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歌手》羽泉夺冠 |
搜狐娱乐讯 (耳帝\文)周五晚《我是歌手》总决赛宣布羽泉为冠军后,我在微博上写了这么一句话:老王翻遍了易经,字典,论语,史记要给自己新出生的儿子起个好名,最后叫做王二狗。其实王二狗没什么不好,当爹的既然摞了一堆的参考,想必也不是粗俗人,多半是无可奈何。取易经的觉其诡,取字典的觉其繁,取论语的觉其古,取史记的觉其大。而思考下王二狗最终是如何脱颖而出的,这有点意思。
在一个月前,我就说过羽泉组合的选歌策略,是“一元包邮月销上万只为冲冠”,而他们的唱功,在我是歌手的所有选手里,是除黄贯中以外第二垫底的。而在一个全是成名的,职业的,甚至当年都有一方天下的歌手PK中,羽泉为何能最终取胜?
一、 唱歌比赛的“编导时代”
中国的娱乐唱歌比赛,从当初快男超女的1.0时代,即草根联欢,到中国好声音的2.0时代,即职业歌手混杂草根,故事与唱歌兼备,而3.0还没出来,不知会是什么样——但《我是歌手》是2.5版,即职业歌手不必是扮草根当演员,甚至于最后一场还拉了邓超这个真演员去唱歌。但无论如何都可以发现,已经进入了一个“编导时代”,在编导时代,除了编导之外,其他一切的职业都是“戏”的一部分,本是幕后的音乐总监,都在戏中“解说”戏,连导演都成为剧本的一个角色,扮演着宣判官。
在节目中,歌手日常的生活细节,喜怒,焦虑,欲望与私心都被呈现出来,使观众觉得无比的有人情味,就像羽泉在整个“生活环节”中表现的稳重而油滑,洞若观火,夸张的肢体言行,过度的对他人赞叹,仿佛是宿瘾,帮腔与凑趣,依附着流行趋势, 居然还玩起了“卖腐”,外向效应是取悦与引诱人,内向效应则形成优越感,自恋自宠,如鱼得水。
但是节目的“人情味”被刻意的放大后,与唱歌无关的各种关系学,世俗论都会被放大,因为都是人情的一部分。我们不能说它完全不存在,但是在关系学与世俗论中,首先保证“政治正确“是必要的,可以猜想下,比如“非大陆籍的歌手不能夺冠”,比如“只有从第一期打通关的歌手才有东山再起的王者意义”,比如“后来加入者要避免篡夺成果之嫌”。比如说一个相对有名气的前大牌实力歌手,从第一期开始参赛,打了通关,赛中忍受着各种质疑与批评,而到了最后一战却输给一个后来者,让别人拿了冠军,那么下一季将没有歌手愿意打这个头阵,除非还能再找出一个黄绮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黄绮珊是编导时代“政治正确”的牺牲品。
在“编导时代”,公平中处处显示着不公平,比如羽泉最后一场的帮帮唱嘉宾邓超,一个影视演员嗨翻了全场,邓超也在当晚微博的热门搜索No.1,给羽泉的夺冠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如果这样可以,那么沙宝亮(假设)是不是也可以请杂技演员来表演,黄绮珊是不是可以请川剧演员来吐火,变脸,尚雯婕可不可以请魔术师来烘托她的复古电子乐的气氛?因为这些“表演”完全可以放在唱歌中,成为形式的一部分。如果都这样做,那整个节目会不会乱了套?
二、 羽泉对听众的感性讨好
如果声音是商品,羽泉的主打就是“廉价多销”,修建了听众欣赏的“最低门槛”。在前十场中,每位观众有三张票,羽泉会尽力争取三张之中属于“鸡肋”的那一张——即“最喜欢的歌手”与“唱的最好的歌手”之外的那张。看看他们每一场的选曲,大概分为两类,一是“动感口水类”:比如《热情的沙漠》,《大中国》,《爱》,《大地》,二是“洗脑煽情类”:比如《男人哭吧不是罪》,《 烛光里的妈妈》,《老男孩》,《我想有个家》等。
前一类依靠旋律的熟悉度,简单度以及对经典的怀念感,让听众仿佛置身于KTV,旧时代的歌舞厅等,加上现场的音效与灯光气氛,声音刺激着耳膜,镭射灯穿透了瞳孔,煽动了人们耳朵的“生理反应”,而且这些歌难度不高,人人都能跟着唱,一唱,甚至有种“我也是歌手”的快感,特别是总决赛又请来影视演员现场耍帅,娱乐与视觉效应得到了最大化的呈现,理性思考已经消失了,只要听的爽,就是唱的好。
>>>点击阅读part2:对手的致命伤:林志炫夺冠就是歌坛风向的倒退
[1] [2] [下一页] |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