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娱乐 > 戏剧 drama > 深度评论

文艺报:娱乐和市场不应成小剧场话剧创作动力

来源:搜狐娱乐
2011年10月17日15:10

  以1982年11月北京人艺演出的《绝对信号》,及同年12月上海青年话剧团演出的《母亲的歌》为标志,新时期中国小剧场话剧已走过了近30年的历程。30年来,小剧场话剧从无到有,从实验革新到回归现实,不仅丰富了话剧艺术的表现形式,为中国话剧积累了一批优秀的剧目,而且以其美学实践、艺术创新和市场探索为中国话剧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创演经验。这期间,针对不同阶段小剧场话剧的创作倾向和艺术问题,话剧界曾多次举行展演、召开研讨活动,就小剧场话剧出现的新问题、新趋向及时总结,推动了中国小剧场话剧的健康发展。

  新世纪以来,小剧场话剧的创作和演出蓬勃兴盛,以北京、上海为主,遍及全国各大、中城市,一方面,从事小剧场话剧的演出团体、剧目日益增多,市场占有率和观众影响力不断增强;另一方面,小剧场话剧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小剧场话剧渴望更大的生存空间,但也面临着是进行彻底商品化、产业化,进而演化为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文化,还是仍然维持其文化品格,为艺术而挣扎的两难境地。如何实现商业与艺术之间的平衡,如何理性看待当前小剧场话剧中存在的问题?小剧场话剧需要怎样的引导,未来走向又如何?日前,在上海举行的全国小剧场话剧优秀剧目展演期间,来自戏剧界的领导、专家、从业者以“责任与使命”为主题举行座谈会,希冀为小剧场话剧的未来发展 “探路”。座谈会由文化部艺术司、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主办,中国话剧艺术研究会、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上海戏剧学院承办。

  理性看待小剧场话剧创作的新气象、新问题

  参加此次上海小剧场展演的表演团体,既有北京人艺、国家话剧院、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等这样的国家院团,也有转企改制的话剧院团和各类民营剧团。他们带来的16台参演剧目,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涵盖外国经典名作移植改编剧目,探索性、实验性剧目,探讨现实生活中爱情、婚姻、家庭的情感剧,描述现代都市青年生存状态、颇具时尚性和观赏性的剧目等不同的创作领域。与会者认为,这些剧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小剧场话剧发展的整体态势,显示了近十年小剧场话剧的创作成绩。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总经理杨绍林认为,从制作演出、观众人数、创作队伍等角度来看,小剧场话剧已经从最初的边缘状态,逐渐成为今天城市生活的一部分,它们既为主流戏剧提供了更多实验平台和发展思路,又为戏剧走向市场积累了宝贵经验。在他看来,虽然小剧场话剧创演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也需理性面对存在的问题。例如,商业戏剧强调感官刺激,在盲目追逐票房中容易“走火入魔”,进而丧失其文化内涵、艺术审美和道德底线;偏重于艺术家个人形而上的精神体验和个性张扬的艺术戏剧,虽有利于创意的拓展、观念的更新,但很可能使小剧场话剧误入孤芳自赏、孤家寡人的歧途。文艺评论家毛时安用“纠结”一词形容当下小剧场话剧的观剧感受。他认为,这些年,小剧场话剧的剧目丰富了、演出团体增多了、观众年轻了,但却渐渐从“先锋”变成“后卫”,从实验变为实用,从小众变成大众,从思考转向娱乐,艺术质量与剧目数量、形式翻新与内容深度之间出现错位。上世纪80年代,小剧场话剧的探索不仅仅是艺术的探索,同时也有对社会问题的尖锐探索,现在却更多倒向了对搞笑手段的探索。

