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多世纪以来,波士顿交响乐团、芝加哥交响乐团、克里夫兰交响乐团、纽约爱乐乐团、费城交响乐团“五大交响乐团”, 一直充当着美国乐团演奏水准的“黄金标尺”。
然而,时过境迁,近日,《纽约时报》刊登了资深乐评人詹姆斯-奥伊斯特雷赫的文章《美国五大乐团排名依据不再》,将业界关注的目光定格在了美国乐团“五大”排名。詹姆斯-奥伊斯特雷赫认为,“五大交响乐团”的排名是当时“二战”之后美国音乐文化方面所出现的特有现象。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五大交响乐团”的排名既不客观也不公正,其排名依据早已不再。
其实,不光是在美国,在中国,此前也有媒体对国内的几大交响乐团进行排名,让名次成为衡量乐团水准的标尺。每每这些乐团排名发布时,都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讨论和争议。虽然颇受质疑和争议,但不得不承认,目前,给乐团排名似乎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从传统意义上说,所谓排名,必须基于一套统一的指标体系。比如,对于当今乐团排名的划定,很多是根据乐团的年度预算、巡演场次、广播电视转播的受众以及音乐家的规格和数量等。因此,乐团排名的初衷是给受众提供一个直观的评估。对于那些排名方法认可度较高、影响较大的乐团排名,业界普遍都会比较关注,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乐团的声誉和形象,进而对乐团提升知名度、吸引观众及国内、国际合作方面等都会产生影响。
可是,量化的结果不代表质的内涵。不可否认,传统意义上的排名对于乐团的多样化、形成特色都会有潜在的不利影响。同时,排名动机是否正当、排名指标体系设计是否合理、排名使用数据是否可靠、排名结果是否得到正确解读等都是值得思考的地方。因此,可以断言,如果这种排名概念得以继续并扩大,势必会对当今乐团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众所周知,乐团的品质才是真正吸引音乐家、指挥家和观众的关键所在。如果将眼光仅仅局限在排名而非品质上,那乐团的发展一定会受到影响。衡量一个乐团,不仅是看每年有多少演出、上座率如何、舆论反映怎样,更重要的是要看他们的传统、他们业已形成的特色,以及他们反响较好的作品,而不是以是否进入“五大”或“十大”的所谓排名为标准。
在欧美的乐团中,柏林爱乐乐团擅长演奏德奥作品,尤能体现雄壮宽广的效果;维也纳爱乐乐团的曲目涉猎面广,经常表演歌剧、室内乐、交响乐,风格细腻;而提起辉煌的音响和多彩的音色,就让人想起被誉为“费城音响”的费城交响乐团。可以说,每个知名的乐团均有各自不同的特色、风格,打造了自己的乐团品牌。
而对于国内乐团而言,悠久的华夏历史和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积淀是其最大的依赖,可以从中汲取营养。不管是在曲目创作、乐器选用上,都应该运用这些“中国元素”,发出“中国声音”。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只有这样,国内乐团在世界舞台上才会更有竞争力,在起源于西方的交响乐舞台上才会有一席之地。
因此,再响亮的排名对于乐团来说,也只是名誉上的肯定,千万不能为了追求排名迷失自己,要有自己的战略,更不能为了排名而丢失本身的特色。试想,如果一个乐团丧失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要排名还有什么意义呢?
用曾在英国《留声机》杂志评选的“十大交响乐团”中排名世界第一的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团长扬·哈斯的话说:“其实,乐团之间很难说谁的水平更高,只是在适应不同的音乐厅环境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擅长的曲目和演奏状态,这样才能以具有独特个性的声音,站立在世界交响乐舞台上。”
(来源:中国文化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