失秦人之心。又杀义帝楚怀王,失去了十八路诸侯的人心,而且这些诸侯还以项羽“弑君”为口实借机反叛,使形势更加复杂。二、高傲自信,不听范增一再劝诫忠告。“鸿门宴”不杀刘邦(剧中交代);大肆焚烧阿房宫,搞得长安城内人心惶惶;分封诸侯,这些诸侯王在领地各行其是,并不听项羽的指挥,例如韩王成私通刘邦,反而给刘邦提供了坐大的机会。三、贵族思维,使他对上层宽仁,对百姓残暴。项羽在两军阵前,刘邦坚守不出战,以消磨楚军锐气;范增劝他杀死刘邦的父妻,以激其出战,但项羽认为杀刘邦老父妻子“恐污我声名”,因此罢手。然而,在项羽攻破齐国后,竟坑杀齐国降卒,并将齐国老弱妇女流放北海,任其“自生自灭”。战争说来说去是争夺人心,项羽打输了。四、人才流失严重。韩信、张良先后投奔刘邦,项羽违背了“人不能为我所用,必使不为人所用”的原则。假如张良和韩信得到项羽的重用,再加上范增,刘邦何愁不灭?当然,历史没有假如。五、刘邦帮助项羽犯错误。刘邦不杀子婴,“尽得秦人拥戴”,而刘邦把子婴的生死推给项羽,项羽竟杀之;项羽火烧阿房宫,范增痛心疾首,刘邦却叫好:“上将军英明!”由此两项,秦人憎恨项羽。六、虞姬帮助项羽犯错误。虞姬很善良,她是一个和平主义者,反对战争,主张与刘邦议和,使项羽再次失去打败刘邦的机会。于是,范增痛斥项羽“竖子不可为谋”,愤然离去,使项羽成了孤家寡人。
我观此戏有几个特点:一、楚汉相争中项羽的失败,主要是他战略上的屡犯错误,而不是着眼于刘邦的谋划对项羽造成的打击,乃是祸起于自身,这样就较为深刻地揭示了项羽的悲剧成因。二、过去这类题材的剧目中,虞姬是个善良多情的女子,并不过问政治,而本剧则表现了她直接参“政事”,造成项羽错失击败刘邦的良机。三、项羽很想回江东,但需在大功告成之后衣锦还乡。范增在乌江边劝他重回江东召集人马以待东山再起,但项羽率领的江东八千子弟“俱已丧尽”,他孤身一人“无颜见江东父老”,范增再三哀求项羽,项羽亦哀求范增:“你成全了我吧!”项羽抱着必死的决心,在自刎前发出“此乃天亡我楚,非项羽不能战也”的呼喊,这位叱咤风云的英雄到死也不明白他败亡的真正原因。四、本剧保留了梅派传统京剧《霸王别姬》一折,因为这个单出戏实在精彩而深入人心,不会造成观众审美心理的失落和不满足,而保留下来又与历史无矛盾,反而增强了英雄末路的氛围。五、孟广禄饰演的项羽稳重、内敛,符合大英雄的气概。李洁饰演的虞姬情感突出,尤其与霸王生死离别前的“舞剑”更是精彩。
总之,京剧《项羽》是一出以严肃态度创作的历史剧,项羽所犯错误的教训,对今天仍有很多警示作用。他的处变不惊的气魄,也值得今天借鉴。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薛若琳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