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狄浦斯城》充满了偏执狂一样的力量,会吓坏观众。事实上,它真不是一部讨好的作品,它剔除了温情和忧伤,咄咄逼人、强硬粗暴,且挑衅观众。
俄狄浦斯王身着灰裙,头戴瓦楞纸做的王冠,目光顽固又决绝地看着远方,不容侵犯地说,“我要知道凶手是谁”。这就是2013年国家艺术院团演出季特邀项目,柏林德意志剧院的《俄狄浦斯城》。这座城市即是古希腊城邦忒拜。
俄狄浦斯王的声音是生硬不容侵犯的,这种情绪好似瘟疫,也传染给忒拜的其他人。这样的处理方式让《俄狄浦斯城》充满了偏执狂一样的力量,我担心它会吓坏观众。事实上,它真不是一部讨好的作品,它剔除了温情和忧伤,咄咄逼人、强硬粗暴,且挑衅观众。
导演斯蒂芬·基密西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讨论德国乃至欧洲政治生活中的权力、民主、暴力”, “因为在过去的几年中金融危机导致德国社会的分化,戏剧必须介入其中”。
所以作品第一部分即通过俄狄浦斯王对自己身份的追问,提出“当今欧洲政治中的真相是什么”。这种追问导致了悲剧降临,原本属于俄狄浦斯王的命运悲剧被演变成为追问悲剧,因为真相的背后是违背人伦的弑父娶母。第二部分通过俄狄浦斯王的儿子厄忒俄克勒斯因贪慕权力,未能履行与弟弟波吕尼刻斯轮流执政的协议而导致两人的死亡,来探讨欧洲民主的形式。第三部分则因安提戈涅违背新国王克瑞翁的法律而被处死,展示国家法制与社会伦理的矛盾。
在这样的戏剧视野下将古希腊戏剧家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和埃斯库罗斯的《俄狄浦斯王》《七将攻忒拜》《腓尼基的妇女》和《安提戈涅》融合在一起是一个出色的想法。但如果简单地在这个框架下注视《俄狄浦斯城》,你就会发现它太局促了,人物变成了阐释政治理念的一个个符号。这样的处理让作品更加集中、人物更加简单、对抗更加猛烈,也让其充满了争议。因为这里有过度阐释的危险。
但是,如果我们暂且抛弃导演的想法,你会发现有一个出色的人物站在我们的面前。这个人既不是俄狄浦斯王也不是安提戈涅,而是克瑞翁。
克瑞翁是俄狄浦斯王的内弟,由女演员苏珊娜·沃尔夫反串演出。这样的处理既大胆又反映了当今世界女性参与政治的现状。虽然克瑞翁一开始只是俄狄浦斯王的谋士,但在经历了俄狄浦斯王毁灭、两位少王相残死去之后,克瑞翁站在了权力的最高峰。他的人生早期虽然距离权力非常之近,但保持了一段距离,这让他能够看清社会,但获得了至高的权力之后,克瑞翁变了,他变成了一个跟俄狄浦斯王一样的人,顽固、偏执、不容置疑。对权力的态度让他站到了城邦以及人民的对立面,甚至害死了自己的儿子海蒙。这个过程通过苏珊娜·沃尔夫的表演,变得可信又具有说服力。如此一个俄狄浦斯王的命运悲剧已经让渡给了克瑞翁的人生悲剧。
人并非一生下来就拥有了左右一切的权力,偶然获得也好,苦苦追求也好,都应该适当地保持清醒的头脑。你看克瑞翁,他一旦像俄狄浦斯王、厄忒俄克勒斯、波吕尼刻斯、安提戈涅一样丧失了和解的能力,偏执到底,最后必然是鱼死网破的灾难——家族毁灭、政体崩溃。
我喜欢《俄狄浦斯城》,它仿佛是那个从后台一直冲向观众的海啸般的舞台,裹挟一切,气势汹汹,它代表了一种不妥协的戏剧气质,顽强地注目社会,甚至不惜冒犯观众。这样的剧目太少了。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