  不能让娱乐和市场成为小剧场话剧创作的动力

  消费时代,市场成为部分戏剧人创作的风向标,娱乐、搞笑成为小剧场招揽观众的手段。在艺术与商业的天平之间,一些被导演王晓鹰称之为“三低剧目”(低创作投入、低艺术质量、低道德水准)的演出,以迎合大众的名义刻意低俗,以取悦大众的名义追求无聊,损害了小剧场话剧固有的艺术精神和文化品格。王晓鹰认为,戏剧可以带来娱乐,但引观众发笑并不是戏剧的最终目的,表达对生活世象、情感困局、生命价值的感悟和思考,才是戏剧真正应该做且能做好的事。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杨剑龙认为,现在的小剧场虽然有快餐式作品多、精品力作少,戏谑搞笑作品多、发人深省的作品少的趋向,但这并不应成为小剧场话剧发展的主流和方向。小剧场话剧以小舞台、小制作、小投入为特性,却不能满足于空间的“小”,把思想、内容局限在小品化、小情感上,而应“以小见大”,以小空间折射大社会,以小制作呈现大格局,以小投入搅动大市场,在具有生活内蕴和质地的日常叙事中呈现大智慧。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熊源伟认为,当前话剧创作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理解创作与创新。他认为,创新并不是必须的,娱乐、市场也不能成为创新的动力。戏剧的疆域在不断扩大,小剧场话剧必须恪守戏剧的本质,始终保持对戏剧的敬畏感,不能在对娱乐、市场的盲目追逐中丧失了艺术的良知。

  加大对民营剧团的扶植和引导

  新世纪以来,北京、上海涌现出一批由戏剧同仁组成的民营戏剧团体,如北京的哲腾戏剧文化、戏逍堂、李伯男导演工作室、盟邦戏剧、上海的捕鼠器戏剧工作室等。作为目前话剧市场的重要力量,民营剧团从不成熟走向成熟,在剧目创作、风格定位、观众培养等方面各具特色。目前,民营院团剧目占整个小剧场话剧市场的份额已超过六成,因此,如何评价民营院团也成为与会者关注的话题之一。

  戏剧评论家刘平认为,在民营剧团的成长中,虽然曾出现过恶搞、拼贴、肤浅的创作倾向,但近两年这种倾向正在改变,而且推出了一批好的作品,如《嫁给经济适用男》《寻找春柳社》《我不是李白》等。他认为,今天话剧市场的繁荣应该感谢民营剧团的贡献。戏剧评论家温大勇认为,民营剧团创作的大方向是健康的、向上的、进步的。他们更年轻,更有创造性,更能“轻装上阵”,更方便“优化组合”,更少束缚,更具生命力。他们的演出维系、聚拢着北京、上海话剧演出市场的“人气”,培育着话剧创作、演出的青年从业者和观众,为国有剧团的改革提供了难得的借鉴。从一定程度上说,民营剧团寄托着小剧场话剧的希望,主管部门应加大对民营剧团的扶植和引导。

  戏剧评论家黄维钧认为,民营剧团小剧场的存在发展完全是自在的,是体制外的产物。因此,它们在创作等方面,更多的考虑作品如何面向市场观众。这显然不同于国有大剧团要有全局的考虑、有多方面的要求。因此,他建议将这两者放到公平竞争的位置上处理好彼此的关系,这样其他问题也能够迎刃而解。

  面向未来,责任与使命同行

  作为我国话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剧场话剧既承担着引导观众走近话剧、认识话剧并从中感受话剧艺术魅力的重要责任,又需要彰显作品的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小剧场话剧以其灵活自由的特点,在创作、表演等方面有不可比拟的优势,而这种优势应当转化成为丰富话剧表演理论和实践的手段,从而推动话剧事业繁荣发展。展望小剧场的未来,编剧代路认为,应该对其采取宽容的态度,进一步发挥体制内院团对小剧场话剧创作的引领作用。编剧郑振环从抓剧本创作入手,认为剧本创作首先要有正确的主题追求,这对提高小剧场剧本的质量十分重要;其次,要把塑造人物放在首位,要关注人物命运,展现人的感情走向,捕捉微妙的人物关系。再次,要尊重戏剧创作规律,努力深入生活,要有打造精品的意识。

  从上世纪80年代偏重实验,到90年代呼吁“救亡”,再到如今强调“责任和使命”,每一时期,我们对小剧场话剧的认识和实践都在深化和拓展。文化部艺术司司长董伟认为,对小剧场话剧出现的问题,我们应综合考虑,加以引导和扶持。面向未来,小剧场话剧应充分发扬自身优势,关注和挖掘现实生活,关注民生,不断丰富作品的表现力,提升作品的艺术境界,真正把那些观众喜闻乐见而又能体现时代精神和主流价值观的作品推出来;要在创作中真正沉下心来,注重人文关怀,塑造“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塑造有引领意义的高尚人格;要让观众切身感受到话剧艺术的魅力,感受到“真、善、美”,以情感人。文艺家的良心代表着一个社会的良心。小剧场话剧的创作者要坚持高尚的职业操守和正确的价值追求,更好地履行创作者的社会责任。(文章来源:文艺报 作者:徐健)

(责任编辑:陈然)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