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泉封“歌王” |
新闻晚报讯 曾几何时,台湾琼瑶剧、偶像剧、综艺节目,无不在大陆荧屏上掀起一场场收视狂潮,更成为影视人多年来一直追赶、模仿的榜样。不过,近年来随着大陆影视业制作水平的逐渐提高,这一趋向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去年以来火爆荧屏的《后宫甄嬛传》,在台湾地区猛刮“后宫风”,不但连续几个月收视排名第一,更有电视台疯狂地回放超过10次。而上周末刚刚“曲终人散”的湖南卫视《我是歌手》,更在台湾刮起一阵“歌手”旋风,转播总决赛的电视台收视率甚至比平常增长了近220%,并引发岛内文化界、新闻界一股反思热潮。大陆业界不断改善和提高的制作环境,以及不断涌现的影视新“视”力,正在强有力地“逆袭”台湾荧屏,这也让众多台湾艺人、影视制作团队纷纷选择“北上”,加入“淘金”大军的行列。
【荧屏逆袭】
“甄嬛”、“歌手”连环出击,台湾掀追看热潮
《婉君》、《昨夜星辰》、《流星花园》、《意难忘》……这些曾经在大陆荧屏播出时引发收视狂潮的影视作品,无一例外地贴着“台剧”的标签,而《我猜我猜我猜猜》、《康熙来了》等综艺节目更持续火爆多年,成为无数电视业者竞相模仿的经典。但近年来,一味向台湾影视综艺“取经”的趋势逐渐发生变化,不少大陆影视节目凭借精良的制作正逐渐敲开台湾荧屏的大门,让宝岛观众领略到大陆作品的魅力。
去年大陆荧屏上,最风光的非孙俪、陈建斌主演的《甄嬛传》莫属,这股持续“高烧”的收视热潮也飘到了海峡对岸——该剧在台湾纬来电视台晚上十点档第三轮播出的《甄嬛传》收视甚至超过同时段的综艺节目《康熙来了》,大结局当晚收视更高达3.38,创造该台年度最高收视纪录,而台湾华视甚至连播5次以满足观众需求。许多谈话类节目更是纷纷跟风,不少明星嘉宾都戴上小主的头套上节目,有评论称“台湾真的中了‘甄嬛毒’”。
而上周末刚刚落幕的湖南卫视第一季《我是歌手》节目,因有齐秦、辛晓琪、彭佳慧、林志炫、杨宗纬等台湾地区知名歌手参赛,林志炫、杨宗纬更成为夺冠大热门,以至被戏称为“我是台湾歌手”,而受到宝岛观众和媒体的热烈追捧。本报记者在长沙采访总决赛“歌王之夜”时,就注意到在总计108家探班媒体中,就有16家台湾地区媒体,其中有同行向记者表示《我是歌手》在台湾非常火,而这种现象在台湾综艺界还是第一次出现。
而且据记者了解,在决赛当晚,东森新闻台从晚间7点30分起追踪报道,甚至采取“最新LIVE”的准直播形式,当晚10点还罕见停播名牌时事评论节目《关键时刻》,改播《我是歌手》特别节目。次晚,该台又在时事评论节目中邀请专家、资深媒体人,对节目成功之道进行探讨。另一家主流电视台TVBS除对决赛进行连续报道外,同样在名牌时事评论节目《2100全民开讲》中邀请音乐人、资深媒体人,对大陆最近几档热门电视节目的成功进行深入探讨。据悉,有直接转播当晚总决赛的电视台,收视率比平常时段增长了近220%。
【连锁反应】
生存环境变差,台湾艺人掀起大陆“淘金”热
与大陆影视作品、综艺节目在台湾不断掀起热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台湾艺人、制作界正涌现出一波又一波的“北上”淘金热。
如今只要顺便打开一家大陆电视频道就会发现,来自台湾的艺人面孔越来越多,从马景涛、林心如、吴奇隆、苏有朋,到林依晨、阮经天、陈乔恩、霍建华、安以轩,早已扎根大陆,成为各大电视台的常客。今年初,曾经一手捧红F4的“台湾偶像剧之母”柴智屏,便感慨台湾偶像剧生产链上人才的大量流失,决定退出台湾电视剧市场,解散了旗下专拍偶像剧的两个公司,将重心转移至电影和经纪方向,并加速了“北上”的步伐,和大陆娱乐圈展开更多的合作。曾经担任过台湾华视业务部经理的罗法平,也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大陆市场,他将台湾的资源和安徽台的平台相结合,制作了《幸福一定强》、《幸福最晴天》、《幸福三颗星》等一系列定制偶像剧,如今更在上海开张自己的新公司,并开始筹拍新版《飞刀又见飞刀》。
