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2:我未必是中国最好的编剧
——但我是最会讲故事的人,和成功的商人
不管外界如何争议,于正是成功的。且不说收视率,“于正编剧”这四个字,大家一听就能分辨出特点,于正也乐于以此发展自己的一套美学,尽管未必能获得多少赞誉声。
于正的两个身份是编剧和制作人。他自豪地说,“我未必是中国最好的编剧,但我是最会讲故事的人。我是成功的制作人。”
A:编剧于正——
① 靠激情创作,有了写作才有自信
尽管写的多为男女之间的三角恋言情故事,编剧手段亦会受到质疑,但写作仍然是于正最自信的事,这甚至是他的立足之本——“写作让我有安全感,我是属于靠激情写作的人,有灵感必须一口气写完。只要写出剧本,我就感觉自信回来了。”
于正解释说,“我觉得我的生活乏善可陈,非常平淡。每天过的都是重复的日子。我唯一可以变的是,荧幕里放出的那些故事。所以我写作的时候很嗨,是手舞足蹈的。我是完全进入那个世界,人物穿什么衣服,房子是什么样,这些画面当时就想好了。” 别笑,于正说这话时是认真的。
他在横店的生活就像每天上下班,很有规律:七八点钟起床,然后看小说,下午写小说到六七点钟。晚上看当天拍好的剧,没问题就松口气,睡觉。但这些开机后的日子是很贫乏无味的——“我经常有忧郁症的感觉,半夜两三点写剧本时,会非常痛苦,我会奇怪,我为什么要在这方寸之地待着,我为什么那么痛苦。我也可以享受很多啊,要是人死了钱没花完怎么办? ”
② 否认“抄袭”——那是文学的传承和发展
采访中于正孜孜不倦地讲着,他的这部戏加入悬疑,那部戏融入了时尚,每部戏都有突破,不会让观众有审美疲劳。只是确实会让人感觉,于正的戏虽然好看,但并不深刻,难免让听者神游。
几乎所有采访于正的记者都要问一遍“抄袭”,他说得最多的是“借鉴”和“致敬”。今天,于正同样拿林语堂的《京华烟云》打比方,“这不就是另一部《红楼梦》吗?文学就是这样传承和的发展的。”说罢他又加了一句,“《金枝欲孽》和《甄嬛传》说的也不就是一码事吗?”
于正也不满网友的挑错和吐槽,“为啥要关注剧里有个火龙果这样细枝末节的东西,你领会精神就可以了嘛。”看到有网友批评“贱人就是矫情”,他很生气,“到底谁是贱人,到底谁矫情了。”他认为外界漫无目的的批评都在于“他是于正”——可能是我年少轻狂,不懂事啊。哪里说错话,做错事,让网友反感了。
B商人于正——
①最懂观众心理
有人曾说,至少在内地,除了“海岩剧”,能以编剧命名的系列剧也唯有于正了。
现实的确如此,于正制作编写了约20部电视剧,从《玫瑰江湖》开始,他的剧,男女主角到配角从来都是年轻貌美,道具造型美轮美奂,同时还有令人啼笑皆非的常识错误,以及浅显简单的情节和对白;几年后,《美人心计》和《宫》热播,特别是后者,首播收视破3%,网络点击破亿,顺便捧红了杨幂和冯绍峰,在这之前凭借一部剧就红遍全国的是赵薇。于正从此炙手可热,他的名字就意味着收视率。
于正也毫不掩饰自己的商人本性,他说他最懂观众心理,筹备《云中歌》时,他明讲“观众想看的就是爱情”;他会得意地告诉你,“我很享受收视率这个数字的成功。我的微博天天转收视率,我知道这是一件很low 的事儿,但是我暗爽嘛,开心嘛,没办法憋住。”
②从推销自己到隐藏幕后
于正也相当懂得炒作。一个经典例子是,在《宫》大结局前夕,他和湖南卫视为稳定飙升的收视率,放出会有“悲剧版”/“开放版”结局的消息吊人胃口;等到被质疑造假时,于正说“悲剧版结局会在《宫2》播出前拿出来”;他还暗示“《宫2》可能不和湖南台合作”,于收官前再度成为热门话题,同时为续作预热。
事实上,于正出于商业需要是愿意推销自己并把置于风口浪尖的。他告诉搜狐娱乐,“我不是为了成名。我是其实一个很害羞的人,但把自己训练得不要脸了。我为什么还要面对公众,我希望成为琼瑶、海岩那样既能写,又能操盘的操盘手。把自己推向公众,让大家通过关注我来关注我的作品,是一个很好的商业方法。”
这种“关注”就像“裸奔”,等于让所有人拿着放大镜观察自己,揣测自己,于正说他既享受又不享受这种关注,“其实很难说”。但被殴打也被人集体嘲笑后,于正受了伤,他不愿意站在风口浪尖上了,他开始远离北京,“我不希望被北京复杂的环境腐蚀。我是一个不太能挡住诱惑的人。别人喝酒吃饭一叫我,我就出去了。因为太寂寞了。在横店,我可以保持清净的心。”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