据统计,现在浙江横店影视城拍戏的艺人中,1/5是港台地区艺人。2012年台湾地区影视界赚钱榜的前三名均活跃在大陆:昔日小虎队的“霹雳虎”吴奇隆,因在大陆出演《步步惊心》等剧再度走红,以2.7亿新台币位列收入榜第一;演而优则“制”的苏有朋、林心如则以2.01亿及1.94亿新台币分居二、三名。
对于台湾艺人纷纷“北上”,业界人士普遍分析认为,台湾影视制作环境变差是导致艺人不断“流失”的主因。近年来,由于受经济大环境影响,台湾电视台在购剧以及制作预算上普遍下降。曾出演《戏说乾隆》等热播剧的黄文豪认为,如今大陆电视剧一集一小时的制作费普遍在50万元人民币左右,约合200万元新台币,如果是大制作的戏,则无上限;而台湾一集90分钟的戏,能有100万元新台币已属不错。台湾更没有电视台或者公司能出几千万元甚至上亿元人民币去拍一部电视剧。此外,片酬也是吸引台湾艺人到大陆发展的重要原因。除像吴奇隆、林心如等一线明星赚得盆满钵满外,其余二三线演员在片酬上也能获得不少提升。比如在大陆参演了多部偶像剧的张钧甯,虽然不过15万一集,但“她在台湾顶多也就15万新台币一集,和大陆相差了4、5倍,而这已经是台湾一线的水平了”。除了演员外,其他工作人员“北上”以后的薪酬也得以提高,知名导演陈铭章向记者透露,除了最底层的助理外,“从道具师到导演,薪资都比台湾要高一个级别。 ”
【业界反思】
“台湾开花、大陆结果”引热议,力保创意优势
台湾曾领先一步,是华语流行音乐的重镇。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陆流行音乐崛起,庞大市场令台湾歌手趋之若鹜。如今内地电视节目的异军突起,更加凸显当下台湾电视、流行音乐产业的生存困境,引发岛内文化界、新闻界的深入反思。媒体纷纷指出,大陆胜在市场大、资金多、文化底蕴深厚,出现文艺界“台湾开花、大陆结果”的现象并不为奇。相比之下,由于市场、投入限制等因素,台湾电视节目制作经费少得可怜,质量江河日下,无法做出像《我是歌手》这样“大气磅礴”的精品节目。
在长沙采访“歌手”总决赛时,台湾中视记者魏有德便告诉记者: “从《中国好声音》开始,台湾观众就开始关注大陆综艺节目,有部分原因是因为庾澄庆和张玉霞。现在大陆很多综艺节目都做得特别好,台湾的节目也在学习。”此外,有媒体指出,尽管第一季决赛没能拿下“歌王”,林志炫也不是输家,恰恰相反,他和杨宗纬、辛晓琪、彭佳慧等台湾歌手,都是赢家。他们赚足了荷包,赢得歌迷的青睐,提高了知名度。不少在岛内沉寂已久的老歌手,也正是通过进军大陆,焕发了个人事业的“第二春”。
知名节目制作人王伟忠、詹仁雄等认为,大陆急起直追,台湾类似节目必须寻求突破。知名音乐创作人林少英指出,台湾音乐“不多金、但多元”,台湾这几年对于自身的优势,感到茫然和缺乏自信,或许才是应该思考的问题。如何保住台湾创意产业的优势,是讨论的另一焦点。王伟忠认为, “台湾钱少,所以有很多怪点子,另类变主流是我们的优势。”新华社在昨日的报道中也指出,台湾文化部门负责人龙应台13日表示,《我是歌手》的大成本制作带给台湾观众许多震撼,挑战台湾人过去的习惯思维。 “在30年后,在创意的这端,台湾是否还是最充沛的泉源,这是我们要很严肃面对的问题。”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